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这本书的读者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都有类似这位家长的困扰,然而说老实话,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有时间和耐心的话,就一口气把这篇文章读完吧!因为下面我要提到的这个小故事还是蛮感人的,或许还会对你有所帮助。
日本国民中广为传颂着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很多年之前,一个妙龄少女来到东京帝国酒店当服务员。这是她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她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可是意想不到的是,上司安排她洗厕所。这件事情我敢担保没有人乐意干,何况这个女孩一向喜爱清洁,没有干过粗活。因此每次洗马桶对她来说都是无比痛苦的事情。而上司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把马桶擦洗得光洁如新!她十分清楚自己不适应这一工作,“光洁如新”的要求实在难以达到,因为在她看来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她想换一份工作。这时,单位里一位前辈及时出现在她面前帮她摆脱了困境,更重要的是帮她认清了人生之路的走法。那个人没有任何空洞的说教,只是亲自作了个样子给她看。首先,他一遍又一遍地清洗着马桶,直到抹得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毫不勉强。他不用只言片语就告诉了少女一个极为朴素的道理,只有马桶中的水可以达到“喝”的清洁程度,才算是把它洗得“光洁如新”,而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同时,他送给她一个含蓄而富有深意的微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她,这已经够用了。因为她早已经激动得不能自持,从身体到灵魂都在震颤。于是,女孩痛下决心:“就算一生洗厕所,也要做一名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从此,她成为一个全新的、振奋的人,为了检验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质量,她也多次喝过马桶里的水。几十年光阴转瞬即逝,那个女孩正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她成功了。她的名字叫野田圣子,是日本的邮政大臣,没错,就是当年在帝国酒店发誓当一名出色的刷厕所工人的女孩。
我的故事已经讲完了。你完全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它,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希望和怎样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方法。刷厕所的女孩之所以没有去抱怨上司的“不合理”(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这样的)分配,相反这反而成为一种促使成功的动力,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那位前辈的言行。那是一个没有抱怨、严于律己的典型。抱怨他人的人永远会找到抱怨的理由,他(她)会把不成功、不快乐永远归咎到别人身上,尽其所能地找到借口。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但是非常可惜,在认识那女孩的时候我还没有读到这个故事,因此也就不能更为生动地告诉她,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或是生活,其实真的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真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抱怨的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还会让自己对所做的一切产生怀疑、乏味等消极情绪。因此,抱怨别人实质上是在跟自己作对。“一个人如果自己跟自己作对,就没有办法搭救他(她)”,这是列斯科夫说的。如果你的孩子也被抱怨的情绪困扰,那么请把这些话告诉她吧!
对家长提出的几点建议:
1.倾听原则
不管您的孩子抱怨什么,都不要“一棍子打死”,倾听是很好的沟通方式。倾听有时比您在口头上100次敷衍式的夸奖都来得有意义。
2.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这种抱怨是不是有道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您也参与到抱怨的行列中去。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想您首先要自我反省一下了。
3.表明态度,以身作则
告诉孩子自己对其抱怨的看法和意见。表明抱怨对事情本身的解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爱抱怨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讨论协商原则
和孩子讨论一下“你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孩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包容”、“理解”等道理。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正视现实。
习惯28.纠正孩子不能持之以恒的坏习惯
每个人都能登上人生的金字塔,无论是鹰还是蜗牛,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是蜗牛而不是鹰。那么作为蜗牛的我们,要想站在金字塔塔顶,最需要的品质就是持之以恒。
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过了一些时候,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自然也就没有跳出杯子。
这个“跳蚤实验”给人很大的启示。其实,许多情况下学生也和跳蚤一样有类似之处: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目标时,便会灰心丧气,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也达不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将自己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记得有句哲语说得非常精彩:“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三英寸的地方停了下来。”也可以这样说,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即使遇到最大的困难也不放弃。
中国春秋时期的孟子老先生有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们在平原上烧开水,烧呀烧,直到99℃也还不开,但若继续烧,只要再加一度,水就会冒气冲盖,沸腾起来。可是你若在每次烧开之前中途停顿下来,让它冷却,那么就是重烧100次、1000次,这水也永远不会成为开水,只不过在燃料和时间上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已。
一位有名的作家回忆小时候读古文、学英语未曾中断,不过3年,即达到了能自学的程度,终身难以忘怀。可是在学习俄语方面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解放后,他曾先后4次参加突击学习俄语,每次约半年。由于种种原因,竟中断了4次,每次都是在未达到能自修的程度前中断的,所以每次继续学习都得从头开始。因为基础不巩固,荒废数月,便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如今,在俄语方面的知识还是停留在最初的起跑线上。——在学习时间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浪费呢?
