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成功的自己不可不学的100条成功经验
1900800000042

第42章 知进亦知退

在权力的角斗场上总是血雨腥风,一着不慎便可导致全盘皆输,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有城府之人除了懂得选择明主,还应当懂得做人的进退之道,只知进不知退的人有可能“壮士一去不复返”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兴王朝诛杀功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也有不少功成身退,获得圆满结局之人。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一个典范。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他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隐身待时。

勾践即位后,时机来了。越国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闻得范蠡名声,便前去拜访。起初,范蠡不知文种是否有诚意,一再回避。后来见文种求贤若渴,便亲迎文种,二人终日而语,纵论霸王之道,志同道合。于是,文种将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范蠡追随勾践20多年,军国大计多出其手,为灭吴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的从政经验,深深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他看到群臣皆乐,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勾践的想法。勾践在谋取天下之时依靠群臣之力,而今天下已定,他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范蠡觉得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久留于越国,何况他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的。于是,他毅然决定急流勇退。范蠡给勾践写了一封告退信,说:我听说主人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担;主人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仇已报耻已雪,我请求追究使您受会稽之辱的罪过。

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于案右,比拟他仍与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20余年的文种,便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物盛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辩解,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生,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讽。文种一腔悲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借鉴!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和文种对待名利不同的见解和眼光,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择主固然重要,但必要时敢于急流勇退,不贪图富贵之乡更是为官之道的一个高招。做人要有城府,懂得进退之人才能深悟其中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