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考试高手
1857400000053

第53章 高考状元谈复习迎考(3)

数学相对文科生来说则属于偏理的科目,因此也是很多文科生的弱项。所以,学好数学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是占有极大优势的。我觉得,学数学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公式、原理,其次就要懂得灵活运用。第一步背公式,稍花点功夫大家都能做到,而要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原理解题则需要一定的训练。我的意思不是搞“题海”战术,题目是永远都做不完的。我认为,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校发的卷子,只要适当精选一两本课外参考书就够了。有些人买一大堆参考书,结果手忙脚乱做不过来,到处象征性地“蜻蜓点水”一下,最终还是一无所获。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精力吃透一本参考书的效果好。学习数学,思考总结非常重要。很多人做题象完成任务似的,做完就不管了。还有的人一旦做出一道难题就欣喜异常、大受鼓舞,想乘胜追击解出下一道难题,因而又把做出的那道题扔在了一边。这两种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我们每做一道题都要注意思考总结,做完之后回想一下自己的解题思路,从中总结出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解法,尤其是做完了难题,更应从中掌握这种题的特殊技巧。对于错题和没做出来的题,则要搞懂答案的解题思路,并和自己的思维方法作对比,看看问题出在哪一环。只有这样,做过的题才算真正消化吸收,变成了你自己的东西,否则下次碰到同类的题又束手无策,那就白练习了。所以,学数学主要就在背熟公式、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的例题的训练容不迫从中掌握一些题型的基本解法和某些特殊技巧,以不变应万变。另外,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题,不能光想攻克难题,钻牛角尖。因为试卷上的难题毕竟不多,大多数还是容易题和中等题。而且有些难题也只是在基础题上稍作变化而已。

政治、历史可说是文科的“专业”科目了。传统观念都认为死记硬背便能考高分,但在今天高考侧重能力考核的时代死记硬背已经不适用了。我这不是否认背书,书还是要背的。不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史实,怎么可能答得出题呢?但是,光背书是不够的。因为仅仅把那些政治理论和历史史实背下来,它们只是杂乱无章地存在于你的记忆中,要使之井然有序,答题时信手拈来,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整理和归类。

对政治,要注意把相同中心的理论归在一起。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定义,为什么它是基本制度、其优越性以及和西方议会制的区别,就可以归在人大制这一板块中。答题时仔细审题,找准题目的考点,把以此为中心的理论答上去就可以了。此外,答题要注意多层次、多角度。有的同学习惯把题目答案写成一个大板块,这样很容易使阅读老师看得费劲、厌烦,漏掉一些得分点。所以答题要有层次性,一条一条写清楚。答题也要多角度,除了正面说理,还可以从反面论证,例如“我们要反对……”或者“不坚持……,就会造成……危害”等,这样的语句是有分的。另外,有概念的先写定义,有哲学原理的先摆原理,给材料的还应联系材料内容论几句。由于政治和现实联系紧密,还应注意当前热点问题。课本对这些问题涉及不够的,要从课外书中找相关内容以补课本不足。因为政抬是不回避热点的。

对历史,则要注意理出线索。既应按时间顺序(一个国家、政党或地区在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也应按空间顺序(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大事)。例如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活动,一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状况,等等。这样,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先限定时间上下限和空间范围,再在这段时空内抽出相关内容组织一下答上去。整理线索对时空跨度大的世界近现代史问答题是十分有用的。平时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把一些相似的小问题归类,如各国法西斯的上台时间、北京在各朝名称的更替等,以应付填空、选择之类的小题。另外,答题时还应注意史论结合;要有评论性的语句,不能光罗列史实。因此,要注意书上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有的老师讲的书上没有的观点更要注意记下来。

其次,学习要有计划,这样就能防止无谓的浪费时间。有的同学一个晚上就泡在一门功课上,这不仅容易疲劳,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我觉得每天应该给五科都留点固定的学习时间。对语文和英语这两门靠平时积累的科目,可以留半小时做些阅读训练,以增强语感、提高阅读速度。数学不妨抽20分钟做一道习题,以防生疏已掌握的解题技巧。政治、历史也可以花一刻钟背几页书。这些都可以见缝插针地完成。至于剩下的时间就自由支配了:既可以处理当天的作业和试卷,也可以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还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字词、语法,或者背几段古诗、文章。除了每天具体的计划,还可以宏观上规划一下自己打算完成的任务。如在一个月内背完哪些文章、做完哪套复习资料等。这样就能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了。