这个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这样一条学习规律:不仅学习外语,学习任何一种科学文化知识都应像烧开水那样,不断加热,力争一次烧开。不然,即使你学若干次,也难以产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质变,而时间将会无情地惩罚你,使你由一个青年变成皱纹满脸的小老头。
有的学生说,我之所以不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持之以恒,是因为我天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世上不存在天生爱学习和天生不爱学习的同学。我们可以把学习比喻成一个吃核桃的过程,核桃的肉是美的,但如果不把坚硬的外壳打开是尝不到的。有的同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拼劲儿,靠自己的意志努力终于打开了核桃壳,尝到了核桃的美味,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学习兴趣也就建立起来了。因此对学习的兴趣是苦尽甘来,要经过刻苦的付出才换来的。而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多还徘徊在“核桃壳”外面,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付出足够的劳动,也就没有品尝到“核桃肉”的美味,也就体验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了。久而久之,失败的次数多了,学习自然成了令人头疼的事。为什么我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别人学习时我却安不下心来?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学习兴趣不浓厚,意志薄弱,没有毅力,缺乏排除外界干扰和诱惑的能力。没有坚强、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意识和毅力,学习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如同干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巨大的牺牲一样,学习也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时还要克服电视节目、小说、足球、扑克牌等的诱惑。所以对于那些成绩较差、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同学,还需要继续磨炼意志和毅力。从做一道题,听好一节课开始,锲而不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那层“核桃壳”被打破,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和乐趣,便能逐步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过千万要记住,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对家长提出的几点建议:
1.订出详细计划
学习之前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打算安排多少时间,怎样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2.做好充分准备
即做好学习前的各种准备,如备齐学习用品和必要的参考书,把心情调节到愉快自信的状态,把学习环境布置得安静舒适。要注意每一节课前都要准备好,否则上课铃响的时候还在走廊内打闹,上课后肯定有很长一段时间还处于刚才活动的兴奋中,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强化学习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任务、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标和要求,让学习活动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以保证注
意力集中于学习目标,避免分神和做无用之功。
习惯29.纠正孩子课堂被动接受的坏习惯
有人读了几年的书,就能写出很好的作品;有人念了一辈子的书,仍然毫无自己的见解。其中差别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读书过程中自己是被动接受人家的观点,还是不断打开局面主动思考。同样,课堂上有的同学能举一反三,思维敏捷,有的却毫无创意,人云亦云,也在于课堂上的主动与被动之别。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看到教室黑板的右边挂了一张人体解剖图,可上课后,老师并没有提到它,也没讲到任何与它相关的东西,同学们也就懒得去注意它了,久而久之,也对它熟视无睹了。这样一直持续到期末。学期考试时,老师发下了试卷,同学们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一道题:请默写出人体各部分骨骼与肌肉的名称。学生忙抬头看那张解剖图,发现它已在上课前被老师取走了。“我们从没学过这个!”他们纷纷抗议。老师收上试卷——当然无一例外的都是白卷,并将试卷撕碎,一字一句地说:“请大家记住:学习永远都不只是被动接受人家教给你的东西,我们还要具有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其实老师期末考试的真正用意是告诉自己的学生:“被动接受”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习”。课堂上的单向传递模式并不足取,学生不只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他们应是有活力有思维的主体。
物理学家霍金曾讲过他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件事。有一位老师口才极佳,课堂上旁征博引。但可惜的是,他讲得太深奥了,很多东西已超出当时同学的接受能力。有同学抱怨说,自己一堂课能听懂一半就已不简单了,那位老师听说后,微微一笑道:“如果我所讲的,你们都明白,那我还上这堂课干什么呢?你们想让你们的大脑干些什么呢?”霍金深受启发。
学生只会被动接受而缺乏创造性思维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精神相违的。我们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注意:老师听讲的,所灌输进你的大脑的东西,永远都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只有当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把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时,你才算真正弄懂弄通了它们。并且你在独立思考过程中,也定能“无心插柳柳成荫”,收到额外收获,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时,你就会有成就感,自信心,从而更能激活你的思维,如此这般,做到良性循环。
被动接受,记得再多,也只能是一块吸水的海绵,外力一压,水就外流,抑或是一个两脚书橱,学而无用。
女作家张爱玲笔下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孟烟鹂,她少女时代上学时,每天勤勤恳恳,按要求查字典,背生字,黑板上有字必抄。可就这样勤奋,到头来——“(她)因为程度差,不得不捡一个马虎点的学校去。”原因何在?作者说,总觉得“她与周围的东西隔了一层,书本上的东西也给隔开了。”这里的“隔”,就是因为机械接受,从不知自己的大脑还有“能独立思考”这一功能。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我们自己根据自身经验与自我分析去获取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我们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及书本上传递的内容的能力。
美国一所大学里,上午一位教授走进实验室时,发现一位学生在看资料,他没说什么,走了出去。下午,教授又走进实验室,发现那位同学还在看资料,于是问道:“晚上你打算干什么呢?”“继续看书,教授先生。”学生面露喜色,正等待着教授表扬他勤奋用功。谁知,教授发问了:“那你打算拿什么时候用于思考呢?”学生愣住了。
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已渐渐让位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的教学方式。一味被动接受的学生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有位作家自海外归来,他认为中美教育最大的不同是: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非常轻松,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像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间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课堂上,美国学生为了“装懂”故意主动向老师发问,中国学生则为“装懂”而不向老师提问题。
永远不要怀疑主动思考问题的“意义”。相信自己的思维能力,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审查中考试卷时,专家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试卷中现代文阅读历来包括课内课文阅读与课外选文阅读。可老师讲过的课文阅读的得分率远远低于课外选文阅读的得分率,有时相差竞达20个百分点。通过向学生调查得知,他们做课内课文阅读时,绞尽脑汁地回想老师当时是怎么讲的,而无法展开自己的思考;而做课外选文阅读时,他们无所顾忌,放胆发挥。原来,被动接受只会为成功关上大门,而独立思考,又会给你开启另一扇窗。
对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孩子的想法
向孩子讲述问题或故事时,要时时注意询问孩子的观点和想法,不要把大人的观点强加到孩子的头上。摈弃被动接受,而愿独立思考,是孩子最可贵的品质。
2.鼓励孩子有“协作学习”的精神
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因为创新的火花通常在讨论交流中产生,不同观点的交锋能加深孩子对当前所学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