做好为人处世就要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而要搞好人际关系,就必须知道人人都有赢得别人尊重的需要。你只有真正地重视别人,对别人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才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响应和回馈,才能在人际关系上游刃有余。
★经验38:人至察则无友——吕蒙正的为人
宋朝的吕蒙正,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那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气量大。
谁人背后没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别人说你两句,就让他说吧,只要无伤大雅。非要和别人较劲,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吕蒙正身为一朝宰相,犯不着啊。
做人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
83-吕蒙正
(扫描三才图会664上右图)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到周围的一些人,众人颇有微词。听了这话,太宗向左右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有些做得过分、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经验要诀:
做人如果过于苛刻,就容易失去人缘。与人相处时,难免会有一些差异,会有一些小矛盾,对别人的小缺点不要太在意,千万不要做一个小肚鸡肠、神经过敏的人,否则没人喜欢和你做朋友。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千万不要拿“显微镜”看人,因为在显微镜下绝对没有完人。做事情也不要太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去管,不要过分去追究,谁的小事就让他们自己去管好了。
★经验39:防患于未然——管仲的“狡诈”
管仲与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合作。他们曾经合作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公子纠,一个叫公子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是都完了。国中的百姓都厌恶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本人。小白无母,人们必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左右逢源。”于是他们让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管仲射杀小白,鲍叔牙叫小白装死。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便从容地陪公子纠回国继位。不料小白已先回国当了国王。这样,小白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
正因为管仲事先想到了退路,所以,鲍叔牙可以在齐桓公面前说情。齐桓公不但没杀管仲,反而让管仲当了宰相,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经验要诀:
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了,历史上也就不会留下管仲这么多政绩和言论了。管仲脚踏两只船,实乃狡免三窟的谋略。它启迪我们:凡事不可做绝,“留有余地”实际上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看问题也不能只看到眼前顺利的局面,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而一厢情愿地去处理问题,要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
★经验40:狡兔要有三窟——冯谖买“义”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家中养了好几千食客,异常富有。孟尝君是他的封号。冯谖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光棍汉,除了一把随身宝剑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他请人托孟尝君,想在其门下寄食。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爱好?”他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什么能耐,回答说没什么能耐。孟尝君笑笑就答应了。
因为他无一技之长,左右都看不起他,被列入最低等的门客,给他粗劣的饮食。冯谖不服气,屡次弹着琴唱着歌发牢骚。孟尝君把他从下等客升到中等客,又从中等客升为上等客。冯谖受到器重,准备报效孟尝君。
有一次,冯谖自告奋勇到封地蒒城为孟尝君收债。他临行时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很随便地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吧!”到了薛城,冯谖不但没有催逼百姓还债,还以孟尝君的名义把带来的债券全烧了。老百姓高呼万岁。冯谖空手回来,一大早求见盂尝君。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了很奇怪,问他买些什么回来。他回答说:“你说让‘买你家缺少的’,我考虑你家什么都不缺,惟一缺的是‘义’,我就为你买了‘义’。”孟尝君心里不高兴,碍于面子,又不好说什么。一年后,齐闵王听信谗言,免去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没想到,薛城百姓扶老携幼,到半道来欢迎他。盂尝君这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才真正看到了。”
