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64

第64章 察言观色,八面玲珑——10个关于揣摩人意的历史经验(2)

从此以后,阴简对司马熹不仅没有说半句坏话,而且处处都流露出她的感恩戴德之情。她心想,这回升到王后,多亏司马熹出了大力。

经验要诀:

说话要重时机,“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地准备。《淮南子道应训》上有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司马熹凭巧言妙计,转瞬间就使自己完全摆脱了困境,而且促成阴简成为王后,使得她不再仇恨自己,两人的前怨一笔勾销,同时还巧妙地拒绝了赵王讨求阴简,保全中山国免遭祸殃。司马熹之举,胜于一箭双雕,实为一石三鸟。

司马熹面对困境没有束手待毙,而是用自己高超的智谋化不利为主动,这启发我们做人做事要随机应变,巧释怨恨,化干戈为玉帛。

★经验54:冷静观察,巧加辩解——陈轸妙语破谗言

一个言语极少的人不是为人称道的入,而一个言语严谨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社会上总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爱非议别人。一种是出于妒忌,看到别人取得了成就,超过了自己,就妒火中烧,非要从别人身上挑出毛病来,加以夸张渲染。有的甚至无中生有,造出许多谣言来中伤他人,目的无非是造成对别人不利的社会舆论,从而使自己获得某种心理平衡。另一种是和别人结有怨恨,出于报复的心理,播弄出一些流言蜚语贬损别人的人格,降低别人的声誉。这样的人无论哪个时代都存在,让人防不胜防。

战国时候,张仪和陈轸都投靠到秦惠王门下,受到重用。不久,张仪便产生了嫉妒心,因为他发现陈轸很有才干,比自己强得多,担心日子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喜欢陈轸。于是,他便找机会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进谗言。

一天,张仪对秦惠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可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但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常把秦国的机密泄漏给楚国。作为您的臣子,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再同这样的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杀掉他。”

听了张仪的这番话,秦王自然很生气,马上传令召见陈轸。一见面,秦惠王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哪儿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

陈轸一听,觉得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惠王。但他很快就明白了,因为这里面明明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果然如此。秦王对张仪的话更加相信了。于是慢条斯理地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

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心里完全清楚了。所以,他并没有马上回答秦王的话,而是定了定神,然后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我一片忠心,却被怀疑,我不去楚国,又到哪里去呢?”

秦王听了,觉得有理,点头称是,但又想起张仪讲的泄密的事,便又问:“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我秦国的机密泄漏给楚国呢?”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

秦王一听,却糊涂了,望着陈轸发愣。

陈轸不紧不慢地说:“据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却被那个妾大骂了一顿。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妻,年轻的对他很友好。后来,楚国人死了。有人就问他:‘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这个人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现在要做我的妻子了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渝,而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楚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

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不仅消除了疑虑,而且更加信任陈轸了,给了他更优厚的待遇。陈轸巧妙的一席话,既击破了谗言,又保全了自己。

经验要诀:

势力强大的时候乘胜追击固然值得肯定;势单力薄的时候,能够冷静观察思考,这种处世智慧则更令人赞叹。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陷害、被冤枉或被误解的时候。当发现有人攻击和诬陷我们的时候,不要惊慌,要冷静地进行解释和辩解,尽快消除一切误会,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经验55:把误解变为和解——翟璜巧语

一天,在魏国王宫宏伟的大殿里。魏文侯高坐君位,相国翟璜站在旁边,文武百官垂手侍立。原来正在举行仪式,欢迎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和随军学习的太子征讨中山国得胜还朝。

封赏时,魏文侯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而对立下赫赫战功的魏成子却只赏了一些金银珠宝。魏成子非常不满,退朝后找相国翟璜诉苦。

翟璜微笑道:“将军息怒。此番作战,将军有勇有谋,为国建功,天下皆知。大王让他最喜爱的太子跟随将军,正是对将军的肯定和信任。封赏一事,大王已经如此决定,我等不便贸然违抗,还需从长计议。”听了翟璜的话,魏成子觉得有理,于是没有提此事。

第二天,魏文侯出城狩猎,随着狩猎车队的行进,前方的树林中隐约出现了一户人家。魏文侯问翟璜:“前方是何人居所?看起来气宇不俗啊!”

