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维的原意就是赞美别人,并无褒贬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地位、利益及道德是不尽相同的,同是赞美别人,就出现了善意、恶意、无意之别。
恭维,俗称“拍马屁”现代辞典的解释是:指对别人谄媚奉承。其实,认真考证起来,这个解释并非“拍马屁”的原意。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拍马屁”一词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牧民们非常喜欢马,并将马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常以得良马为无上荣耀,故蒙古人有“人不出名马出名”之谚。每当蒙古人称赞自己的良马时,习惯上总是拍拍马的屁股,对别人的好马也一样,常常拍拍马的屁股加以称赞:好马!好马!此时的“拍马屁”只有欣赏赞叹之意,本无谄媚奉承之嫌。可后来,有的人为了迎合别人,不管别人的马是好是坏,也总是拍拍马屁股说好。由此,相沿至今,才使“拍马屁”演化成了含有谄媚奉承之意的俗语,才有了善意、恶意、无意之分。
善意的恭维,值得提倡。例如我们经常看到,马戏团的动物非常驯服,表演起节目的机智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一个细节,那就是只要被驯的动物做完一个动作,驯兽师就立即拍拍它,给它点吃的。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冀求社会上的承认。为了获得赞赏和承认,人们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还未利用的潜能,这种能力在指责之下就萎缩,在激励之下就会发挥。所以,美国社会活动家戴尔·卡耐基建议:哪怕是每一个最微小的进步,都应真诚地表示满意,慷慨地给予赞赏。这种赞扬,说俗点就是“拍马屁”
近些年来,学术界已有人把“拍马屁”作为人际交往、商务公关的技巧加以研究,有的还编著成书。对此,人们应加以鉴别,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去伪存真,学习好的公关艺术。
无意的“拍马屁”应该允许。在某种容易激动的或敏感的情况下,为了说得好听一些、含蓄一些,使人们容易接受,使得近似恭维的说法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而频繁地被使用着。一是敬体语,即有关对方的事物都要使用带有恭敬意思的敬称,例如“您”贵府”令尊”等。而对有关自己的事物则要使用有点谦虚意思的话语,例如“寒舍”家母”内助”等。二是委婉语,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里谈到,有个富贵人家在给孩子做满月时请了几个客人。大家瞧了瞧孩子,其中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当大官的。博得了大家一番称赞。另一个客人接过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大财的。也收回了一番恭维。还有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受到大家一番合力痛打。说当官发财的,许谎”受到礼遇;说要死的,必然”却倒了大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人际语言交流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所以就形成了近似恭维的礼貌。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等,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为社会所不容。
只有那些恶意的“拍马屁”才是社会所不齿的。冯梦龙的《广笑府》 中有一则“颂屁”一士死见冥王,王忽撒一屁,士即拱揖进辞曰:仕维大王,高耸尊臀,洪宣宝屁,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香之气。王大喜,命牛头卒引去别殿,赐以御宴。至途中,士顾牛头卒谓曰:看汝两角弯弯,好似天边半月,双目炯炯,深如海外之星。卒亦甚喜,扯士衣曰:大王御宴尚早,先在家吃,下回再去。
民间也有一例,似乎比上一则更深刻:财主外出,身后随一家丁。中途,财主忽放一屁,家丁用鼻一嗅,赞曰:这屁比兰花还香!财主听了放声大哭,家丁惊问何故。财主道:听人说,放屁不臭,离死不远了!家丁急忙把手捞了一把,放在鼻尖边嗅边说道:现在已慢慢地臭起来了!
这类人之所以厚颜无耻拍别人马屁,既不是为了温情,也不是出于义务,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装出一副笑脸。对这等人,人们应该警惕。
恭维作为一件无形的礼物,与其他有形的礼物有很大区别,有城府的人应善于把握以防得不偿失。善意的马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做人成功的催化剂,做人若能善送“马屁”之礼,就会得到更贵重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