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同桓公入朝后,稽首谢罪。桓公上前扶起,赐坐。管仲说:“我是一个被俘要杀的人,能赦免大罪,实在是万幸了!怎么敢受您这样的礼遇?”
桓公说:“寡人有问题向您请教,您一定要坐下,我才敢问。”管仲于是拜了两拜,坐了下来。
桓公以国事相问,管仲为其陈霸业之策,字字投机。两人连语三日三夜,全不知倦。桓公大喜,决定重用管仲。
鲍叔牙对桓公说:“我听说‘地位卑贱的人不能够和高贵的人共事,贫穷的人不能役使富有的人,和国君关系疏远的人不能管制和国君关系亲近的人。’您要用管仲,必须委以相位,给他优厚的俸禄,并待以父兄之礼。”
于是桓公准备任管仲为相。管仲推辞不受。桓公说:“我采纳您的霸业之策,想实现我的志愿,所以拜您为相。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建成一座大厦,不是靠一根木材;茫茫大海,也不是只有一条流向它的河流。您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愿,请用五杰。”
桓公问:“五杰是谁呢?”
管仲说:“进退有礼,动静有仪,善于辞令,臣不如隰朋,请任命为大司行。开荒辟地,充分地利用地力,多打粮食,臣不如宁越,请任命为大司田。于旷野之中,能使车马整齐,士卒听令,擂起战鼓,三军将士能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请任命为大司马。能公正地判决官司,不错杀无辜,不诬陷好人,臣不如宾须无,请任命为大司理。犯颜直谏,不顾自身利害,不为富贵所屈,臣不如东郭牙,请任命为大谏之官。您如果想治理国家,加强军队,那么,用这五人就可以了。如果想成就霸业,臣虽不才,勉强可以完成您的使命,以效微劳。”
齐桓公让人准备好牛、羊、猪三牲大礼,贡于太庙,然后同管仲一起来到这里。齐桓公让管仲面东站着,自己面西站着,对着祖先神位郑重地说:“自从我听到先生的教诲,更加耳聪目明,不敢独占,愿把先生荐举给祖先。”举行过这样一个庄严的仪式之后,桓公才任命管仲为相国,并把国都一年的市租赐给管仲。隰朋等五人,根据管仲所荐,一一任命,各司其职。
桓公虽有大志,却不愿过分约束自己,失去生活乐趣。齐桓公试探地问管仲:“我不幸染上游猎和好色的毛病,这是不是有害于霸业呢?”
“这没有什么妨害。”管仲肯定地说。
桓公心里一喜,又疑惑地问:“那么怎样才妨害霸业呢?”
管仲说:“不知道谁是贤能之人,会妨害霸业;知道了,却不能任用他们会妨害霸业;任用了,又不能给予相当的职务,会妨害霸业;给了相当的职务,又不信任他们,会妨害霸业;信任了,又让小人参与其中,会妨害霸业。”
“说得好!说得好!”桓公连连点头。于是,一心一意任用管仲,并尊他为仲父,给予最高的恩惠。齐桓公又对大臣们说:“国家大事,先告诉仲父,再告诉我。有要办的事,全部让仲父决断。”又禁止国人,不论他地位高低,不许触犯“夷吾”之名,一律都称他的字——“仲”。古人以称呼别人的字来表示尊敬。
管仲以自己的杰出才华,终于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然而,人们在赞美管仲才华之时,从未忘记过鲍叔牙,正是由于鲍叔牙这位伯乐的高风亮节,竭力推荐,管仲不仅免于一死,而且从此踏上了平稳的权力之路,最终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孔子讲到,益友有三,损友有三。《论语》十六章中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管子是鲍叔牙的益友,正直、守信、见多识广三者占全。鲍叔牙是管子的益友,既不谄媚逢迎,也不两面三刀,更不花言巧语。
从管仲为相的成功来看,鲍叔牙功不可没。鲍叔牙不仅仅是管仲的益友,更是管仲的伯乐,没有鲍叔牙的尽力推举,也就没有管仲的才华施展。至于官到相位,尊为仲父那更是天方夜谭。
人生逢一知己,死而无憾。
三、冯谖托人投靠孟尝君
孟尝君食客三千,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称“代舍”,中等称“幸舍”,下等称“传舍”。代舍是说其人可以自代,住上等房,食物有肉,出门有车。幸舍是说其人可以任用,住中等房,食物有肉,出门无车。传舍,则吃一般的食物,免除饥饿,出入听其自便,住下等房。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很穷,就托人来投靠了孟尝君。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没什么爱好。”又问:“有什么本领?”回答:“没什么本领。”孟尝君答应收留他。
孟尝君的左右亲近,看冯谖没什么本事,就让他住下等房屋,吃粗劣的饭菜。
过了十来天,孟尝君问传舍的负责人,冯谖干什么?传舍负责人说冯谖很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把长剑,他无事就靠着柱子,弹着他的剑,歌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孟尝君说:“给他吃鱼,让他住幸舍。”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无车!”左右的人都嘲笑他,又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就让人给冯谖准备车马,住上等的房屋。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长剑说:“长剑啊!我们还是回去吧!没有东西养家。”左右的人现在是厌恶他了。孟尝君问手下的负责人:“冯先生有亲属吗?”负责人答:“家有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应他的家用。
