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99个血淋淋的教训史上99个活生生的经验大全集
1855000000076

第76章 谋胜之道,制敌法宝——14个关于施计用谋的历史经验(3)

田单利用反间计成功地卸下了乐毅的兵杈,又到处制造假象,假借外力迷惑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纵观古今,许多风云人物都是运用智谋制造矛盾,利用矛盾,为胜利创造条件的。

★经验94:忍而不发,静候佳机——陆逊、郑庄公

公元221年,已经成为蜀主的刘备不顾将军赵云等人的强烈反对,出兵攻打东吴,以夺回被东吴袭夺的战略要地荆州(今湖北江陵),并为被东吴杀的关羽报仇。东吴孙权派人求和,遭到了刘备的严词拒绝。于是,孙权任命年仅38岁的陆逊为大都督,率领5万兵马迎击刘备的大军。

到了第二年初的时候,刘备的军队水陆并进,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在长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设置了几十处兵营,声势十分浩大。陆逊见蜀军士气高涨,又占据有利地形,便坚守阵地,不与刘备交锋。当时,东吴的一支军队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军包围,要求陆逊增援。陆逊却仍然坚持不肯出兵,并对众将说.夷道城池很坚固,粮草又充足,等我的计谋实现之后,那里自然就会解围,现在不必去救。

然而,陆逊手下的将领有意见了,他们见主将既不攻击蜀军.又不援救夷道,以为陆逊是个胆小怕战之人,都很气愤。众将领中有的是老将,有的是孙权的亲戚,他们不愿听从陆逊的指挥。于是陆逊召集众将议事,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畏惧他。现在他带兵来攻,是我们的劲敌。希望诸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敌人,上报国恩。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拜我为大都督,统率军队,我自然应当恪尽职守。国家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调遣,就是因为我还有可取之处,能够忍受委屈,负担重任的缘故。军令如山,违者要按军法从事,大家切勿违犯!”陆逊的这一席掷地有声的话,把众将领都镇住了,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不听从他的命令了。

93-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扫描图像三国志219

陆逊打定主意坚守不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直到蜀军疲惫不堪,他利用顺风放火,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刘备大败。逃归白帝城。不久之后就病死了。

在忍耐中等待时机,陆逊取得了胜利。很多时候,忍耐不是畏缩,而是一种智慧。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生有两个儿子,老大就是庄公。老二叫共叔段。姜氏对共叔段特别偏爱,几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世子.武公都没有同意。

武公死后,长子霜生继位,是为郑庄公。姜氏见扶植共叔段的计划失败,便替共叔段请求庄公将京邑封给共叔段。庄公不好再推辞.只好答应了。

郑大夫知道后,立即面见庄公说:“分封的都城,它的周围超过300丈的,就对国家有害。按照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封共叔在京邑,不合法度。这样下去恐怕您将控制不住他。”

庄公答道:“母亲喜欢这样,我怎么能让她不高兴呢?”

大夫又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些想办法处置,不要使她滋长蔓延,蔓延了就很难解决,就像蔓草不能除得干净一样。”

庄公沉吟了一会儿,说:“多行不义者,必自毙。你姑且等待着;吧!”

实际上,郑庄公的心里早已有了对付共叔段的方略。他知道自己现在力量还不强大,共叔段又有母后的支持,要除掉共叔段还比较困难,不如先让他尽力表演,等到其罪恶昭著后,再进行讨伐,一举除之。

共叔段到了京邑后,将城进一步扩大,还逐渐把郑国的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据为己有。

公子吕见此情形十分着急,对庄公说:“国家不能使人民有两君的情况,您要怎么办?请早下决心。要把国家传给共叔,那么就让我奉事他为君,如果不传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人民产生二心。”

庄公回答说:“你不用担心,也不用除他,他自己将要遭祸的。”

此后,共叔段又将他的地盘向东北扩展到与卫国接壤。此时,子封又来见庄公,说:“应该除掉共叔段了,让他再扩大土地,就要得到民心了。”

庄公都说:“他多行不义,人民不会拥护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但一定会崩溃的。”

共叔段见庄公屡屡退让,以为庄公怕他,便更加有恃无恐。他集合民众,修缮城郭,收集粮草,修整装备武器,编组战车,并与母姜氏约定日期作为内应,企图偷袭郑国,篡国夺权。

庄公对其叔段的一举一动早已看在眼里,并有防备。当他得知共叔段与姜氏约定的行动日期后,就命大将子封率领二百乘兵车提前进攻京邑,历数共叔段叛君罪行,京邑的人民也起来响应,反攻共叔段,叔段先是弃城而逃,后畏罪自杀。他们的母亲姜氏也因无颜见庄公而离开宫廷。

