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63

第63章 察言观色,八面玲珑——10个关于揣摩人意的历史经验(1)

与上司相处,最重要的是那份“心领神会”,形成“不必说明也该知道”的默契。作为属下,你在平时就得深入仔细揣摩,熟谙上司的习性,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上司的意图。否则就会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发生很大偏差,甚至南辕北辙,与上司的想法完全背道而弛,这样就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经验51:善于观风听雨——权臣的本领

封建官场中的那些权臣,都非常精通帝王心理,观风雨听招呼,体会上意,顺时应变。他们可能治世无能,但却媚人有方,专会在小处着眼虚处做功,单拣好听的说,挖空心思迎合上意。

童贯善于察颜观色,拍马奉迎的本领直到宋微宗即位后才发挥得心应于,淋漓尽致。他瞅准机会,一拍即准,终于在徽宗时期发了迹。童贯主持枢密院,掌握兵权达二十年,与宰相蔡京互为表里,狼狈为奸,权势之大,其实还在宰相之上。蔡京是男人,被世人称为公相:童贯是阉人,所以人们称他为“媪”相。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自认天下再也无人能够“压抑”他的“艺术才华”了,就派遣童贯四处搜罗天下名画,以供他观赏摹画。当时书画艺术最为发达的地区是在东南沿海尤其是江浙苏杭一带,于是,童贯就来到了杭州。他知道宋徽宗酷爱书画艺术,只要能投其所好,肯定会受到宠信。童贯不愧是富有经验而又深谙人情世态的官场老手,他的分析是极有道理的,艺术家往往不顾其他理性的因素,只要能在情感上相通,但置一切于脑后。童贯在苏杭一带把历史名画和时人杰作源源不断地送到宋徽宗的面前,徽宗在大饱眼福之后,对这位使者的尽心尽力也十分感激。

不久,童贯在杭州遇到了逐臣蔡京,蔡京是个奸诈狡猾的投机分子。宋神宗时,他投机于变法派;后来,司马光当权,罢除新法,当时知开封府的蔡京又积极响应司马光,迅速废除了新法,由此获得了司马光的赏识;绍圣年间,哲宗又恢复新法,新党上台得势,蔡京就又积极支持新法。这条行为没有定轨的政治“变色龙”终于在徽宗刚刚即位时,被向太后赶出了朝廷,到杭州任知州去了。童员此次来到杭州,便与蔡京交接起来,没想到二人竟是一见如故,十分投机,童贯就想借此机会荐举蔡京。

恰巧,蔡京了精于书法,还通绘画。在中国书法史上,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指苏轼,黄指黄庭坚,米指米芾,蔡就是蔡京,只是后人囚为蔡京是奸臣,不愿把书法家这一桂冠套在他的头上,把姓蔡的换成另一个人。童贯就利用蔡京的这一特长,每次送给徽宗的书画中都带有蔡京的作品,并附上吹嘘蔡京的奏章。徽宗见了蔡京的书画,本就喜欢,再加上童贯的吹捧,就决定拜蔡京为相。正巧,朝内新、旧两派斗争不休,徽宗即借调和两派关系之因由,免了宰相韩彦忠,于公元1102年7月,任蔡京为宰相。

如果说和珅的发迹开始是偶然的机遇和肚里的墨水在起作用,那么,和坤的不断荣升靠的则是他的“为人狡黠,善于逢迎”。

大家知道,乾隆晚年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的成就超过了父祖,自满的情绪日益膨胀,进而好大喜功,而狡黠的和坤便处处加以逢迎:乾隆自命风雅,作诗吟赋,和珅便在诗赋下功夫;乾隆好虚荣,讲排场,他就陪伴乾隆巡幸江南、游览避署山庄等胜地,且不惜重金大兴土木,扩建圆明园、避署山庄,甚至为乾隆帝的退位作好了准备,修建了宁寿宫;乾隆生喜古董,雅爱收藏,和珅便挖空心思罗搜进奉;乾隆笃信佛教,和珅便进献金佛。肉麻和有趣的是乾隆咳嗽之时,和坤还殷勤地捧上痰盂,供他唾痰之用。凡此种种,无不迎合乾隆的心意,当然也就赢得无比的宠幸,乾隆最喜爱小女儿和孝公主,许嫁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便是一个证明。据当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从旁观察的结论是,乾隆对自己儿子的爱护,远不如对和珅的宠辛。让我们且看一个例子便会对和珅“拍马”之功夫略见一斑,他的确“吃透”了乾隆的个人喜好并善于操纵与利用。