翟璜答道:“大王,这是著名大学士段干木的隐居之所。”

魏文侯想了一想,道:“段干木?就是一直不愿意出来做官的那个?”

翟璜道:“正是。大王曾令任座数次去请他出山。”说话间车队已经来到段干木居所前,魏文侯道:“停车。”魏文侯等一干人来到后院,只见菜地数亩,一个老者背朝众人,正在锄地,他就是段干木,因为年事已高,不愿出来当官了。

任座是负责铨选的官员,以前已经来过好几次都遭到了拒绝,可这次魏王亲自来,他只好把说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段干木依然固执地托病不去。

魏文侯满脸不高兴,认为段学士如此顽固,是看不起魏国,正欲发作,—旁的翟璜轻轻地对他说:“大王,段于木执意不从不便强留。他是天下有名的贤士,我们当以礼相待,以示尊重人才。”说完,又对段干木道:“段学土乃一代大儒,能在魏国养老也是我们的荣幸。就此作别,多有打扰,顺祝您老福寿安康。”段干木深为感动,转身还礼道:“多谢。”

狩猎归来,大厅内张灯结彩,举行庆祝魏国国庆大典。魏文侯让大家评说自己的功过,百官都不敢说。魏文侯道:“众爱卿,不必拘束,畅所欲言。”

这时,任座突然说:“大王薄情寡义,行事不公。”魏文侯正色道:“愿闻其详。”任座道:“中山国一战,大将军魏成子劳苦功高,理应成为新中山国侯,可您却把它封给了太子。”魏文侯愣住了,众大臣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卿大声道:“大王,任座公然诽谤,罪论欺君!”

就在这人命关天的时刻,相国翟璜站了起来,若无其事地走到魏文侯旁边,行了一个大礼,大声道:“恭喜大王!恭喜大王!”众大臣面面相觑。

翟璜继续道:“臣听说,因为有贤明的君主,才有直率的大臣。任座敢于以言语冒犯大王,正是因为大王您贤明仁厚,善于纳谏啊!”

魏文侯听了翟璜的话,举杯道:“来,为我魏国有这样的忠臣,为我魏国今后的强大,饮尽此杯!”大厅内一片欢腾。

经验要诀:

成功的领袖在人事管理中,发生任何意见、矛盾和误解,都不会坐在那里生闷气。他们积极沟通,使意见变成共识,使矛盾变成友善,使误解变成和解。他们的与人沟通的要诀如下:

1.请相信: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对你已经满怀敌意,哪怕你搬出老子、孔子或柏拉图的伟大理论,也无法使他信服。所以,重要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调节对方的情绪。

2.一句古老格言:“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到更多苍蝇。”理胜不如情胜,批评不如赞美。

3.沟通时,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询问与倾听。体谅对方的行为,感受对方的感受。

4.不要把对方看成傻瓜。诚实表达你的观点而不是狡辩。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人类为什么要开口说话呢?为了沟通。除非是梦呓。你说话是为了传达一个信息,达到一定的效果,或完成一项指令。每个意思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强制、请求、命令、建议……哪一个是让人容易接受的?说话是为了语言背后的目的。

★经验56:见风使舵巧办事——叔孙通之变

叔孙通以制定了朝见帝王的礼仪而大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成为西汉开国初期一位引人注目的角色,《汉书》还专门给他立了一篇传记。

其实,他的崭露头角开始于秦朝。早在秦始皇时期,他便以博士的头衔为秦王朝效力了。秦始皇在搞焚书坑儒,坑的就是这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而叔孙通居然能幸免于难,真不知他用的什么手段讨好了秦始皇。

到了秦二世时代,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世皇帝召来了一帮博士儒生询问对策:“南方有一些兵卒攻城夺地,你们看该怎么办呀?”

