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研究表明,具备情感技能的孩子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加幸福、自信,在学校的表现更佳。女孩在察觉情绪方面比男孩敏感,如别人脸上的表情、说话声音中隐藏的不悦、细微的肢体动作等;女孩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往往比男孩更愿意“安于现状”,容易缺乏斗志,更愿意迎合别人,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父母了解了女孩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加以适当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让女孩要学会独立思考
有这样一个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的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这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的确发人深省。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贴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什么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的。当孩子遇上困难时,父母常常不假思索就帮孩子把困难解决了。慢慢地,当孩子再遇上困难时,自己也不愿意思考,就指望父母的帮助。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处在“知识爆炸”时代,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时俱进,备受社会的欢迎。
有一次,美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比尔作出不相信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女孩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是一个典型独立思考的事例,女孩在没有任何人提示或帮助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对主持人的提问作出从容的作答。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正是许多中国孩子所欠缺的。
人的思考能力是自己唯一能完全控制的东西,没有正确的思考,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那些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可以说,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是出自思考,思考可以支撑起人生。但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每一位父母必须牢牢把握的家教关键,是诸多教子课题的“重中之重”。
一个孩子能否成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从小能否进行有效的思考能力的锻炼。纵观世界上那些有杰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思考。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从小显露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停地思考。当母亲叫他吃饭时,盖茨置若罔闻,甚至整日躺在他的卧室里不出来。当母亲问他干什么的时候,比尔·盖茨总是说:“我正在思考!”有时他还责问家人:“难道你们从不思考吗?”比尔·盖茨的头脑似乎时刻都在高速地运转。直到现在,微软公司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和大多数人谈话就像从喷泉中饮水,而和盖茨谈话却像救火的水龙头中饮水,让人根本应付不过来,他会提出无穷无尽的问题。”
比尔·盖茨之所以有今天的巨大成就,与他从小养成的善于思考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积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让孩子学会思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呢?
(1)做好思维开发上的平衡。男性和女性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先天的性别差异,也有后天环境的因素。如果我们总是因循习惯,让女孩仅仅参加音乐、舞蹈、画画之类偏于感性的活动,那么女孩感性的天性就会进一步增强,而理性思考能力的发展则会被忽视。
丽丽4岁了,妈妈打算让她在幼儿园外上一些兴趣班。但和绝大部分家长不同,妈妈并没有给女儿选择钢琴、芭蕾这些很“女性化”的兴趣班,而是让她去参加了思维训练和围棋班。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个聪明的妈妈发现,自己以前的思维方式很感性,在学校里吃够了偏科的苦头,因此她担心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才让孩子参加了一些偏向思维开发的兴趣班。
上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明智。所以,要培养女儿的理性思考能力,就需要父母从意识上重视开发女儿的思维能力,而不要只是一味地加强女儿的感性思考能力。
(2)多向孩子去发问。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创造孩子思考的机会。就以讲故事来说,如果单纯地给孩子讲一个故事,那孩子听完后就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了,顶多也就是满足了她的好奇心理。但如果讲完故事后,问一问孩子,这个故事中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帮助主人公克服困难。这样,就可以启发孩子去思考。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不要以为女孩子好管理、听话,就以命令式的口气告诉孩子不能这么做,不能那么做,应该耐心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去问孩子。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想要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它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也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更可以培养其表达能力。
(3)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和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问题。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的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她们心中原本有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但是大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4)可以与女儿展开争辩。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部电视剧后,与孩子争论对某一个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她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5)训练女儿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多极性。比如,让孩子对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要考虑有利和有弊的一面。
玉儿问爸爸:“咱们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一样,买辆汽车?”
爸爸想了想说:“如果你希望咱们家有辆汽车的话,爸爸很快就可以买的。只是,爸爸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玩了?”
“为什么?”女儿很奇怪地问。
“因为买汽车需要花一笔钱。爸爸为了多挣一些钱,就需要多工作。除了加班之外,可能需要再找一份工作。那样,爸爸就没有时间陪你了。”
“噢,那算了,咱还是暂时不要买汽车了。”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需要启发她不仅学会正向思维,还要会逆向思维,会横向思考。如,父母可以问女儿这样的问题:“把身上带的所有的钱都给你买好吃的和好玩的好吗?”孩子听后刚开始可能会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两方面重新考虑,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原先的想法。
责任感让女儿更优秀
没有哪位父母不是望女成凤的,尽管我们不断努力把最好的物质生活都奉献给孩子,以此来弥补我们曾经的美梦,但关注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应该是不可缺失和不容忽视,更是首当其冲的。
有一位老师讲了个关于责任心的例子:“有一个妈妈因感冒生病晚上咳嗽不止,她那年仅四岁的女儿不仅没有丝毫关心妈妈的表情,而且还郑重其事地和妈妈声明,你今晚不能再咳了,要不然我会睡不着觉!”
