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去做。凡事要留有余地,给别人留条退路,就是给自己设计好出路。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凡事要替别人着想。
这句话可视作做人的基本修养,如能做到这一点,在交往中,你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都留下进退的余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后来,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才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宋就在智慧谋略方面的城府,显然高于那些亭卒。正是因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最终才化干戈为玉帛,换来了边境的和平。
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成就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每个人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
所以,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往往会皆大欢喜。反求诸己,则易入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给别人留退路是一种人情味。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顺人情人意的人。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块鹅卵石,它是经过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顺势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颗雨花石,好丑高下不论,都是有自己特色的,每一块都蕴含着不同的花纹与色彩。不过,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暗淡无光,甚至变成麻麻点点的一大堆普通石子。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磁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荡漾出奇妙的图案、斑斓的色彩、精美的花纹。这清水和磁盘,就是一种人生不可缺少的凭借——人生修养和做人的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