有三十余名博士纷纷进言道:“臣民不允许聚众闹事,聚众闹事就是造反,就是不可饶恕的死罪,请陛下立即发兵击讨!”

偏偏秦二世采取驼鸟政策,不肯承认老百姓会起兵反对他,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叔孙通明白了秦二世的心思,立刻上前说道:“他们说的都不对。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销融,和天下百姓表示永远不再职守,四方自姓心向朝廷,怎么会有造反的人?南方那些兵卒不过是那些鼠窃狗盗的小偷小摸,何足挂齿,当地的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根本不必大惊小怪!”

他这番话果然对得秦二世的欢心,结果,那些说是造反的博士们都被送交司法部门审讯,而叔孙通却得到了二十匹布帛,一身衣服的赏赐,并将他的官职升了一级。

等到叔孙通返回住所,那些博士们责问他道:“你怎么那么会巴结讨好?”

叔孙通说:“你们太不聪明了,我也险些不免于虎口!”

其实,他已清楚地看了了秦朝即将灭亡的形势,当夜使逃出秦都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顺过项梁、义帝、项羽,最后项羽失败,他投降了刘邦。

刘邦这个人不喜欢读书,叔孙通为了迎合刘邦,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赢得刘邦的好感。

当他投降刘邦时,有一百多名学生随他而来,可他并不向刘邦推荐,而他所推荐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拼命的壮士,学生们不免有了怨言: “我们追随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同降汉,先生不推荐我们,专推荐一些善于拿刀动剑的人物,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叔孙通说:“汉王现在正是打江山的时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够冲锋陷阵的人,你们能打仗吗?你们别着急,且耐心等待,我不会忘了你们!”

当刘邦当上皇帝以后,那些旧部下全不懂得一点君臣大礼,有时在朝堂上,也争功斗能,饮酒狂呼,甚至拔剑相向,刘邦显得很不耐烦,这一点让叔孙通看出来了,他便趁机建议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刘邦自然同意。

由于他的那一套礼仪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尊严,使得刘邦十分开心,高兴地说:“我今日才体验到当皇帝的尊贵了!”

于是叔孙通加官晋级,一次便得到五百金的赏赐,成为朝廷的近臣,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叔孙通以一人之身,便能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只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荣通富贵,亦已难矣!探索一下他保身取宠的诀窃,可以发现,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

所谓“变”,是要在摸清君主的脾气、秉性、喜怒、好恶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言行、对策:叔孙权通对秦始皇采取的是“默”,对秦二世采取的是“骗”,对刘邦采取的是恭维;对惠帝采取的是“吓”。这些手段果然都能奏效。

经验要诀:

见风使舵,顾名思义,辨明形势走向之后,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要将理解仅仅停留在贬义的层面上,就方法而言,无所谓褒贬善恶,只有可行与不可行之分!当我们研究如何办成要事大事时,一定要观察环境与形势的变化,看清走向,风往哪边吹,自然力量就向哪边使!如果偏离了既定航线.不要担心,在风向之间,灵活周旋,以彼之力克彼之功,借力打力,局势行情,一切尽在掌控中!

运动与变化,乃万物之本。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一点早就被人类的先哲所证明。所以,在处理各项事务中,必须抓住变化之本质特点来对待。其中重点在于“应变”。春秋时,我国著名商人辛研强调“货币欲其行如流水”,也就是说钱财只有流转,才可称为财富;藏在地窖里,永远只是一些闪闪发光,好看不中用的金属制品。“动则活.静则死”就是这个道理?世间万物都遵循此道,何况钱财乎!

★经验57:领会上司的真实意图——鄂君的机敏

汉高祖刘邦杀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荣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被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生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入朝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而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说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