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疑案解密
1881500000134

第134章 捩翠融青 揭开唐秘色瓷的千古之谜

在对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中,曾留下许许多多的谜案,其中,探求秘色瓷的真谛是非常着名的一个。直到20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才为我们将秘色瓷的千古之谜打开提供了可能。那么,在唐秘色瓷身上,到底有哪些谜团呢?

有关专家指出,最早提到秘瓷的是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他在一首名为《秘色越器》的七绝诗中如此描写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当时社会上虽有不少越窑珍品,可是无法断定其是否属于秘色瓷。千百年来,秘色瓷之谜始终困扰着人们。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明代砖塔下发现了唐代的真身宝塔地宫,结果出土了16件瓷器。其中白瓷2件,青瓷12件,黄釉银棱平脱瓷器2件。11件青瓷圆器与两件黄釉银平脱圆器放在同一处,分别用纸包裹,套叠后用丝绸整体包裹,装在一内外双层的两重圆形红漆木盒内。此外,在石室中还发现了入藏时供奉藏品的《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石碑。从碑文得知,“恩赐”物乃唐懿宗所赐,“新恩赐”物乃唐僖宗所赐。在懿宗所赐的物品中明确记有:“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这正好与上述漆木盒所装的13件碗盆碟圆器相符。因此推断,这13件瓷器均为唐懿宗时期的秘色瓷。

这样,有关秘色瓷的一些谜团再次涌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些秘色瓷出土之前,根据宋代的着作和清人的解释,很多人认为秘瓷的烧制年代应是在五代,是在原来唐越窑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而根据历史记载,法门寺地宫封闭于唐咸通十五年(874年),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破坏或移动,出土的秘瓷也有明确的纪年。这就证明,至少在晚唐时期,秘色瓷就活跃在皇家宫苑。这样一来就彻底否定了秘色瓷烧制于五代的说法。而且陆龟蒙是当时人写当时诗,这也可以证明唐懿宗时已经出现了秘色瓷。

不过,这种瓷器何以被人们称为“秘色瓷”?“秘色”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在众多的解答中,比较合理的解释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解释是说秘色瓷是御用贡瓷,由专门的官窑烧制。秘色瓷的釉料配方、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都是不对外公布的,因其隐秘性,故称之为秘色瓷。

另一种解释是说“秘色”专指瓷的釉色。因为秘色瓷的色泽与一种“秘草”的颜色极其相似,故以“秘色”命名。

还有一种糅合了以上两种的解释,认为秘色瓷刚刚烧制完成时,精致美观,色泽明亮,看上去比普通越器更加清亮,又由于色泽很像秘草,所以就以“秘色”来划分越窑青瓷质量的高低,所以唐人在称赞越窑瓷时,都说“秘色越器”或“瓷秘色”。到了五代和宋朝,越窑青瓷的烧制达到顶峰,而且朝廷特设官窑烧制御用贡瓷,而这个贡瓷就被命名为“秘色瓷”。贡窑设置之后,秘色瓷的制瓷技术就被朝廷垄断了,因而“秘色瓷”不单指色泽,更有“隐秘”或“秘不示人”的含义。

还有人认为秘瓷的称谓来源于传统文化。秦汉时皇室贵戚的葬品称为“秘器”,因造作于东园,故又称东园秘器。唐代沿用汉制,仍然造作秘器。故此,秘瓷之“秘”就被认为是源于汉代“东园秘器”之“秘”。

杨万里先生在《越窑与秘色窑》中认为,当时的越器不只是产量很多,还必须要质地精美。由于是官窑烧制御用越器,自然会精益求精,进御的青色不能与民间所用的相比拟,于是就给它起了一个“秘色匠”的名称。这个“秘”字,跟“秘府”的用法有点相似。也就是说御用的物品在民间是禁用的。按照这个说法,“秘色”一词,实际上含有造型美、釉色美和专供贡奉这么三层含义。

秘色瓷作为瓷器精品,历来备受瞩目。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将秘色瓷的种种谜团又重新挖了出来。这些谜团,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的认证,都会逐一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