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贯通中国人性的36个管理细节
18691300000015

第15章 管理细节之十五

情境管理,改造下属的小聪明

管理背景之十五:顺而不从,爱耍小聪明

中国人的聪明是有大量事实佐证的,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的钱都装在犹太人的钱袋里,世界上的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这是一句为世界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赞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的话,它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与犹太人的经商能力相比,认为两者都是世界奇迹。

中国人的确很聪明,当西方还处于中世纪的蒙昧时期,甚至还没进入中世纪时,中国的四大发明已经陆续地开始造福整个世界了,“纸张和印刷术促进了文明的传播,指南针促进了航海的发展,火药帮助炸毁了整个骑士阶层”,这是恩格斯对中国人贡献的盛赞。

中国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率先建立了机构完备的封建制国家;率先栽培了稻谷和粟,驯养了猪和狗;2000年前修的都江堰至今仍灌溉着成都平原的300万亩农田,其设计之精巧令人叫绝;中国人发现勾股定理比毕达哥拉斯早了400多年,张衡造出地球仪之后,西方才在1300年后有类似的设备出现……要开下去,清单还会很长,据称载人飞行,白兰地酒、蒸汽机的基本原理都起源于中国。这我们已无须再去考证,反正许多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再加上一件两件也不过是锦上添花了。

到现在,中国人的聪明还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地建立了所有的工业门类,独立地造出了原子弹、氢弹、火箭、卫星等尖端武器。而中国的中学生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不拿牌的人很少,有哪个项目的金牌榜上没有中国人那就怪了。

中国人在外国同样能做出骄人的成绩,美籍华人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已经到了第六位了。美国的NASA里有1/3的科学家是华裔,而美国微软公司有1/4的员工是中国人,连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也专门跑到中国演讲,声称要感谢中国为他输送了那么多的人才。

中国人都很聪明,但许多人的聪明都没有完全用在正路上,成了耍小聪明了。

在古代,中国重文轻理,鄙视科技人才,把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旁门左道”,把从事科技的人才贬为“不务正业”,这一来就打断了科技发展的正常进程。

中国据称早在黄帝的时候就发明了指南车,并在战蚩尤时投入了实战,但是后来不知所终,到了东汉时,张衡又自行研制出来一辆,之后同样未流传下来,到现在中国还是没有指南车的实物。

当外国人把中国的火药技术偷学过去造枪炮时,中国人却用它来做鞭炮,平添“欢乐祥和”的气氛。结果到头来吃亏不浅。

指南针在中国被用来看风水,找阴穴,寻龙脉,而它在最大的用武之地——航海,却因为皇帝的禁海而无法施展。

外国的化学家是社会地位极高的人,但在中国却沦为了炼丹士,整天依附于权贵之家,利用炼出来的治死人的“仙丹”蒙一口饭吃,或用“以汞化银”的把戏来害人。

在科技领域中国人的大智慧都逐渐变成了小聪明,而在其他领域更是如此。

中国文人的智慧在写作逢迎应制之作上消磨掉了,纪晓岚、刘墉都被认为是绝顶聪明的人,但他们的聪明又用在哪里了呢?都用在围着皇帝转,逗取“龙心大悦”上了,他们的确很聪明,但如此聪明的他们又用他们的智慧干了多少实事呢?

在过去中国的官员中这种高智商、低实绩的人太多了,中国官员们的绝大多数智慧都用在相互倾轧上了。“与人斗其乐无穷”,他们在琢磨人上白白耗费了大量智力。

中国人喜欢自作主张,凡事都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总认为自己要比别人强,所以总要把自己的小聪明显露出来。内行的东西他要指手划脚,不内行的东西他也要评头论足;明白的他要出出主意,不明白的他也要发表意见。结果把事情搞糟了之后,他又会耍点手腕推卸责任。

中国人之所以爱耍小聪明,一是攀比心理的作用,生在一个人人聪明的国度里,你如果不聪明,那别人就会瞧不起你,所以不管大事小事,正事歪事,我都要发表一番高论,让人家看到我的聪明。

二是体制的束缚。古代的中国等级森严,上下级之间不但存在领导关系,还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中国人的嫉妒心又重,所以就难免会出现“武大郎开店”

的现象,上级不允许下级在于实事方面比他强,于是下级的聪明才智就只好都用在小打小闹上面,只能在小事上耍点小聪明了。

洞悉管理情境

中国人的聪明举世无双,“世界上的智慧都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但是中国人本可以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的,可惜中国人的许多智慧都用入了歧途,没用于正事,许多中国人的聪明都体现在小打小闹上,都是在小事上耍点小聪明。