陆逊率领的吴军开始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他能够根据当时的形势,采取忍耐的办法,在等待中寻找消灭对手的机会,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郑庄公和陆逊相反,他是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他并没有急于消灭对手,而是运用了“将欲擒之,先予纵之”的谋略,轻松地除掉了自己的对手。

等待机会,可以说是有智慧的人的一种勇气,也是睿智的人的一种战略和策略。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要根据当时的情况要来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忍耐和等待是迈向成功之路的好办法。

经验要诀:

隐忍不发,等待时机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在敌对双方交战的过程中,双方的实力有时相差很大,处于弱势的一方,应该能忍,静下心来,等待时机。不要逞一时之气。贸然出击的结果,只会加快自己灭亡的步伐。等待,是一种意志上的磨炼。学会等待,就等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敲门砖。学会等待,才能在等待中走向成熟。在等待中找到机会,抓住机会走向成功。

★经验95:乘其不意,攻其不备——李愬夜袭吴元济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给朝廷造成很大的困扰。而在各个藩镇中,淮西又是最顽固的一个割据势力。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认为有机可乘,遂发兵征讨淮西。但是他派去的统帅,不是腐朽,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费了大量财力,还是没有征服淮西。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大臣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否则只会劳民伤财。唯有大臣裴度却认为淮西好比身上长的毒疮,不可不除。于是,唐宪宗拜裴度做宰相,决心继续征讨淮西。

公元817年,裴度向唐宪宗推荐了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李愬。唐宪宗十分高兴,便派李愬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时,唐州的将士已经打了几年仗了。都不愿再打,听到李愬一来,有点担心。不料,李愬刚到唐州,就当众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打吴元济,不干我的事。”

消息很快传到吴元济那里,吴元济打了几次胜仗,本来就有点骄傲。听到李愬不懂得打仗,更不把防备放在心上了。此后,李愬一点不提打淮西的事,仿佛完全忘记了自己肩负的任务。唐州城里有许多生病和受伤的兵士,李愬就一家家上门慰问,一点官架子也没有。将士们都很感激他。

94-李愬雪夜入蔡

扫描人物历代名将下集23

有一次,李愬的兵士在边界巡逻,碰到一小殷淮西兵士,双方打了一阵,唐军把淮西兵士打跑了,还活捉了淮西军的一个小军官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手下的一名勇将,经常带人侵犯唐州一带,唐军中很多人都吃过他的亏,非常恨他。这一回活捉了他,大伙都请求李愬把他杀了,给死亡的唐军兵士报仇。

但李愬却只是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当将士们把丁士良押到李愬跟前时,李愬却吩咐兵士松了他的绑,好言好语问他为什么要跟吴元济闹叛乱。丁士良本来不是淮西兵士,是被吴元济俘虏过去的,见李愬这样宽待他,不由得十分感动,很快就投降了。

不久,李愬靠丁士良的帮助,打下了淮西的据点——文城栅和兴桥栅,先后收服了两个降将,一个叫李祐,一个叫李忠义。李愬知道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的人,就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们。跟两人秘密讨论攻蔡州的计划,有时讨论到深更半夜。李愬手下的将领都很不高兴,军营里更是传得沸沸扬扬,都说李祐是敌人派来做内应的。有的还有凭有据地说,捉到的敌人探子,也供认李祐是间谍。

李愬虽然信任李韦占,但他怕这些闲话传到朝廷,一旦唐宪宗信以为真,自己要保他也保不住了。李愬反复考虑了一番,就向大家宣布说:“既然大家认为李祐不可靠,我就把他送到长安去,请皇上去发落吧。”

于是,他传下军令,把李祜套上镣铐,押送到长安。与此同时,他又秘密派人送了一道奏章给朝廷,说他已经跟李祐一起定好攻取蔡州的计划,如果杀了李祐,攻蔡州的计划也就吹了。唐宪宗得到李愬的密奏,就下令释放李祐,并且叫他仍旧回到唐州协助李愬。

见李祐平安回到唐州,李愬高兴极了,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能安全回来,真是国家的大幸。”说着,立刻派他担任军职,让他携带兵器进出大营。李祐知道李愬千方百计保护他,感动至极,下定决心一定要报答恩公。

没多久,李祐就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李愬想了想,又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告诉裴度。裴度也支持他,说:“仗就是要出奇制胜,你们看看办吧。”