再次,总复习的时候要注意阶段性。刚上高三,前段时间还在讲新课,这时就应力争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及时复习老师上课讲的新东西,以免加重最后复习时的负担。紧接着,就要尽快捡回高一、高二学过的东西。因为以前都是阶段性而非综合性考试,所以大部分同学考一段丢一段,很多东西,尤其是历史、政治,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首先要全面撒网,尽量详细地捞回以前的知识。然后就应该对新学知识进行全面整理,即前面谈过的归类、理线索,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第三步则是进行一些应试性的训练,通过做习题、模拟考试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步,也就是考前一两个星期则应停止做题,进行一些查漏补缺性的工作,看看还有哪里没复习到,赶紧补上,并把以前的错题拿出来重新看一遍,以避免高考中出现同类错误。

最后,学习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分紧张。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长时间地持续工作是很容易疲劳的,这时我们就必须让它得到休息,以使它能更好地工作。我通常在学累了的时候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闭目养神。有时节假日还和父亲一起骑车去城郊,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风光。这些都使我的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精神百倍地重新投入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在做累了数学题的时候,背几个单词,看几段名言,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放松。还有许多同学问我,一般晚上复习到几点钟睡觉。对此,我的看法是:困了就睡。因为,在精神极度疲劳的情况下硬撑着学习是毫无效益的。这时就应该好好地睡一觉,以保证第二天上课时精力充沛。因为在总复习阶段,老师上课讲的基本上都是“精华”。上课认真听讲,回去好好地消化吸收,这样取得的效果可能比你自己花好几倍的时间复习整理、归纳总结还来得好。所以学习中要学会休息,这是非常经济的。

除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迎考的心理状态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平时成绩一直很好,但就是临场发挥失误,以致留下了终身遗憾。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份自信。成绩较好的同学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应考;成绩较差的同学决不能未考先怯,而是要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相信自己能创造奇迹。我高考的时候,也象大多数考生一样,考前颇有些紧张,老担心自己考不好。但后来一想,自己平时不算差,应该能考上个大学。而且,即使万一没考上,也可以学张海迪,自学成材。这样一想,我就觉得前有希望、后有退路,放下了思想包袱,轻轻松松进考场。而且,在去考场的路上我就哼起了歌,使自己精神得到放松。同时我还不断对自己说“高考没什么了不起”、“我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等真正进了考场、拿到了试卷,我的心情就完全放松了,只把它当作平时的考试。

除了考前心理调整,考试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情绪,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考试时,一般应坚持先易后难原则,先做容易题,增强自信心,最后再集中精力攻难题。但是我们有些同学一看容易题就赶紧草草一算便把结果答上去,结果往往因粗心大意丢了分。还有些同学看见自己曾做过的题,一高兴便算也不算,直接把记忆中的答案往上搬,却没注意到试题已有一些小小的改动,结果会做的也错了。而对于难题,有的人则一紧张便乱了套路,无关题旨地左一笔、右一画,甚至于在卷子上“开天窗”。这几种情况都是应该在考试中尽量避免的。对容易题要“不以物喜”,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算一遍,不要出错,把该得的分稳稳拿到手;而对难题则应“不以己悲”,仔细审题,从已知材料中挖掘最大量的信息,按一般的解题方法或答题模式,把会写的尽量写上去,力争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此外,考完之后不要和别人对答案,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要做到考一门丢一门,对考完的科目不要再多想,立刻把精力投入到下一门考试的准备中去,决不能将上一门的不良情绪带到下一门的考试中。

以上是我对高中学习和参加高考的一些体会。其实高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我们平时认真对待,脚踏实地地做好准备,完全可以信心十足地参加考试。我的经验套用一个公式,那就是:成功=勤奋+方法+自信。无论你即将高考还是曾经失败,都请记住:在勤奋努力的同时,多一点方法,多一点自信,你一定会开辟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