乾隆很喜爱文史,对文史的整理工作很重视,他想给后世留下经典者作。和坤学问不大,但对一部“四书”读得滚瓜烂熟,因为乾隆喜爱“四书”,不时提一些“四书”的问题,不管是在銮舆内,还是散步时,乾隆随时都会提问,而和珅总是脱口而出,并有独到见解。于是乾隆认为和珅很有学识。和砷靠这本事在担任了户部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崇文门税务监督之后,又被升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兼理藩院尚书事。这样一来,和坤就成了最有“学问”的大臣了,

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校出一件差错来,便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珅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看的书稿中,故意于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了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

经验要诀:

和坤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也安排得很好。

童贯、和珅之流自然为正直之士所不齿,但是它至少告诉了我这样一个事实:虚荣是人生的矛盾,人类的特征,它很可怕,要在世界寻找一个毫无虚荣的人,这和要想寻找一个内心毫不隐藏低劣的人一样困难。我们认为,只要动机纯正,可以多多地赞美对方。

年轻的人不肯捧人,第一是误认为捧人就是谄媚,有损自己的格;第二是自视太高,看一般人都比不上他;第三是怕别人胜过了己,弄得相形见绌。人最需要的是被欣赏,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周的人和事,不吝啬赞美别人,总会对你有好处的。

★经验52:含而不露的批评——刘伯温作“画”

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了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大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妨嫉,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令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过分直露自己的见解会招致他人的妒恨,但也不是说因此要不分是非曲直,什么事都一味地说好。我们在对别人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尽量采用别人接受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让别人改过,使事业、工作能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为什么非要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犹如仇人一般呢?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心里又犯起了愁。因为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乱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群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也算是待人处世高明的“说话会拐弯儿”,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达到预期的目的。

婉转地批评别人,不逞一时的刚勇,同样能达到批评对方的目的。在西汉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大臣叫东方朔,头脑聪明,言词流利,又爱说笑话,当时人称他为滑稽派。

汉武帝刚即位就下了一道诏书,叫各郡县推举品行端正、有学问才能的人,当时有上千人应征。这些人上书给皇帝,多半是议论国家大事,卖弄自己的才能,其中不少建议皇帝看不上,提建议的人也就没被录取。东方朔的上书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自己怎么博学多才,聪明过人,怎么身材高大,五官端正,怎么勇敢灵活,正派守信,最后说:“像我这样的人,真该当皇上的大臣了。”汉武帝看这份上书与众不同,有些意思,就让他待诏公车。东方朔虽然被留在了长安,但薪水很少,也见不着皇帝。

过了些日子,东方朔想出个让皇帝注意他的主意来。当时皇宫里有一批给皇帝养马的侏儒,东方朔骗他们说:“皇上说你们这些人一不能种田,二不能治国,三不能打仗。对国家没一点用处,准备把你们全杀了呢。”侏儒们都吓得哭起来。东方朔又教他们:“皇上要是来了,你们赶快去磕头求饶。”不久,汉武帝路过马厩侏儒们都嚎啕痛哭,跪在武帝的车子前连连嗑头。武帝觉得奇怪,问道:“你们十什么?”侏儒们回答: “东方朔说您要把我们全杀了。”汉武帝知道东方朔鬼点子多,就把他叫来质问:“你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东方朔说:“侏儒身高不过3尺多,每个月有一袋粮食和240钱。我东方朔身长9尺,也只有一袋粮食和240钱。侏儒们会撑死,我却会饿死。皇上要觉得我不行,就放我回家,别留着我在这里吃白饭。”武帝听了哈哈大笑,让他待诏金马门。待诏金马门比待诏公车的地位高,他也就渐渐地能接近皇帝了。

有一次,汉武帝让于下的人玩“射覆”的游戏,东方朔连猜连中。得了很多赏赐。汉武帝身边有个性郭的舍人,也很聪明,能言善辩,见东方朔这么得意,很是眼红,就对武帝说:“东方朔刚才都是碰运气,并不是真会猜。现在我来藏一样东西,如果他猜中,我愿意挨一百板子;要是猜不中,您把刚才赏他的东西都给我。”结果东方朔又猜对了。汉武帝命令左右打郭舍人的屁股,郭舍人痛得直喊“哎哟”。东方朔嘲笑他说:“呸!口上没有毛,声音叫嗷嗷,股翘得高。”郭舍人又羞又气,喘息着说:“东方朔辱骂皇上的人,该杀头!”武帝问东方朔:“你为什么骂他?”东方朔急中生智,回答:“我怎敢骂他,是让他猜谜语呢。”武帝又问:“怎么是谜语?”东方朔信口胡编道:“口上没有毛是狗洞,声音叫嗷嗷是鸟儿在喂小鸟,屁股翘得高是白鹤弯腰啄食。”武帝见他说得到头是道,没法再追究;郭舍人只好吃了个哑巴亏。