相应管理对策:大事明鉴,小处糊涂

中国人爱耍点小聪明,在管理时,领导一旦明白了这一特点,就应该做到两点:

第一,要允许部下的一些耍小聪明的行为,不要吃不得一点亏,一触就跳,那只会使部下产生异心。

如果一个领导容不得一点部下的小动作,那部下就会觉得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什么事领导都要管着,自己一点自主的空间都没有。

领导要善于韬光养晦,对于细枝末节的事,自己没有必要去管,让部下去处理就行了。领导抓一抓大政方针,至于部下怎么样去完成各方面的事,那由他们自己去筹划就行了。

领导要以部下的声望为自己的声望,部下干得好,领导的脸上也有光,所以即使部下在耍一些小聪明,只要无碍于大局,或也能完成任务,领导就可听之任之。

其二,领导要将部下的聪明才智引导到做正事上去。

一个人动用了五匹马拉车,但他却把这五匹马套向不同的方向,结果车子不但没有挪地方,反而被拉散了架。一个领导要体现的就是让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

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但如果一个组织中管理体制不顺畅,那部下的聪明才智就会被压抑,只能表现为小聪明。领导的任务就是要把部下的聪明才智引导到干大事、干实事当中。

其三,领导不能把部下耍小聪明视为对自己的地位的挑战,不能因为部下耍小聪明就对他产生看法。

领导一般都反感部下在自己面前卖弄聪明,所以对部下耍小聪明十分气愤,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是对自己权威的一种挑战,是目无领导的表现。

实际上部下耍小聪明主要是由于组织中的授权体制不顺畅,部下徒有满心的聪明也发挥不出来,他就会找一些“蹊径”来表现他的聪明。因此领导不值得对此大惊小怪。

对领导来说,识人要全,知人要细,要认识到部下的长处,不要因为部下耍小聪明就对他有成见,而要积极、细心地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好他们的聪明才智干正事。

锦囊妙计

中国人喜欢耍小聪明,所以管理时领导一方面要做到不对下属的行为斤斤计较,要多看他的长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下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干正事、干实事。

经典管理实例

宋太祖偏袒臣私

有的部下愿耍小聪明,有时可能会从中获得一些好处,但机关算尽太聪明,有时也往往会栽在这些小事上,结果,他们就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算计这些小事,白白浪费脑细胞,于己无益,于工作更无益。

因此,领导者就要从大处着眼,合理解决,这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部下通过正常渠道发挥聪明才智,使其过剩精力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则要对其小的过失学会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看其大处,这样才能保证正常工作中的阻力得以减小,保证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宋太祖在用人上,就能够做到从大处着眼,能够对臣下的功与过全面权衡,不因小的过失而排斥人才,可谓“不以一眚掩大德”,同时,又能帮助部下,逐步改过,不断完善自己。他能够偏袒张美之小过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张美是太祖时期沧州的节度使,他勤政于民,治理有方,因此到任后使整个沧州的面貌大为改观。以前的沧州治安十分混乱,土豪劣绅横行霸道,盗贼活动猖獗,土匪之间混战不已,人们每日惶恐不安,怨声载道。

张美到任后,采取有力措施,整顿治安,打击土匪,加重惩罚手段,仅一年便根除了几伙大的土匪,乡绅也不再敢欺压百姓,偷盗现象也得以控制。所以沧州出现一片繁荣景气,人们拍手称赞。

如此政绩得到了宋太祖赏识,多有封赐。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不多久,一张状子传到衙门,状告张美强娶民女,搜刮民财4000缗。经过了解,原来是张美要娶一乡宦之女为妾,不料,乡宦坚决不允。张美性情刚烈,一怒之下,强行娶民女进门,并令乡宦陪嫁4000缗。

宋太祖掌握真相后,将那告状的乡宦传人宫中,问他:“张美没来之前,你们沧州是否太平?”乡宦说:“不太平。”太祖又问,“张美来之后,沧州治安又怎样呢?”