于是,李愬命令李祐、李忠义带领精兵3000充当先锋,自己亲率中军、后卫陆续出发。除了李愬、李祐几个人之外,谁也不知道到哪里去。有人偷偷问李愬,李愬只说:“只管朝东前进!”就这样,一连赶了60里地,到了张柴村。守在那儿的淮西兵毫无防备,被李祐带的先锋部队全部消灭。

李愬占领了张柴村,命令将士休息一会,再留下一批兵士守住张柴村,截断通往洄曲的路。一切安排妥当,就下令连夜继续进发。此时,将领们又忍不住向李愬请示往哪里去,李愬这才宣布:“到蔡州去,捉拿吴元济!”

这些将领有不少在吴元济手里吃过败仗,一听到这个命令,吓得脸色都变了。监军的宦官特别胆小,急得哭了起来,说:“我们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计了。”但是,李愬平日治军很严,谁也不敢违抗军令,军队继续前进。

此时,天色漆黑,北风越刮越紧,鹅毛般的大雪越下越密。从张柴村通往蔡州的路,是唐军从来没走过的小道,大家暗暗叫苦。趁着夜色,兵士们踏着厚厚的积雪,又赶了70里,才到了蔡州城边。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鹅鸭的叫声,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了。李韦占、李忠义吩咐兵士在城墙上挖了一个个坎儿,他们带头踏着坎儿爬上城,兵士们也跟着爬上去。守城的淮西兵正在呼呼睡大觉,唐军轻易就把他们解决了,只留着一个打更的,叫他照样敲梆子打更。接着,李祐打开城门,让李愬大军进城。

李愬率领大军到了内城,依样画葫芦,也照这个办法顺利地打进了城,内城里的淮西军一点也没有发觉。鸡叫头遍的时候,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呢。

有个淮西兵士发现了唐军,急忙闯进里屋报告吴元济说:“不好了,官军到了。”吴元济懒洋洋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笑着说:“这一定是犯人们在闹事,等天亮了看我来收拾他们。”话音未落,又有兵士气急败坏地冲进来说:“城门已经被官军打开了。”

吴元济奇怪起来,说:“大概是洄曲那边派人来找我们讨寒衣的吧!”

吴元济起了床,只听见院子里一阵阵吆喝传令声:“常侍传令了……”(常侍是李愬的官衔)接着,又是成千上万的兵士的应声。吴元济这才害怕起来,说:“这是什么常侍?怎么跑到这儿来传令?”说着,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

李祐对李愬说:“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1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了。

李愬放下心来,命令将士继续攻打院墙,砸烂了外门,占领了军械库。而此时的吴元济,还想凭着院墙负隅顽抗,战斗整整进行了一夜。

第二天,李愬下令,放火烧了院墙的南门。蔡州的百姓们受够吴元济的苦,都扛着柴草来帮助唐军,唐军兵士射到内院里的箭,密集得像刺猬毛一样。到太阳下山的时候,内院终于被攻破,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哀求投降。

李愬取得了全胜,一面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去,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报告战果。李愬平定淮西、活捉吴元济的消息传到河北,使河北藩镇大为震动,纷纷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总算暂时安定了下来。

要想在竞争中战胜对手,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敢于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式,打破不可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不但是战争的取胜之道,也是人生舞台上的竞争法则。李愬在征讨吴元济的战争中,便充分利用了这一方法,从而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敌人。在对手最想不到,最没有防备的时候采取进攻,这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谋略,更是人哇智慧。

经验要诀:

无论是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强大的对手,这就难免产生激烈的竞争。要想脱颖而出,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讲究一些方式方法。其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是最有利的武器之一。

★经验96: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进关中

孙武《三十六计·第八计》中说:“示之以动,乘其静而有主,益动而翼。”意思是说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牵制敌人,让敌人在该地集结固守,然后我方趁机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动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事物的增益。因为变动而顺达。在背地里积蓄力量的同时,公开展示一个让敌人觉得愚蠢或者无害的战略行动,以便敌人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趁敌人被假象蒙蔽的时候,给它以措手不及的致命打击。那么,自己就可以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取得胜利了。

项羽灭了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各路起义将领到各地称王。先前与众王约定——先攻入秦都咸阳者为王——也背弃了。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满,但慑于项羽的威势,不得不隐忍不发,领兵入川,烧了出入巴、蜀的栈道,将自己封闭在其中,称为汉王。之后,刘邦得大将韩信,因其相助,才终有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