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会计科目项下的小把戏
【巴菲特如是说】
近来,道德逐渐的沦丧,尽管企业仍然还是开大门走大路,但是仍然有越来越多的自视过高的经理人,渐渐的认为玩弄数字能够符合华尔街预期的做法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很多经理人不但认为这种对数字的操作行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认为这是它们的工作职责之一。
这些惊人开始认为它们的只要工作之一是让公司的股价越来越高,为了让股价保证在高位,他们用尽各种手段让公司在运营上冲刺,只有在公司运营的情况糟糕的情况下,它们很自然地就想到运用不正当的会计手法,不是“制造”出想要的盈余数字,就是在未来的盈余上做手脚。
——1998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认为企业的长期稳定的赢利要重于一切,稳定的赢利的企业远胜于那些忽高忽低的公司。
比如,在会计科目项下有一个科目叫做“重整损失”,虽然在法理上属于合法的但是通常情况下却被当成是一个操作损益的工具。一般情况下公司都会将多年来积累的开支在某一个季度一次性的提列损失,这通常是一种典型的令投资者大失所望的骗术。有的时候,为了将过去公司塑造的并不实在的盈余所累积下来的垃圾一次性的出清或者为了给未来年度虚增的盈余进行预先的铺路。公司会详尽一切办法,但是这些做法的前提都是抓住了华尔街对于未来年度的盈余高于预期5分钱的心理,却对公司当下季度的盈余少了5块钱的心理毫无在乎,也并未给予关注。
再比如,如果应收账款绝对值和增幅巨大,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则说明公司在账款回收上可能出现了较大问题。庞大的应收款会像无底洞一样不断侵蚀市场投资资金,因此必须注意应收款的来源,预先发现应收款给企业带来的潜在危机。
“火箭股份”(600879)在2000年申报中揭示说,应收账款增加,主要是电缆销售增长所致,但应注意的是,公司在上半年电缆销售收入总计8417.95万元,但应收账款合计却有9231.65万元,同比增长17.92%,赊销比重较大,这成为公司未来的潜在风险。
尤其要注意的是,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应收款一般比较分散,可以通过正常的业务关系回笼,但是,有些应收款是被控股的大股东“借”去的,在这种情况下,以现金偿还的可能性极小,形成呆坏账或者无法回收的可能性就较大。
但是对待关联交易需认真分析,也许一切交易都是正常合法的。
在选股过程中,广大中小投资者往往都是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判断,再做出投资抉择,因为他们只能从公开的信息上获取有关上市公司相对准确的资料,如中报、年报、其他公告等。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部分上市公司为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往往会在这些公开信息中造假。比如,一些上市公司明明亏损,刻意不让其出现亏损;为了维持与满足配股的最低条件,明明小盈,可以编制中盈至大盈的会计资料;刚刚配过股,当年不可能再获准配股,为了保持“发展后劲”,明明大盈,则编制成中盈甚至小盈的会计资料。所以投资者不要被这些会计科目下的小把戏所蒙蔽。
242. 不光彩的“会计费用”
【巴菲特如是说】
高级管理者们数量日益增多……这样得出的结论,他们操纵赢利用以迎合他们所认定的华尔街的某些愿望。实际上,很多首席执行官们认为,这种操纵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实际上是他们的某种责任。即他们的责任就是把股价推向可能达到的最高点。为了推动股价,他们实施了令人尊重的精彩的运作。但是,一旦运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首席执行官们就会求助于某些不大令人尊重的会计手段。要么创造出所希望的“赢利”,要么就是在为将来的赢利搭建舞台。
——1998年巴菲特年度报告
巴菲特一直以来对会计费用感到高度的怀疑,因为这项会计科目下的项目能够把许多问题都解决掉,并且能够掩盖许多年管理不当的迹象。巴菲特把日益增加的会计费用和资产的注销行为成为“不光彩”,并对他们利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抬高股价的行为很不满意。
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波音为以后的几个季度内降低成本的计划支付了10亿美元的季度费用。在随后的几个季度内,波音就已经拥有了一个消耗完了的“储备”,因为这10亿美元的成本确实发生了。这种机制使得波音在某些日常成本在损益表中不再体现,从而来提高了它的单位利润。