五、高考综合复习浅谈

高中三年学习生活,是打好基础、培养综合素质的三年。而被广大高中同学及家长看作是“人生一关”的高考,则是对同学们数年来知识和能力积累的一项综合性检测。因此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则必须通过长时间努力,使自己在基础知识、技能技巧、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得到综合性提高。下面我将就高考复习中几个重要方面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犹如一座金字塔,基础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它的高度。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今后不断向上发展自己的才能。对于高考,不少同学都有畏难情绪,觉得高考题都是检测能力的“难题”。,其实不然,中、低档题同样可以考察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低、中、高难度的题所占分值比例约为3:5:2,其中大部分题目是考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及基本技能技巧。而且也只有把基础打扎实,遇到难度较高的题才能够冷静的分析,最终找到合适的方法,得出答案。

具体到某一学科的复习,我认为也应该把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重点。以高中同学普遍认为“难学”的物理为例,我的体会是:盲目的“题海战术”未必会带来最佳效果,而应在基本的物理概念、定理上多下功夫。不仅熟练的背下这些概念、定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多想多问,在脑海中建立典型的物理模型,适当的做一些典型例题,深刻的理解这些概念、定理的内涵。在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原理,并能用它们解决基本问题后,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些较难的综合题,就会发现:所谓难题,实际上只是一个个基本问题的组合,只要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建立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再运用我们所熟悉的基本公式列出方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1995年高考物理科的考试中,我获得了148分的优秀成绩,这就是平时注重基础学习的成果吧。

2.注重交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喜欢高中时班主任对我说的这样一句话:“善于学习的人,不仅是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更要懂得看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环视周围,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都不是每天一个人埋头苦读,而是常常与老师、同学讨论切磋,交流学习心得。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多与大家交流可以开阔思路,取长补短。比如解数题吧,有的同学只满足于找到一种方法解出答案,但若能在解得答案后与周围同学展开讨论,则必然会发现几条原先自己没有想到的思路。有的思路在这一道题上未必是最好的,但换到另外一道题上,也许就是一条十分简捷的思路。

高中三年里我一直住校,因此有比较多的时间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真觉得受益非浅。上高三以后,由于我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所以常常有同学来问一些功课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总是尽力回答,并不像有的同学那样认为给别人讲题是“浪费时间”。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我的思维可以得到整理,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常常会给我有益的启迪。

3.关于复习题和参考资料

高考之后,经常有同学问起我这样的问题:现在关于高考的参考书、习题集、复习资料都很多,应当如何合理选择呢?我的回答是:高三同学时间宝贵,课外习题宜精不宜多,切不可盲目选择“题海战术”。做完一道题后一定不要忘记归纳总结,整理自己的思路。特别是对于自己不会做或做错了的题目,看过答案后要好好总结原因,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种方法?”、“我究竟错在哪里?”、“哪些概念没有搞清?”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认真的总结思考,我们做起题来就往往能够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对于正在进行复习准备迎接高考的同学,我建议把近年来历届高考试题作为一份重点复习资料。因为历届高考试题经过了命题人员的反复讨论和研究,一般来说都比较严谨,能够较为全面、真实的反映高考的内容和难度,比一般的复习参考书和模拟题更具典型性和权威性。反复思考、讨论这些题目,领会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方向,相信同学们必能有所收益。

4.考前心理因素的准备和调整

高中时,当我与已毕业并考上理想大学的师哥师姐们谈起高考,他们总是告诉我:高考所检测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通过高三这一年的学习以及最后的高考,我亲身体会到了这番话的内涵。

对于高一、高二学习成绩并无明显优势的我来说,高三这一年心理压力之大是只有自己才清楚的。我曾经洒脱的面对分数,也相信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够仅仅通过考卷上那几个红红的数码来衡量;但在高考及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中,这几个红红的数码却往往决定了人生道路上关键的一步。我所向往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又恰恰是北京地区理科考生报考的几个大热门之一,历年录取分数都很高。所以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