其实这就是孩子缺乏责任心最直接的体现。我们明明期待着下一代能肩负起未来生活的重任,到头来孩子成长后却因缺乏责任心而造成品德缺陷和人性扭曲,甚至还不会最起码的尊重孝敬父母,这恐怕是为人父母一生的遗憾了。
在家庭中培养女儿的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正像一位名人所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对女儿责任感的培养,会使女儿收获金色的人生。如果责任感缺失,女儿的人格就不可能健全,她的发展之路就会受到阻碍。因此,父母要重视培养女孩子的责任心,让女孩子承担起社会所赋予自己的责任来。
但现在的孩子容易缺乏责任心,这与父母的做法是有关系的。有时父母对孩子保护过度,就容易造成孩子责任心的缺失。很多父母经常对孩子这样讲:“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一点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所作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特别是对女孩子,她们本着女孩子就要富着养的心态,更不愿意让她们接触一丝一毫的烦恼。其实,爸爸妈妈们不让孩子为家操一点心,实际上就是剥夺孩子的责任心。
啾啾上小学一年级了。有一次,她打电话给爸爸说:“我数学课本没带。”
爸爸知道数学老师比较严厉,会批评她的,于是就把课本送到了学校。可过了没几天,爸爸又发现啾啾忘了带书,正想把书送过去,但转而一想,觉得不能送,应该让啾啾挨老师一顿批评,让她长点记性,因为发生这样的事已经不止一次了。
果然,数学老师发现啾啾没带课本后,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她一顿。晚上啾啾泪眼汪汪地回到家,竟跟爸爸大发脾气,责怪爸爸没帮她检查。此时这位爸爸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女儿的行为是做父母造成的,由于自己的过度保护,完全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
的确,孩子没有责任心,父母教育失当是主要原因。
(1)破坏性的批评。当一个孩子一件事没做好,家长进行破坏性的批评,因为做错一件事,导致对人的否定,会使孩子觉得太痛苦了。对于女孩来说,如果她的潜意识中,负责任等于痛苦,那么她怎么能照顾好她的孩子!破坏性的批评导致这些恶果,一切取决于家长给孩子的神经联结。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批评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举出了一些使孩子产生痛苦联结和破坏性的话语:
使用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废物!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跟你那死爹一样!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还敢顶嘴!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妈就不爱你了!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看一会儿英语吧,儿子!
贿赂——只要你这次考100分,我就给你1 000块零花钱。
挖苦——洗碗,你就打碗,真行,以后还要做大事,做梦去吧!
这些词语是那些热心的家长经常用的话。这样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更会把孩子的不良行为放大,以致于不可救药。
(2)过分严厉,使孩子不敢负责,怕失败,怕惩罚。当我们过分严厉,并且出了错误后对孩子进行各种惩罚。
“你必须把车开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次物理必须考90分以上,否则就别再进这个家!”
“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妈妈就不活了!”
最后,当我们过分严厉,孩子不敢负责任了,因为她感觉负不起责任。
(3)越俎代庖,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产生依赖感。一旦这种情况产生,家长就要累死了。“每一个生命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的责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法则。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别人负起责任。家长以为自己可以负起,其实只能负起外在的责任,孩子内在的责任是没人能替代的。
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告诫家长们说:“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所以说,处处对孩子包办代替,这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
在美国,孩子尚在幼儿时,父母就放手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独立活动。小孩长到1岁左右能吃饭时,父母就将其放在一个小椅子上,面前摆一张放着食物的小桌子,让其独立用小叉子乃至用小手去大吃大嚼,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父母绝不去喂她,也不给零食。饿了的孩子,到下一顿会乖乖地自己吃饭。幼儿的睡觉也是如此,很小时候,孩子就独自在围着护栏的小床上睡觉,大多数从婴儿时就独居一室。父母只是半夜起来看几次。
在中国,许多父母沉迷于盲目宠爱,认为孩子小,处处不放心,帮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洗脸,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殊不知这种痴情的爱子方式,会使孩子养成依赖性的心理,甚至滋长四体不勤的祸根。
(4)对孩子不信任。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必须信任他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受到别人的信任就能自我尊重。管束孩子不许干这个,不许干那个,还不如信任他们,耐心地说服他们更为有效。我们如果把孩子当坏人对待,她就可能成为坏人。
(5)家长专横,以自己认为的标准要求孩子、强迫孩子。一旦被强迫就没有责任了。有人论证说奴隶社会生产力和自由社会生产力高,最后的结果是人们一致认为奴隶社会的成本太高了。因为奴隶是属于奴隶主的,奴隶主对所有的事务负责,因为奴隶是他的财产。而奴隶什么也不考虑,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非常被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