从此,冯谖不再唱歌了。
四、文种向越王推荐范蠡
范蠡,先秦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然而不为世人所识。范蠡便愤世嫉俗,装疯卖傻,佯狂颠痴,浪迹江湖。
越国大夫文种曾到宛县访求名士,听到了范蠡的情况后心中诧异,便派了一名小吏前去看他,小吏回来报告说:“范蠡是狂人,生来就有此病。”文种笑着说:“我听说,一个贤俊饱学的能人,肯定会被俗人讥笑为狂人。因为他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智慧超人,非寻常人所能及,所以才被毁谤,这是你们一般人所不懂的。”
于是,文种亲自乘车前去拜访。范蠡不知文种有否诚意。故一再回避,后来,范蠡看到文种不见到他绝不罢休,为这种求贤若渴的诚心所动,便对他的兄嫂说:“近日有客人来,请借我一套衣服、帽子,我准备见客。”
不久,文种又扣门拜访,两人竟一见如故,纵论天下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邻里十分惊奇。文种认为范蠡是个奇才,回府后推荐给越王勾践。勾践很器重范蠡,封为大夫。
五、范雎妙语说秦王
范雎最初在魏国做官。一次,范蠡随从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因为他能言善辩,就私底下送给他金子及酒食。须贾以为范雎向齐国泄露了魏国的机密,回国后便向魏国宰相魏齐告发。魏齐下令鞭打范雎,折断了肋骨,打脱了牙齿。范雎只好装死,然后逃到了秦国。
有人把范雎推荐给秦王。秦王召见范雎时,范雎假装不识道路走入宫中巷道。秦王乘轿舆前来,宦官怒声驱赶范雎说:“大王来了!”范雎故意胡说道:“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王太后和穰侯而已!”
秦王听见了,便屏退左右随从,下跪请求说:“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
范雎却只是说:“是的是的。”如此三次。
秦王又说:“先生到底不愿对我赐教吗?”
范雎才说:“我哪里敢呢!我流亡在外,和大王没有什么交往,而想向您陈述的又都是纠正您失误的大事,关系到您骨肉亲人。我即使愿意效忠,却不知大王的真心,所以大王三次下问我都不敢回答。我知道今天在您面前说出,明天就有处死的危险,但我还是不敢回避。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有所裨益,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我只怕我被处死之后,天下的贤士都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再投奔秦国了。”
秦王说:“今天能见到先生,是上天为了保存秦国的基业而把您赐给我的。无论事情大小,上及王太后,下至大臣,希望您都一一对我指教!”
范雎于是下拜,秦王也急忙回拜。范雎这才说道:“以秦国的强大,士卒的勇猛,对付各国,就好比用韩卢那样的猛犬去追击跛脚的兔子。而秦国却坐守关外十五年,不敢派兵出击崤山以东,这是穰侯魏冉为秦国的谋划不忠心,但是大王您的方针也有失误。”
秦王说:“我想知道错在何处!”此时,左右随从有不少人在侧耳偷听,范雎不敢提及内政,于是说:“穰侯越过韩国、魏国去进攻齐国的刚、寿两地,不是好办法。当年齐王向南进攻楚国,破军杀将,开辟千里土地,而最后齐国连一尺一寸领土也未能得到,难道是齐不想要地吗?实在是因为地理形势无法占有。而各国看到齐国征战疲劳,便起兵攻打齐国,大破齐军,使齐国几乎灭亡。这个结局就是因为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到韩、魏两国手中造成的。现在大王不如采取远交而近攻的方针,得到一寸地就是一寸地,得到一尺地就是一尺地。魏国、韩国位于中原,是天下的中枢。大王如果想称霸,必须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枢纽,以威逼楚国、赵国,楚国强就收伏赵国,赵国强则收伏楚国,楚国、赵国一旦归附您,齐国就不知所措了。齐国再归附,韩国、魏国便是秦国掌中之物了。”
秦王听了,连声说好,于是以范雎为客卿,与他商议国家大事。
范雎说秦王,有着各种目的。首先,范蠡是为了自己。范蠡在魏国受屈,希望能投靠强大的秦国,施展自己的抱负,这是“干禄”。其次,范蠡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说服秦王改变原有的政策,听从自己的意见,这是“谏主”。第三,范蠡的身份毕竟是一个外来者,担心自己的提议会为个人招来祸端。因此,范蠡并不是一下子把自己的想法全部端出来,而是投石问路,试探着说出,这是“全身”。范蠡提出的最有建设性的意见是要秦王远交近攻,先联纵,然后再各个击破,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这是“联纵”,也是“谋国”。因此,范蠡的这一番话,为秦王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分析透彻,有理有据,得到了秦王的重视。