一个发生了招致“重大损失”的会计费用的公司会产生一个相同的效果。在上面的例子中,波音可以采取把所有的成本打入当年的方法,并且在随后的年份中把税后利润提高10亿美元。华尔街就会赞扬波音降低了成本,从而忽略掉其中遭到破坏的账面价值。并且对波音在将来的表现奖励一个高于其真实价值的股价。当然,此后的赢利记录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对于波音来说,一个“重大损失”的季度不会像看起来那样悲惨,并且在随后的各个时期通过耍一些会计花样会变得异常“滋润”。毫不迟疑地,坏杆会从记分牌上划掉。
在1999年,如摩托罗拉、波音、耐克以及几家大银行,通过在以前季度中支付的数十亿美元的费用,大大提高了当年的赢利。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公司们支付了相当于1998年报告赢利20%-25%的“不再发生的”的费用。这是自1991-1992年度以来,会计操纵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当时许多大公司为了降低未来发生的养老金成本而被迫支付了巨额费用。因此,对于这些公司在其盈亏底线上报告的每股赢利中的每一美元,其中有超过25美分或许是被“编造”出来的。与此相对应,P/E比率在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低于10%。摩托罗拉在1998年支付了将近20亿美元的费用,抹去了其在数十年间为股东们创造的账面价值的13%。华尔街奖励了它的行为。在此后的15个月中推动其股票上涨了200%。然而糟糕的是,首席执行官们在现实中利用这些虚假的数字来得分的手段乐此不疲,因为这相对于花上几个小时练习开球来说,修改记分牌显得要容易些—并且绝不会毅然地放弃。
投资者们需要注意到,当一个公司发生重组费用时,管理阶层都会承认这是对公司资产处置不当或者造成了一个臃肿的成本结构。投资者们应当非常仔细地审视会计费用,因为大多数的实业公司每年都至少发生一次费用,如果想要精确的对盈亏底线做出精确的判断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不要去相信表面的价值,我们无须对会计费用做出让步,市场战略师门坚定地维护今天的股票价格。他们在这样的数据背景下,推算出公司赢利可以继续地强劲增长。但是,如果赢利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那么它们最终必然会探及盈亏底线之下,并导致股价下挫。所以投资者们在对投资对象进行分析时,千万不能被这个不光彩的“会计费用”蒙蔽了双眼
243. 识破信用交易的伪装
【巴菲特如是说】
我们发现卖方是否再以公司将来的归属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喜欢与我们钟爱的公司,而不是斤斤计较出售公司能够得到多少钱的人交往,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这通常就意味着该公司拥有着诚实的账户、自信的产品、及忠实的员工。
——2000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所选的公司都是上面所指具有良好信用价值的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能够很好地达到信用交易的目的。因为信用交易的目的是利用财务杠杆提高选股能力,财务杠杆在牛市时是非常好的投资工具,假设投资者以每股50元的价格购入100股,正常情况下,除佣金以外,要支付的金额是5000元。如果使用保证金交易,投资者可以借入高达交易金额一半的额度,只需支付2500元,剩下的2500元从经纪人那里借入。如果投资者在股价升至75元时卖出的话,就会得到7500元,当然除了利息之外,还要还款2500元。投资者的初始投资只有2500元,却能赚取5000元的收益。
这听起来相当诱人,然而你想过将这个过程倒过来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股价下跌,投资者的经纪人可能会要求以抛售股票来偿付借款,更糟糕的情况是,经纪人可能不经投资者的允许就售出股票,目的是为抢在市场行情进一步下跌之前让投资者偿付借款。2000年和2001年股市下跌的时候,就有许多投资者抛售股票的钱不足以偿付从经纪商那里借入的款项。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倒过来的过程:假定投资者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入100股,自己支付2500元,从经纪人那里借得2500元,如果股价跌至25元,100股就只值2500元了,投资者不但损失了自己的2500元初始投资,还要向经纪人偿付贷款的利息。
除了这个风险外,信用交易还有另一个弊端。按规定,经纪人在投资者的净资产(股票总值减去借贷后的余额)占股票总值的比例下降至25%时,会收取额外的钱,25%被称作“维持保证金的最低要求”。而现在,大部分经纪人在风险较大的投资中使用他们自己规定的、更为严格的高达30%~50%的“维持保证金的最低要求”。再来看一下,假定借入2500元购买100股单价50元的股票,经纪公司要求的维持保证金为30%,如果股价下跌至40元,净资产从原来的2500元(初始投资)下降至1500元(100×40-2500),1500元的净资产仍然符合经纪人30%的维持保证金的最低要求(30%×4000=1200)。
