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对孩子不放心,时刻监督孩子。如果孩子对家长说:我可以管好自己,你可以不操心了!即使家长真的不放心,也不能表达你的不信任。而要进一步确定规则。问她:你准备怎么管好你自己?每天你做什么,看什么书,从几点到几点……这样从开始笼统地说负责任,到后来确认下来,实际等于双方达成了协议,签了合同。最后孩子做到了,就进行表扬;若没做到,帮孩子找原因,为什么不行。这样,孩子没伤自尊,又知道了什么叫守诺。
(7)家长的负面榜样作用。孩子是否负责任,父母影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为了教育孩子,父母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不能把错误的、不良的习惯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孩子。
如果你欺骗孩子,被他们知道了,他们就不相信父母了。父母失掉了孩子的信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而且欺骗孩子,孩子也学会欺骗他人。
据说,百老汇的忙人高恩习以为常地给他母亲每天打两次电话,直到她去世。那么,我们为人父母的,也应该忙里偷闲,常在寒暑假日带孩子回家探望年迈的老人亲切慰问;在清明时分带孩子踏青扫墓给先人寄去哀思;教导孩子的同时多身体力行,让孩子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如果一个女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过渡,而她在自己建立家庭后,也难以负起责任。
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女儿的责任感。
(1)注重自身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俗话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家庭是培养女儿责任感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要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弄坏东西要拣起来,打扫干净;在客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的手等,这也是为女儿作出的榜样。
另外,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责任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宝宝摔倒了,是被一把椅子绊倒的,虽然不怎么疼,但是她还是在地上委屈得哭了起来。听到宝宝的哭声,妈妈迅速赶了过来,“宝宝不要哭,看妈妈打这个不乖的坏椅子,害得我们宝宝摔倒”。年轻的妈妈一边抱起孩子心疼地哄着,一边拍椅子以示责打,原本正哭闹的孩子也被逗得破涕为笑。
孩子已经开始学习认识世界,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应对挫折,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归因心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是我的错,都是其他人、其他事物的过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习惯性思维方式,成长后易形成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等品性。
(2)让女儿做自己的事。父母需要让女儿参与到具体的家庭事务中,让她感觉到她已经是家庭中一名重要的成员。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作业本、图书等。在收拾自己的房间,收拾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书包的过程中,女儿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的能力逐渐增强了,对独立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她的责任意识也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而增强,从而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3)让女儿从小事做起。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学会关心周围的事情,同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位爸爸是这样做的:我想,女儿在学校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如果让女儿关心学校的一草一木,关心学校的环境,关心班级的荣誉,就会很好的培养她的责任感。如果女儿班里有位同学总爱往地上扔纸,纪律也不好,我就鼓励女儿做一些爱清洁、讲卫生的小卡片送给他,让同学有集体荣誉感,改掉坏习惯。
同时,我也提醒女儿,要做到量力而行,我自己也做到信任孩子、指导孩子、帮助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感到自己是独立的,是自主的。我还鼓励女儿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让女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快乐。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环境,于是我又让女儿从社会的事做起,让女儿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可以使女儿感到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女儿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比如,我们社区开展的义务劳动、宣传等各类活动,我都尽量和孩子一起参加,让女儿当我的助手,以锻炼女儿的责任感和能力,女儿很愿意当我的助手,通过参与,女儿的责任感增强了。
(4)让女儿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生活中,无论事情的结果好坏,只要是孩子的独立行为结果,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应该勇于承担后果,父母不应替她承担一切,以免淡漠孩子的责任感。正如一名教育学家说,必须教育女孩懂得她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
教女儿轻松地与人交往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素质中的重要一条,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既是孩子的心理需要,也能在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通过交往合作可以使孩子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习社会道德准则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世界级哲学大师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学生哈里·苏利万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对女孩性格发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女孩的性格发育与他的人际关系总和是相等的。当然,女孩的人际关系首先开始于与父母的相处,同时也包括同龄人对她的深远影响。
一户新邻居搬了过来,张太太注意到她们家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双胞胎,于是,她对自己的女儿小男说:“宝贝,你要有新朋友了,你为什么不出去向她们打个招呼并带她们到周围转转,帮她们熟悉一下环境呢?”