六、陈平被旧友推荐见刘邦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阳武(今河南南阳一带)人。他足智多谋,用奇计辅佐刘邦夺得天下,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文帝时,陈平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秦朝末年,英才辈出,有资格被司马迁列入“世家”的,只有陈胜、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六人。陈平能列其中,可见其功劳是很大的。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定都彭城,刘邦屯兵汉中。这时,殷王司马卯反叛楚国,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前往讨伐。陈平用计,败降了殷王凯旋回来,项羽拜陈平为都尉,并赏赐黄金二十镒。
陈平回师不久,刘邦却乘机攻下了殷地,俘虏了司马卯。项羽大怒,痛恨司马卯反复无常,以致迁怒于陈平。陈平知道大难临头,又知项羽失道寡助,终难辅其共建大业。于是,陈平携着一柄短剑走小路逃亡,打算归依刘邦。
且说陈平逃至黄河边上,可巧一只船划过来。陈平上了船,船夫把陈平上下打量一番,但见陈平衣冠整齐,一副富家子弟模样,心怀叵测地嘀咕着什么,而后,一个站在船头,一个站在船尾,把陈平夹于船中央。
陈平一想:“糟了,原来他们是黄河上的盗匪。见我这模样,一定以为我身上带着什么金银财宝。谋财害命怕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我不习武事,远不是他人对手呀!”陈平灵机一动,三下五除二剥掉衣服,扔至船夫脚边,光着身子站着说:“老大,我也会摇船,助你一臂之力帮你俩快点过河吧。”两个水盗见陈平毫不介意地脱下了衣服,知道遇上了个穷光蛋,只好自认晦气。
陈平逃到了河南修武。在旧友魏无知部将的推荐下拜谒汉王刘邦。陈平昔日救过刘邦一命,今日又前来归顺,刘邦自然万喜,即赏赐陈平酒食。刘邦说:“你一路风尘,吃过饭后,就去休息吧!”
陈平说:“我是专为一事而来的,要说的话很紧急,不能超过今天。”
刘邦邀了陈平入房,问:“你有什么急事呢?”
陈平毕恭毕敬地说:“汉王要打败霸王,可赶快发兵去攻彭城。彭城是霸王的老窝,抄了他的老窝,堵住他的后路,楚军一定心慌。军心一乱,霸王就容易打败了。”
汉王觉得陈平的见解确实不错,与张良的主意不谋而合。便问:“你在楚营里作什么官?”陈平说:“做过都尉”。汉王说:“我也拜你为都尉,好不好?”陈平磕头谢恩。汉王一高兴,又加了一句:“我还要你监护军队,当个参乘。”古人乘车,御车人居中,尊者居左,另一个居右以备倾侧,谓之参乘,只有最亲信的人方能获此美差。陈平归汉,即受此重任,足见刘邦对陈平的重视。
那些平时最接近刘邦的将军们见陈平一下子得到了这样的重任,就纷纷议论起来。说陈平光身来到这儿,来历不明,谁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于是,故意打探陈平,向他送礼、送钱,陈平来者不拒。这下,他们便抓住了陈平受贿的小辫子,共同推举绛侯周勃和灌婴去向刘邦告发。
周勃和灌婴对刘邦说:“陈平外表漂亮,可是品格不好。听说他在家里与嫂子关系暧昧,一到这儿就仗着管理军队的职权,贪污了不少金钱。大伙认为这种品行不端、贪图贿赂的人不配受到大王的信任。”
魏无知说:“我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大王责备的是他的品行。现在,楚、汉相争,要想胜过敌人,就得有人为您献出奇妙的计策来。品行端正当然也很重要,可是就算找到一个讲信义的君子,或者讲道德的孝子,这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君子和孝子能辅助您把霸王打败吗?大王只要看陈平的计策好不好,不必去管他是否偷过嫂子。如果陈平没有才能,不能辅助您夺取江山,那我便甘愿受罚。”
刘邦觉得魏无知的话也不无道理,但心里仍不踏实,便把陈平叫进来:“你原来帮助魏王,后来离开魏王去帮助霸王,现在你又跟随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平从容地回答道:“同样一件有用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离开他去帮助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我才来归附大王。我虽然还是我,但用我的人却不一样。我久慕大王善于用人,网罗天下豪杰于麾下,所以不远千里而来。我光身来到这儿,因为什么都没有,才收受了人家的礼物。没有钱,我就生活不了,也就办不了事。要是大王听信馋言,不重用我。那么,我收下的礼物还没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给我一条生路,让我带着一把骨头回去,这就是大王的盛恩了。”
陈平坦然陈言,话中有话。刘邦疑虑顿消,对陈平倍增好感,遂安慰陈平一番,又给了他重重的赏赐,拜官为中尉,监护所有的将军。诸将默然,无言以对。
有了刘邦的信任,陈平从此百无禁忌。陈平在治理军队时大刀阔斧,游刃有余,渐渐获得将士的好感;在运筹战事时,他深谋远虑,奇计迭出,成为刘邦不可或缺的股肱。
陈平择主而仕,是其大智使然。只要与范增相较,便可见出他的高明。范增明知项羽不可为,却疏于变通,结果落得身败名裂。陈平可仕则仕,不可仕则去,终于能显身扬名。
七、萧何月下追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