乡宦说:“太平多了。”于是太祖耐心劝导:“那么说张美保全沧州百姓性命,功劳显著,娶你的女儿,你有什么怨恨的呢?现在你让我把张美杀了。我并不爱惜他,我只是要爱惜沧州百姓罢了。”

经过一番规劝,太祖又把张美之母叫来,赐给她一万缗,让其把张美所拿的乡宦的钱全部还清,并托她转告张美,以后缺钱要向太祖要,不可取自民财,行不义之事,并善待那民女,对其娘家多加照顾。

太祖的解决方法收到十分好的效果,乡宦一家感到满意,不再上告;张美本人更是感激涕零,从此更加勤以为政。他担任沧州节度使的时期,沧州如同太平盛世,一片安乐景象;沧州的民众也都相互转告,称赞太祖之圣裁,太祖仁义之名得以流传。

所以,太祖对待部下的过失,并没小题大做,而是根据其实际功绩对整个人作出全面评断,进一步帮助其改正缺点,解决其后顾之忧,可谓大处明鉴,而小处糊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君臣关系更加协调,部下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充分发挥其自身才能,做出成绩。

高招解析

大处明鉴,小处糊涂应注意:

领导者应正确区分小聪明的种类和性质,对于无关紧要或经教育便可改掉的小错不必十分认真,通过正常途径加以解决,而对于不好的苗头则要防微杜渐。如宋太祖对张美强娶民女一事并未看重,因为这只是由于张美一怒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经说服教育可以迅速解决,而如果犯上作乱之事发生,一露头就应坚决制止。所以,领导者在小事上糊涂也应掌握分寸才是,并要以在大处上获得好处为前提条件。

名人谈中国人性格:史密斯看中国人的顺而不从[史密斯:A.H.Smith,1845—1932,美国传教士,中文名为明恩溥。]

中国人的这种顺而不从,影响到了我们最实际的利益。但是,我们越是深入地研究中国的人际关系,就会发现“口是心非”的现象随处可见。

中国的佣人对待主人都是一样的,顺从而且极力讨好,作为佣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不能自行其事的,或者是因为中国的主人不要求他们惟命是从吧。这和外国不一样,外国的雇主要求雇员要切实地按要求做,不然雇主就会请他走人。

我的一位朋友住在中国,他有一大群的佣人,经常让他陷入两难,他们极其忠诚又极其固执——是既难得又让人讨厌的人,谈起这些奇怪的“家伙”,他不知道该炒他们的鱿鱼,还是给他们加薪!

中国的雇主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知道他的指令可能会被撂在一边,在思想上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就像做生意留一些备用金似的,或者像机械学说的留些空隙减少摩擦一样。

中国的官员相互之间以及与上司之间,也或多或少有类似无视命令的现象。

违反上级的命令,不外乎下面几个原因:自己比较懒,为了朋友,为了金钱。一个地方官,让他的佣人用水车到几里外的河里运水,因为他居住的地方的水有咸味。

佣人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听从命令,而是到附近有甜水的村子里取的水,很快将水就运回来了,而且少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即使这位官员知道他的佣人没有按照自己的命令去做,但只要有好水喝,他也就不多追究了,这应了中国的那句话:“会捉老鼠的猫,就是好猫。”

中国人天生文弱,生怕得罪人,生怕出乱子,正因如此,如果有违反命令的行为,即使有500人知道内情,也不会有人去报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即表面上顺从,实际行为却相反:主人要求佣人把水池里的水用东西装起来,以后再用,他却把水全部倒进了井里。

雷尼博士也说到一件事:在厦门任职的某官员,为了让别人难以读懂公文,就把公文分成两部分,把后面的放到了前面。这种做法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中国的大臣似乎并不想让外国人满意。

执法犯法,也是很常见的行为。比如说。某个罪犯被判戴两个月的木枷,只有晚上才准卸下来。但是,他只要在“最关键的人”身上花点儿钱,那么命令就打折扣了,在地方官进出衙门时戴上木枷,装装样子就可以了,而其他的时间,就任他自由活动。地方官知道他的判决书一下,它就不被当。回事了,下面的人也不会去认真执行,所以他会记得将刑期延长一倍,也懒得去管违背命令的事情了。

对于中国各部门官员错综复杂的关系,外国人经常看到类似的事情:上级命令下级去检查某个步骤的执行情况,隔段时间回报说,进展良好。事实上,他根本就什么都没做。在许多情况下,事情也就到此结束了。

但是,如果上面不断施压,而且命令很急迫,那么这个下级就会把这种压力转嫁给更下一级的官员,当然,上级的责骂也不会自己留下,直到“风头”过去,然后,一切照常。这就是所谓的“革新”,而这种“革新”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禁止鸦片销售和种植,一会儿严一会儿松,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出自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