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18642500000006

第6章 我要再玩儿一会儿

林肯说:多数人想要多快乐,就有多快乐。

快乐是自找的,是属于自己的事,是随时随地可以拥有的。

有一个大家都听过的小故事:有一个老婆婆,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的,一个嫁给了染布的。晴天时,老婆婆愁卖伞的女婿无生意;雨天时,又担心染布的女婿染好的布晒不干。天天是那样忧愁,在愁闷中,老婆婆的头发白了许多。

有一天,一个智者对她说:你何不在晴天时想想染布的女婿,雨天想想卖伞的那个,这样不就天天开心了吗?

老婆婆豁然开朗,从此快乐了起来。年迈的老母亲在晴天担心大女儿的雨伞买不出,雨天又担心二女儿的布料买不出去。她不知道有很多人正对她羡慕不已:“她真幸福,晴天二女儿有钱赚,雨天大女儿能赚钱!”

同一件事,视角不同,心情便迥然不同。

另一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

一个瑞典探险家在穿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一场铺天盖地的风暴,他转瞬间失去了所有的东西,死亡的恐惧从四面八方涌向他。?

在绝望中,他把手伸向自己的口袋,意外地摸到了一只苹果。

?几天后,探险家被当地的土著人救起,昏迷不醒的他紧紧地攥着一只完整却干瘪的苹果 。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有一个苹果。

在这种情况下,悲观的人会想到自己一无所有;而乐观的人会想到,我至少还有一只苹果,乐观的心可以战胜绝望,战胜死神。?

父母们在不辞辛苦地培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至于他们的辛劳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反而给孩子的童年蒙上痛苦的阴影,使整个家庭都陷入烦恼之中。

我以前的邻居家有个比我女儿大几岁的女孩,她的妈妈看到别的孩子有学乐器的,就给孩子买了钢琴,并请老师来教她。她的愿望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郎朗那样的钢琴家。可是,她的女儿想当一名运动员,她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并得到了专业的体育教练的认可。

每次,当孩子们在楼下玩得开心时,这位拥有远大理想的妈妈都会煞风景地催促:“别玩了,你别忘了今天还要弹琴呢!”

“不嘛!我再玩一会儿,就一会儿?”

“那好吧,再玩十分钟。”妈妈不情愿地说。

“还有八分钟啊!”

“赶紧的,过去五分钟了!”

“最后的两分钟!”

……

在这位妈妈的倒计时中,不仅是她的孩子觉得索然无味,别的孩子的兴致也大受影响。每次,这个小姑娘都是闷闷不乐地跟着她妈妈离开。

她给孩子的暗示是——你快乐的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地流失,就要去做你不喜欢的事去了。这给孩子的感觉仿佛就是在一步步走向虎口。试想,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能开开心心地弹出欢快的旋律吗?

后来,她在妈妈的“督促”下,小小年纪就考得了钢琴九级,从获得那个证书起,她就再也没有摸过钢琴了。而孩子当运动员的梦想也错过了。

这样地培养孩子,没有让她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相反,还让她增加了负担剥夺了乐趣,使孩子对音乐深恶痛绝。

家长教给孩子快乐的自我暗示的前提是,家长本身也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包容的心、分享的心、勇敢的心、乐观的心。

你相信吗?如果一个孩子一再怀疑自己的记忆力,他就真的记不住。同样,如果一个人成天担心自己在变老,他就一定会变老。事情就是如此神奇!让孩子每天重复说:“我恨自己,我真的恨自己!”“为什么我老出错?”结果就是他无法做对任何一件事。这也就是自我暗示作用。

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每天我们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快不快乐?

以此灌输给她这样一个概念:过得快乐是重要的。

如果她哪天不快乐,我们就引导她说出来。大家都知道,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就会轻松许多,然后再得到家长从不同角度的劝解和安慰,孩子自然就会快乐起来。

有一次,小斯宾塞突然问:“是不是我们家的人都有神经衰弱的毛病?”他的父亲很吃惊。一问,原来,小斯宾塞读的一本书里谈到这样一个观点,一个孩子如果过早懂得很多,他一定会患上神经衰弱的毛病。于是“神经衰弱”这个词就一直停留在他的记忆里,怎么也无法忘记,他总把各种身体方面的异常感觉归结到“神经衰弱”上面。以至于“神经衰弱”这种自我暗示成了他的一道心理障碍。

为了消除这种暗示,聪明的父亲让他每天早晨起床就用尽可能大的说:“我的身体和头脑真是太好了!”“昨天睡得很好!”一个多月后,小斯宾塞的“神经衰弱”障碍完全消失了。

同样的,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说自己身上各个地方都会疼,仔细询问她在学校的活动后,我认为这是一张正常的“成长过程的疼痛”。于是,我跟她说这是正常的,你的身体没问题,你在长得很快,会有一点疼;如果疼得厉害了,咱们就去看医生……过了几天,她再也没说这里那里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