冯谖这时候才说:“狡兔有三窟,你才有这一窟,还不能高枕无忧。我得再为你准备两个窟。”当时的孟尝君在列国中有很高的威望,各国为了争雄天下,都渴望人才归附。冯谖就带车五十乘,金五百斤,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游说梁惠王,说齐国放逐大臣孟尝君到各诸侯国去,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国富兵强称霸天下。梁惠王立即把原来的宰相调去任大将军,遣使者带金千斤,车百乘,前往聘请孟尝君任宰相之职。冯谖又赶在惠王使者之前回来告诉孟尝君,梁惠王的礼物足够贵重的了,使臣也够显贵的了,齐阂王肯定要知道。梁惠王的使者来回跑了三趟,盂尝君依冯谖之谋坚决推辞。齐闵王果然听说,害怕孟尝君为他人所用对自己不利,又急忙以重金任用孟尝君。
冯谖又给他出主意说,得让齐闵王以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这样可以使孟尝君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宗庙修成,冯谖才对孟尝君说三个窟都建好了,你可以高枕而乐了。本来落魄不遇的孟尝君因冯谖之谋在政治上处于更稳固的地位。
经验要诀:
狡猾的兔子为了避免受到伤害,都为自己预备好三个藏身的窝。这本是兔子在自然界中对付天敌、谋求生存的一种本能谋略,后人广泛地借用,并非郡要像兔子那样多建几处房舍,多安几个家,而多是指在谋事或决策之时,要多准备几手以防意外和不测,不能孤注一掷,甚至坚持一条路走到底。
★经验41:朋友是真正的财富——诸葛亮念旧情
友谊是人生的重要财富之一,友谊交往中的得到和给予,可以说是无价的,不是金钱所能买得到的。
诸葛亮率军出褒斜、入魏境从二月到八月已历时七个月,这是在蜀军历次北征中所没有的,可以说是时间最长的一次,而且仍旧军粮有余。司马懿的坚壁政策并没有给诸葛亮带来什么威胁,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准备,蜀军早就不战自败了。因而,诸葛亮一点也不担心粮草,而是担心司马懿的坚壁战术。到了此时,诸葛亮已是自知不久于人世,不仅食少无眠,而且渐觉不支,连续呕血,思及北伐大业,思及身后之事,不觉常在夜里泪飞如雨。但诸葛亮是一个极善于克制自己的人,在将士面前从不流露出一丝痛苦、颓废之情状。但不管他怎样隐忍病情,身体状况不允许他再筹划大的军事行动,他思考更多的已不是如何击败魏军的问题,而是利用司马懿坚壁休战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安全撤军,如何安排好身后国事的问题。否则以诸葛亮之智谋,用不安定因素来三激司马懿,自会有破敌之法,后来李福来问后事,及蜀军撤退,一切已成竹在胸,算无遗策,足以证明这一点。
诸葛亮在军营忽然得知他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孟公威来到了凉州当刺史,位至征东将军,心中十分高兴,同时也陡然引起对少年往事的追思溯寻,不觉十分想念那时候的一些朋友。想到了在隆中对诸友的评价,于是便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托他的军师杜袭向孟公威转达他的问候。他又得知在荆州时的二位好朋友,曹魏御史中丞徐庶和典农校尉石韬才60岁刚过,便已退休,不禁叹道:“魏国的人才真多啊!连徐庶和石韬这样的人都能够在这个年龄就致仕了。”想到自己亦不久于人世,而身后诸事都需他做出妥善安排,也顾不得重病在身,仍勉强支撑迅速处理军政事务,安排后事了。
就是在这种境地,诸葛亮仍能不忘故友,真是情深似海啊!
经验要诀: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朋友抛弃,没人再给他帮忙。
无论你多么忙碌,你都应该抽出时间想一想——想想自己,想想你的友情。你必须真诚地对待你的朋友,实践作为友谊核心的诺言,弥补友谊中那些往往具有破坏性的裂痕。
你必须抽出时间设法使你的朋友高兴,想出一些体贴的办法让他们知道你在为他们着想,让他们知道你在关心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让他们知道你希望他们生活得快乐。但是,友谊并不只是为别人做些事情就随手可得的,它含有欣赏和愉悦对方的意思。不仅仅是不求回报地帮人一个忙使对方高兴。共享的感觉,就是一种回报。
此外,你也要抽出时间改善友谊,让对方体谅你的缺陷,宽恕你的讨失,多看你成功的一面。
★经验42:多聚人情,慎用人情——曹操刘邦笼人心
曹操是一个很会笼络人心的帅才。当初就是为了留住关羽,虽然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去怪罪他,算是卖给了关羽一个大的人情。等到曹操赤壁兵败后,在华容道几乎束手就擒的时候,说起这段往事,再加上曹操和张辽的苦苦哀求,引得关羽起了不忍之心,终于给了曹操一条生路。
关羽为了还上这段人情,不惜违背当初在诸葛亮面前立下的军令状,可见人情之重要了。
而曹操这个人情也真的是用在了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刻,靠它挽回了一条性命,逃回了北方。可见,人情对于为人处世是多么的重要,而人情的把握有时甚至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楚汉相争之时,西楚霸王项羽打算利用设鸿门宴来加害刘邦,并命令军队准备进攻。正在这危急时刻,恰恰是项羽的叔父项伯星夜飞驰前往刘邦的大营给予通风报信,这简直就是通敌背叛的行为啊!