经验要诀:

自古以来忠直之士为人敬佩,为人赞扬。他们往往是以自己的忠直之谏,不惜身家性命去为民请命。如果只从个人利益而言,他们完全可以忍耐住自己的个性,图个高官厚禄,但是为社稷江山,为黎民自姓,他们不仅不能坐视不管,相反,他们忠言劝止,直言犯上。他们也知道必死无疑,但是如果只为苟延残喘于世,就不尽自己的职责,这些忠义之士是绝对不肯干的,他们是不会屈从的。可是他们拼却性命地去直言进谏,难道就是最好的办法吗?不可能人人都如魏征,得遇圣明的君主,更多的是遇到昏暗的王侯,所以直言当看对谁,可以直言的当然要去尽自己的职责,但是不值得你去进忠言的,你不能审时度势,无疑是过于迂腐、愚忠了。这时候你就要听人劝,耐住性子,忍住要直言相劝的冲动,首先保护好自我,再以图发展。

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很特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真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当对方回答“不”的时候,未必真的是“不”,很可能只是碍于面子,而第二次再恳求时,对方可能就同意了。反过来说,当对方说好的时候,也未必就表示同意,或许只是不愿当面给你难堪而已!

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为什么在待人处世中,为什么许多事上司说“研究研究”之后便没了下文;为什么对上司提意见“直来直去的人,却不仅难以获得上司的满意,反而会因此而遭到打击报复。

生活中会为人处事的人,此时必然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你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

★经验53:一石三鸟,怨恨冰释——司马熹的智慧

战国时期,除了七雄之外,还存在着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国,中山国便是其中之一。中山国虽小,却能在强雄的夹缝中生存,原因之一就是中山国拥有超一流的智者,而相国司马熹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在司马熹治理国家期间,由于他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势,使弹丸之地得以长期独立,所以中山国王对他十分信任。但司马熹也遇到了一位十分忌恨自己的人,这人就是中山国最受国王宠爱的姬妾阴简。司马熹也不知道自已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为什么事情得罪了这位美女,她几乎每天都要在国君枕边说他的坏话。如果枕头风吹多了,国君对司马熹的信任就会动摇,而这对他来说处境将极为不利。

有一天,赵国派来了一位使者,司马熹负责陪同。在宴会上,司马熹趁酒酣之际问使者:“听说你们赵国擅长歌舞、音乐的美女很多。现在我们中山国,也有一位足可叫贵国各位大吃一惊的美女。她的相貌、人品之美好,就是仙女也比不上,可称得上是绝代佳人。她的眉毛、眼睛、鼻子、头形、前额、脸蛋没有一处有可挑剔的,真乃是一副王后的福相,绝非诸侯妃姬。这个人叫阴简,她就是当今鄙国国君的宠姬。”

这位使者听了司马熹的话,暗自高兴,真是不虚此行。回国后,向赵国国王详细报告。还没等使者汇报完毕,赵王已经动心了。于是派遣特使到中山国,请求中山国君把阴简送给赵王。如果中山国答应了赵王的要求,把阴简送到赵国,那么只此一计,司马熹就除去了心头大患,能轻易地摆脱困境。

中山王听到赵王的要求后,一反过去卑弱的态度,坚决反对这个要求,表示不可能答应赵王这一请求。如此一来,形势一时变得复杂紧张起来。大臣们都感到惊慌,若得罪了赵国,弄不好,兴兵来伐,中山国就要蒙难了。举国上下都束手无策,重臣只是七嘴八舌,说不出一个主意。胸有成竹的司马熹却暗自欣喜,他选定这个关键时刻,向国王进谏,他说:“时至如今,请大王把阴简正式封为王后,即封为王后,拒绝赵王的要求绝不会被他们找到碴子,赵王不能夺王后,也就死心了。这样回绝赵国才不会惹他们生气,又可以保护我国免遭兵祸。”此言一出,中山王赞不绝口。次日,中山王便封阴简为王后,并以厚礼打发走赵国使者。使者回禀赵王,赵王除了遗憾外,也不便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中山国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