但是,如果股价跌至25元,这时净资产为0(100×25-2500=0),经纪人就会发出追缴保证金通知,要求你在2~3天内支付现金或者存入账户其他的股票,如果做不到,经纪商会卖出你的股票,这将会使投资者的损失更加惨重,因为投资者想继续持有等待股价反弹。
例如日本大阪有一家公司叫中山制钢所。该公司的股票总是成为信用交易的交易对象。中山制钢所股票的持有人,通过借贷股票来赚取日息(即100日元一天的利益),巧妙地利用游离的股票达到赢利的目的。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一位投资者,以信用交易的方式卖出5000股中山制钢所的股票,这个数不是很大。可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股价升至每股3000日元。即使他当初能以每股1000日元出手,现在每股也出现了2000日元的差额,他要将原先卖出的5000股股票全部买回就得多支付1000万日元。这件事发生在20多年前,按照当时的币值,1000万日元足以在东京连同上好的土地一起买下一栋住宅。
信用交易从长远来看,是一个陷阱,一旦陷入便难以自拔。作为投资者,买卖股票一定要量力而行。某些股票之所以红得发紫,往往并非出于股票自身的价值力量,而是因为投机者的力量才被抬到吓人的高度,从事信用交易的人交上好运时,可以在一夜之间发大财,交上坏运时,就会陷入绝境。如果有经纪人劝你从事信用交易时,请千万不要轻举妄动,要三思而后行。
244. 不要为“多头陷阱”所蒙蔽
【巴菲特如是说】
依照某种程度而言,这些经理人应该已经受到了一些消息,当你发现自己已经深陷其中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再继续挖洞了,不过在这个临界点显然还没有到来,许多人虽然不甘愿但是仍然还在用力的挖洞。
——1990年巴菲特致股东函
巴菲特对于那种知道了自己已经深陷陷阱而不懂得自救,仍然还在继续挖洞的做法是相当不赞同的。因为那无异于自寻死路。所谓“多头陷阱”是市场主力通过拉高股指、股价,佯装“多头行情”,引诱散户跟进,自己则乘机出货。多头陷阱是市场主力常用的一种套牢股的方法。
“多头陷阱”通常发生在一种股票新高价成交区内,股价突破原有区域到达新的高峰,然后又迅速地跌破以前交易区域的低点(支撑水准),具体地说,就是大盘指数(或者某种股票价格)创新高后,在其密集成交区内,突破原有区域再创新高,随后突然迅速跌破密集成交区的低点(支撑线)。那些在股指(或者股价)最后上涨时买进的人或在股指(或者股价)突破买进的人,都落入了这个陷阱。陷阱区域里成交量愈多,套牢者愈多。
例如:1994年,主力庄家将上证指数从333点一路拉升,并一举突破1000点的心理大关。按一般的经典技术分析,当股价突破原来的阻力线而创新高后,其上升势头仍将延续。许多股民根据突破重要关口理论,认为沪指至少会上涨到1200点,于是纷纷杀入股市大量买进。谁知庄家借此反手派发,股指应声回落,制造了威震一时的千点多头大陷阱,使不少股民在高位被套牢。
股民容易掉进多头陷阱,主要是因为庄家非常狡猾,为引诱散户上钩,“多头陷阱”一开始与“多头行情”差不多,都是股指、股价跳空开盘,高开高走,甚至击穿股指、股价之上档阻力位而创新高,成交量也随之放大,从技术图形上看可谓“形势大好”。此时,你怎么办?“做多”还是“做空”?很难做出正确选择。因为你难以预测下一步的走势。倘若是“多头行情”,随着成交量地不断放大,股指、股价持续上扬,做多者可获利;倘若是“多头陷阱”,随着成交量地不断放大,股指、股价掉头向下,做多者则会被高价套牢。
多头陷阱甚至也曾蒙骗并获猎过有绝佳经验的图形分析专家,因为在初期,股指(或者股价)到达一个新的高点时,看起来好像是继续着强势的信号。在一般的情况下,它也确实是照着比较规则的趋势演变的,尤其是股指(或者股价)突破至新的高点以后,更表现出该趋势会维持下去。然而,恰恰被那些技术高手忽视的是,此时一个突然的反转或陷阱随时可能出现。如果我们贸然行事,便正中庄家的下怀,跌入多头陷阱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许多方法比如:看成交量及是否突破支撑线,而多头陷阱一般来说恰好是成交量不大而且向下回档又跌破了支撑线。
许多股民亏损,就亏在多头陷阱里。他们把多头陷阱当做多头市场,以为股指会继续上攻,股价会继续上涨,于是纷纷抢进去,结果落入陷阱之中。因此,对于行情的突然上攻,一定要认真分析,看到底是多头陷阱还是多头市场。如果情况不明,则宁愿踏空,也不要贸然行动。
245. 警惕“空头陷阱”
【巴菲特如是说】
这种情况是在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金融风暴后很快改变,如果没有这类事件发生,可能还要在等上一两年,一直到所有的公司不能够承担巨大的损失时。
——1990年巴菲特致股东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