小男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出去了。但她站在篱笆旁看着那两个女孩忙忙碌碌地整理东西,试了几次都没有开口。最后,小男回到了房间,很遗憾地对妈妈说:“我很想成为她们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该怎样跟她们搭腔。”
妈妈立刻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孩子的交往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妈妈没有说话,而是以实际行动来说话——她做了女儿没有做到的事。事后,小男说:“以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对于女孩子来讲,更要学会与人轻松交往。友谊是女孩不可欠缺的营养液。对于把情感的满足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作为自我意识标杆的女孩来说,失去友谊和沟通,就像生长在热带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里。女孩的很多负面情绪都由此而来:自我怀疑、抑郁、消极、懦弱……很难描述女孩失去感情支持和倾诉的渠道会变得怎样,很可能比人们想象的要糟糕。
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帮助她们多打开一扇窗口,使其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因此,成功的父母都喜欢女儿多交朋友,总是鼓励她与别人融洽相处,这样有助于培养她快乐善良的性格。
(1)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女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她们的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2)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参加一些“亲子家园”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孩子交际能力的场所。之后,你孩子就会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了。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训练儿童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儿童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
(3)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
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她终身不忘。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她年老时,邻人要求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遭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4)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下面,我们再教孩子掌握交往技能,学习正确地交往:
①基本的交往技能——寒暄,寒暄就是见面打招呼,老友重逢,“相逢开口笑”,嘘寒问暖,问候致意等,都属于寒暄。家长应该教孩子怎样与人打招呼,怎样鞠躬握手,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如何使用恭敬言语,等等。
②人际交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对话,对话能够彼此建立起更为深入广泛地联系,加深印象,增进双方的信任与好感。应教会孩子如何提出讨论的问题,怎样说服别人,怎样拒绝别人等。
③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倾听,倾听使我们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理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家长应该交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地倾听者的一些正确做法,如倾听时目光专注,点头,语言附和等。
④人际交往深化与发展的技能——共事,这就是说,大家齐心协力去做一件事。家长应教会孩子在一个交往集体中应具备的品质:有毅力、有责任感、真诚等等。教孩子如何认识自己、欣赏别人。
要重视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善良、守信、真诚、开朗、诚实等,这就需要家长在平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多关注孩子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比如串门时有礼貌,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不抢玩具,离开时整理好玩具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女孩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她身边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她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不要让她成为“物质女孩”
“你的女孩是物质主义者吗?”——很多父母可能都不曾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认为用物质满足女孩就是幸福的生活。
英国一个致力于改善孩子儿童时期教育的慈善团体——少年儿童协会曾发表过一项调查结果:今天的孩子远比她们父母那一代人年轻时更注重物质享受,更易受消费趋势诱导。
诚然,在广告商不断诱导众人“买!买!买!”的物质世界里,抚育女孩会更加困难。但是父母们又无法回避,女孩在社会“倡导”的影响下追求物质享受,其最大的原因是父母的纵容和默许。当父母满足了女孩的任性,给她买最好的名牌,试图通过这样的物质奖励来让女孩听话乖巧,却很少给女孩以正确的引导。
有人形象地称这些父母为“孩奴”,很多人觉得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孩奴”是部分家长过分追求物质的结果,是被夸张的“孩奴”恐惧症。“孩子要吃好的,穿好的,孩子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奶粉都要原装进口。”“上学要上名校,望子成龙就要给孩子上各种早教班”……其实,这都是物质压力下家长的“奴性”,是对高消费行为的普遍夸大。他们因为对孩子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所以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而失去了自我价值,这种“奴性”不值得提倡。
“奴性”表现一:孩子是唯一的生活重心。很多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奴”。
从清晨的冲奶粉、洗刷奶瓶,到洗尿布、洗衣服,直到最后的做饭全都是父母亲力亲为,孩子的喜怒哀乐成了父母情绪的晴雨表。虽然明知道自己对孩子过于紧张的情绪影响到了家人,甚至忽略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但他们仍然执迷不悟。
“奴性”表现二:凡是孩子的消费就失去理性。很多年轻的父母为自己的宝贝选择物品时,偏要挑选价格相对比较贵的,一件婴儿装就要花上几百元。在教育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优越环境,家长不惜花高价买高档玩具,一套布偶玩具动辄千元,拍一套儿童照优惠价就2 880元。众多商家也盯住了儿童消费这一领域,儿童消费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承受之重。富养女孩子,渐渐演变成为单纯物质上的富足。为了让孩子去名校,不少家庭在名校地段购买了昂贵的房子,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就让我们想想女孩典型的日常行为,然后看看下面的描述,只要你的女孩具备其中任何一条就意味着她正在滑向物质主义的旋涡,是作为父母的你该采取“拯救行动”的时候了。
注重牌子——她追求的是名牌标志,而不是质量和价格。
重视金钱——她是个典型的消费主义者,认为谁有钱谁就可以获得一切!
追求外表——关心服装、容貌、小玩意、小饰件等外在的东西,毫不关心内在品质。
以自我为中心——每件事情都必须围绕她的需求,因此一套牛仔服抵得上你两周的开销。
不愉快——尽管你给了女孩一切你所能给予的,但是在她内心深处却不是那么满意和快乐,而且要求越来越多。
如果你的女孩符合上面的某一条,你就需要马上开始学习如何让女孩回归本质的秘诀了。
(1)适当的时候要会说“不”。总是屈服于孩子的物质欲望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对于她无休止的心血来潮和消费要求要学会说“不”。最开始可能会激起她的愤怒,即使是这样也要没有任何负疚感地拒绝。而后简单地说明你的顾虑及你准备实施新政策的原因,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屈服。
杨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6 个长辈围着她转,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小公主说要什么,全家人立刻去买。不到 10 岁,杨丽已经学会变着花样地向长辈要东西了,看到邻居家有什么好看的、好玩的,也不依不饶地要,长辈也只好买给她。结果杨丽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新买的衣服,穿几天,不穿了,要买别的;上等的洋娃娃被弄得支离破碎,然后要新的。不止如此,当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杨丽居然会偷偷从家里拿钱出去买花里胡哨的东西,近来还学会了电视购物。每当爸妈拒绝她的要求,杨丽就会大哭,于是爷爷奶奶赶忙来“救驾”。现在的杨丽,已经成了十足的物质女孩,追求最新的、最好的、最贵的东西,并通过各种手段来迫使家长买。爸爸叹气道:“小时候太惯着,从不拒绝她的要求,现在养成了这么骄横的坏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