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李素丽的故事
18826700000007

第7章 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1)

——记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 李素丽

“各位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我们21路1333号车,您可能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我将用北京人热情、好客的传统,为您提供周到的服务。途中,如果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请不要客气,我会热心帮助您。”伴着扩音器里李素丽甜润的声音,汽车启动了。

21路公共汽车线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么繁华的地界,但南来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车,往往就通过这路车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务。这路车沿线10公里分布14个车站,34岁的售票员李素丽就在这平平凡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日复一日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真诚的笑脸、热情的话语、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关怀。她“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的精神风貌,给乘客们带来美好的天地,给乘客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为我的职生、我的岗位自豪,是它给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让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实”

这是一个漂亮整洁的车厢:彩旗挂满四周,地板漆色鲜艳,玻璃明亮照人,扶手干干净净,“乘客之家”几个大字分外醒目。

一个操河北口音的小伙子问:“俺到六里桥长途汽车站,怎么走哇?”

“木樨地下车,往前走不远,换1路或4路汽车,坐到头就是六里桥,然后向前走上立交桥,左拐200米就到了。”说着,李素丽从身后的方便袋里拿笔纸,画了一张图交给小伙子。

有个背着包的男乘客挤到售票台前:“请同,月坛南街有个美能达相机维修部,你能告诉我哪站下吗?”

“您在三里河东口下吧,往回走十几步就是。”

“真是活地图!”有的乘客不由得发出赞叹声。可是,人们并不知道,为了成为“活地图”,李素丽付出了多少辛劳!

北京西站正式启用后,李素丽从60路调到21路,为尽快弄清沿线的情况,她起早贪黑利用班后时间调查,可是不巧,她妹妹骨折住进医院。为照顾妹妹和上小学的孩子,她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给女儿做好早饭,再把妹妹的早饭送到医院,然后赶去上早班。下了班,她又一站站走访沿线街巷的机关单位,一步步量出车站到附近主要单位的距离,再记在小本子上,夜幕降临,她一进家门,累得连脚都抬不起来。丈夫心疼地说:“你注意点身体,别着急,把摸路的事放慢点。”李素丽回答:“我抓紧多走几步路,不知多少乘客就能少走冤枉路。”

几个星期下来,李素丽摸清了沿线50条大街小巷和近80个单位的情况,编写了几千字的服务用语。

15年前,以12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的李素丽,到60路汽车当了售票员。开了一辈子公共汽车的父亲的教育,党团组织的帮助,使她渐渐爱上了售票员工作。特别是当她热情为国内外乘客服务,得到乘客赞扬时,更感到自己平凡岗位的不平凡。

“对内我代表首都,对外我代表中国。”对这句流行在首都窗口行业的话,李素丽有深刻体会。她常说,国内外乘客下了火车,接受北京的第一次服务,可能就是我这个售票员,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首都的声誉和中国的形象,我一定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享受到北京人的美好服务。

“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这是李素丽为自己订的服务原则。

“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帮一把,多走一步;话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这是李素丽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丽售票台旁的车窗玻璃,一年四季进出站时总是敞开的。“这样我可以更好地照顾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车窗打开,伸出伞遮在登车前脱掉雨衣、收拢雨伞的乘客头上。

李素丽习惯在车厢里穿行售票,车里人多,一挤一身汗,可她说:“辛苦我一个,方便众乘客。”

她的车上设有方便袋,遇到堵车,就拿出报纸、杂志,让乘客看一会儿,缓解焦急;看到有人晕车或不舒服想吐,她会赶紧送上一个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伤的乘客,她的小药箱里有“创可贴”;姑娘们夏天穿着长裙上下车,她忘不了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让人踩上摔跟头。

李素丽售票台的抽屉里,放着一个小棉垫。这是特意为抱孩子的乘客准备的。小锦垫垫在售票台上,让孩子坐在上面。

李素丽为她的岗位感到自豪。她说:“是它给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献真情的机会。如果我能把这十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去做,是没有止境的”

李素丽当售票员不久,有一天查票时,一个小伙子挺不高兴,故意把票举到她眼前晃个不停,嘴里还一个劲嚷:“你看,你看,让你看个够!”李素丽气得大哭一场。车队领导对她说,售票员工作虽然平凡,但并不简单,里面有学问。

李素丽渐渐明白了:做好售票员工作,光热爱自己的岗位不够,还必须掌握服务的本领,钻研服务的学问。

她虚心向老售票员学习,利用休息日多次到103路电车王桂荣车组和44路737号车等先进车组上观摩,还多次抱着自己的孩子登上拥挤的车厢,体验抱小孩乘客的困难。

北京的外宾多,她自学英语,现在已能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车上常有聋哑人,她学会了常用哑语;她请外地乘客当老师,学一些方言。

乘客多种多样,对售票员有不同的要求。李素丽认真分析各类乘客的心理,区别情况,把他们最需要的服务送到他们身上:老幼病残孕,怕摔怕磕怕碰着,李素丽搀上扶下,重点照顾; “上班族”最急的是按时上班,李素丽将心比心,尽量等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李素丽百问不烦,到站提醒,让他们坐“安心车”;中小学生天性活泼,李素丽提醒他们车上维护公共秩序,车下注意交通安全;遇到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乘客问路,李素丽从不说“东西南北”,而是用“前后左右”指路,让乘客更容易明白……

1 993年李素丽考取了北京市委党校大专班,用业余时间学完了19门课程。她把学到的心理学等知识运用到服务中去,使服务更加周到、细致。

李素丽知道,售票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可能引发乘客的无名火,让他们一天都气不顺;也可能像甘泉一样滋润着乘客的心田,让他们想起来就高兴。为了让每一个乘客都高兴地下车,她的每一句服务用语,都动了不少脑筋。

遇到孕妇乘车,李素丽不是用扩音器大声嚷嚷:“谁给怀孕的同志让个座?”而是走到近处轻声提醒孕妇身旁座位上的乘客。因为她明白,有的孕妇脸皮薄,大声嚷嚷或许闹个大红脸,好事没有好效果。为残疾人找座也是如此,生怕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汽车进站时,李素丽从不边敲车厢边喊“靠边!靠边!”而是把头探出车窗,亲切地对车旁骑自行车的人说:“骑自行车的同志,请往外侧骑!”李素丽认为“靠边”两个字让人感到是“轰他”,“往外”两个字让人感到是请他。相互尊重,不愉快的事情就下会发生了。

乘客跑过来赶上车时,李素丽从不说:“您别着急,我等着您。”而是说:“您别着急,我和全车的乘客都在等您。”虽然几字之差,换来了车上乘客的支持。

李素丽的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服务工作作无止境,只要用心,再平凡的岗位也出学问。“车厢是一个流动的小社会,售票员要在乘客之间穿针引线,调节情绪,营造一个美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