而项伯这么做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为了前去搭救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救过项伯的性命。项伯冒着这么大的风险,不就是人情在起作用吗?
正因如此,刘邦才完全了解项羽“鸿门宴”的意图,巧妙地逃脱了出去。从而改变了之后整个历史的方向。
所以我们要多聚人情,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你存得越多,可领出来的钱也就越多,存得越少,可领出来的就越少。
恩泽深厚的人总是有贵人前来相救,但也并不总是运气好。你越是乐于助人,解困于危难,在危急的时候越有人来帮助你渡过难关。所谓“人助者天助”,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一次又一次要人家帮你的忙,结果可能就是你们之间的感情开始转淡之时,接着别人就对你避之唯恐不及,要么就是别人认为你这个人不通人情世故,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分也就此了断了,这是因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
经验要诀:
乐于助人,多聚人情,自然会得道多助。然而世事无常,人心难测,人情多变,不可滥用。人情要用在危难之际,要用在刀刃上。
有些人好用“人情”来办事,但要知道“人情”是有限的,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你能要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来帮你。
人情好比是存款,不能滥用。人们常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人情也是这样的,能够帮助你的或者能够使你得到保护的人是有限的,要好好珍惜。
“人情世故”总是掺杂着真诚与虚伪的成分,虽然它只是一种形式,但却是维系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必不可少的,因此,除非离群索居,遗世独立,否则任何人都无法摆脱“人情世故”的纠缠。也许你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上的东西,但既然你身处社会,此事就万万不能疏忽。
人情世事虽然不一定会立即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但多施恩泽,助人为乐,或无意随手帮的忙,都有可能在日后得到回报。
★经验43:淡如水,而淡以亲——君子之交
为人处世,交朋待友,对势利纷华,似乎不必太过于苛求,当以“淡”字当头。看淡些,看开些,人生也就豁然开朗,有滋有味了。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却不相互吹捧;往来频繁,但不过分亲昵;往来不多,也心心相印。也就是说,交友应注重真挚的感情,注重心灵的默契和呼应,志同道合,而不注重表面上的亲近、热闹。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就是这个意思。
那些没有真感情,不讲道义的假朋友,表面上亲亲热热,勾肩搭背,相互吹捧,夸海口时胸脯拍得巨响,一旦贫贱、富贵发生变化,或相互之间有了利害冲突,就翻脸不认人,甚至在朋友有难时不仅不帮忙,反而落井下石,将其置于死地。
鲁迅早年师事于资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后来与教育学家蔡元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学者,作家如许寿堂等都是鲁迅事业上互相切磋的好友。此外,鲁迅以师长、也以朋友身份结交了许多左联革命青年,对鲁迅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鲁迅结交的共产党人朋友如瞿秋白、冯雪峰等,对鲁迅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鲁迅和瞿秋白,他们在文化战线上经常合作,翻译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作品。瞿秋白编了《鲁迅杂感选集》,在序言中给鲁迅以很高的评价。在最危险的关头,鲁迅让瞿秋白避在自己家中。瞿秋白牺牲后,鲁迅怀着悲痛的心情,在病中把朋友的遗言编成《海上述林》出版。鲁迅在前言引用的对联中所说的“知己”,即指包括瞿秋自在内的共产党人,他以有这样的“知己”为人生最大的满足。
鲁迅的一生,在他身边,既有严谨的学者,也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既有文学青年,也有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鲁迅的成长,除了主观上的原因,也得益于这些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