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在生意场中,有时坚持不懈,穷追不舍,甚至不惜“十年磨一剑”,有时却一见不利,及时撤退。无论他继续进取还是退避三舍,都是从该项业务是否有前途考虑的,有利则进,无利则退。
对于一个真正的商人来说,在他的眼中,应该是只有赢利的业务,而没的永远的业务。任何一项业务,当它走过自己的成熟阶段之后,必将走向衰落,而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自我调整,还抱着不放,必将随这项业务的衰落而走向失败。
李嘉诚一个个大进大出,都是以“腌股”为后盾的,一待良机出现,便急速抛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87年,李嘉诚在半小时内就下定决心投资372亿美元,购买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的股份。这是一只值得长期保留的明星股。3年后,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股价涨高,李嘉诚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将股票抛出兑现,净赚近1亿美元(合近7亿港元)。
李嘉诚凡事都会深思熟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才去做。
李嘉诚说:“不要被一项业务套牢,不管这个业务前景多么诱人。”
推出收购计划
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李嘉诚
最能体现李嘉诚投资风格的事例,也许是与华资财团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
当时,各种收购的传闻纷纷扰扰,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大豪,均被认为可能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郭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击手刘蛮雄,亦可能趁虚而入,狙击置地这个庞然大物。
据说刘蛮雄登门拜访怡置大班,提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权。西门?凯瑟克愤然拒绝,一来嫌刘氏太过贪心,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怡和不愿意把多年苦心经营的置地交付于此等人手中。
头脑甚为精明的刘氏只得告退。其后又有多位大老板纷纷前往拜访西门。西门既不彻底断绝众猎手的念头,又高悬香饵,惹得众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
不过,这些都是传阐,是真是假,难以他辨。其中流传最广的要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了。
据说,李嘉诚也曾拜访西门?凯瑟克,表示愿意以每股17港元的价格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10港元多的市价,溢价6元多。但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但他也未把门彻底堵死。他说:“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有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于是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谈判,双方一直很难达成一致。
李嘉诚在谈判中不想表现得太积极,同收购港灯时一样,他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很快便攀上历史最高峰,并非低价吸纳的最好时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影响,突然狂泻。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于26日重新开市,再泻1120多点。股市愁云笼罩,令投资者捶胸顿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惊恐万状,大家自身尚且难保,再也没有余勇卷入收购大战了。此时自救乃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令凯瑟克寝食难安。
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其资金用途,将首先用做置地收购战的银弹。
正如一场暴风雨一样,这次股灾来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谷底的恒指开始回攀。银行调低贷款利率,地产市况渐旺,股市也逐渐开始转旺。
农历大年刚过,收购置地的传言再次盛行,华南虎再度出山。事后,报章披露,1988年2月、3月,李嘉诚等华商大亨,曾多次会晤西门?凯瑟克及其高参包伟士。
一直善于等待时机、捕捉机会的李嘉诚,这次为什么没有借大股灾中怡置地扑火自救、焦头烂额之际趁火打劫呢?须知股灾中置地股价跌到665港元的最低点,即使以双倍的价格收购,也不过13港元,仍远低于李嘉诚在股灾前提出的17港元的开价。
原来,收购及合并条例中有规定,收购方重提收购价时,不能低于收购方在6个月内购入被收购方公司股票的价值。10月份的股灾前,华资大户所吸纳的置地股票,部分是超过10港元的。这就是说,假设以往的平均收购价是10港元,现在重提的收购价,就不得低于10港元的水平,而6个月后,将不再受这一限制。
4月中旬,股灾发生后已过了整6个月。此时,置地股从最低点回升后,仍在8港元的水平上徘徊,仍低于股灾前的水平,依然对收购方有利。
最后,由于置地强力进行反收购,使李嘉诚的收购成为不合算行为,于是李嘉诚毅然放弃了已经花费了大量心血、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收购。
这次收购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李嘉诚的做法却值得称道。“投资不可以意气用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两败俱伤中夺取微弱的胜利,在一般情况下不是真正的投资家的应有做法。”在这个意义上,李嘉诚退出收购反而是一个胜利。
收购不像买古董
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
——李嘉诚
港灯即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于1890年注册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股东是各英资洋行。
港灯又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二战”之前,港灯坐大;“二战”之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者居上,赚得盘满钵满,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涨,一盈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港灯这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言,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银弹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众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最后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放其一马。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行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李嘉诚信心百倍,静待其变。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地产市场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行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联合会陷入空前危机。1983年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潭,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的纽璧坚黯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局宣布辞去这两家公司主席职务。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在以上过程中,李嘉诚只是密切关注整个事态的发展,没有做作任何实质性的行动,确实精明。
首先,面对置地似乎是失去理智的收购,如果李嘉诚迎其锋与之碰硬,一来未必能胜,二来即使能胜,也会元气大伤,还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做的是舍本生意。李嘉诚说过:“收购不像买古董,不是非买不可。”足见李嘉诚十分冷静和理智。
其次,李嘉诚认为置地不惜重金,四处出击,很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或者碰到外界一些因素影响,置地就可能不攻自乱。到那时,再从置地手中夺过港灯,易如反掌,或者正是置地求之不得,变成帮助置地的事。这种“隔岸观火”的做法,不失为坐收渔利的一个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