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所谓“气”的概念上。古人认为宇宙由“气”生成,这种认识来源于人活着就必须呼吸的事实,人活气行,人死气绝,由此而推及万物,世上万物都是“气”的生化,直至天上日月星辰、地下五谷万千宇宙之中的物体均与“气”有莫大关系。风水之“气”,是宇宙场气、地球场气、地域场气、建筑组群场气、植物场气和人体场气的统一场气中的“气”。宇宙、地球、地域的场气,被称为“大场气”。
现代科学已初步察证,人体有场气,植物有场气,建筑物有场气、万物之间皆有场气。而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即我们常说的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其本质是气。风水的全部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着“聚气”这个问题展开。甚至可以说若能认识“气”,也就理解风水的全部了。
古人把延绵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位于外,形在于内,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所以认势惟难,现形则易。也就是说不仪建筑的选址、规划以至大到一座城市的建立、规划都必须首先考察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人手。
风水中“穴”的隐喻含义是女阴,可以说“抓穴”就是寻觅“生生不息”的地方,人们长期以来追求“风水宝地”,实际上就是追求一个有勃勃生机的生息之地。而风水中的“察砂”,则意指地质检验;“觅水”则除了风水学选址中重视依山傍水又有水质检验的意思。地理环境决定人的体质,这是风水学的基本观点;而水源中含有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也会对人的健康、体型、繁衍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早巳明证的。
“定向”则更体现厂风水学了解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特性。小国建筑一直强调坐北朝南。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 7 6')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朝南比朝北的房子温度高l℃~2℃;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概言之,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颐养身心,陶冶情操,地灵方能人杰。
风水文化在其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与融汇了各门科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诸多智慧,其所遵循的整体系统、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规避凶险、观形察势、地质检验、水质分析、坐北朝南、适中居中、顺乘生气、选择风水、改造风水等原则已逐渐与现代科学有机的相结合,其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今天,现代风水学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的重视,并在实际应用中切身感受到了“趋吉避凶”的好处。可以预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风水理论,必将在现代建筑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有气则上,无气则死
由于季节的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风向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生气和死气的方向就不同。生气为吉,死气为凶,人应当取其旺相,消纳控制。
《管子·枢言》曰:“有气则上,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
《周公全书》曰:“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庚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戊方,六月在已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己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甲方,十二月在亥壬方。”
风水罗盘体现了生气方位观念,风水理气派很讲究这一理论。如果将这一理论与四时二十四节气对照,便能看出古代风水学中反映自然法则的一面。
形势派的阳宅术同样也是以“生气”论为理论基础的,认为人居之宫室住宅需要生气充盈。这样才会人丁兴旺,家道昌盛。这就需要纳气。阳宅纳气,一方面需要吸收地下的生气;另一方面需要从门口纳气。
吸收地气,与阴宅同样需要后山前水。后山以为屏障,引来远处地中的生气。前水以为界栏,将远方引来的生气阻滞在院址。阳宅最好选择在山脚偏上处,院前应有宽平的场地,一保证视野开阔,二保证接受前方来风。宅院左右最好有如双手抱胸状的低山拱卫。还要有茂盛的林木环衬和便利的道路相配。
吸纳外气,要求大门朝南,以利吸纳南方的正阳气。院址最好是方形的,宅与宅间既要整齐、搭配和谐,又要高低有致,进退适中,以成错落美与规整美的和谐搭配。宅舍与入口要形成一定比例,既不拥挤,也不应过分空阔。厕所、厨房要在下风处,以免污染空气。这样,才可保证吸纳外气,利于人长期居住身心舒畅。
阳宅要吸纳生气,就需讲究建筑环境的和谐优美。形势派的阳宅术对建筑物的选址,特别强调山、木、土、水四个要素,《黄帝宅经》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就是说山木、土水诸因素要合理搭配。
择基时如何“问砂”
选择宅基的地理位置时,仅仅考虑能否凝聚住水土生气,光有山脉挡住大风还不够,还要考察穴地(阳宅基地或墓地)周围“砂”的情况。风水又有问砂一说。
风水中的“砂”,是指与主龙脉相伴相依的小山,即指穴场周围层层环绕的地貌。问砂,就是要看宅基地周围的小山丘是否呈重叠环抱之势。如呈环抱之势,就能挡住从山脉起伏之间透进来的风,使聚结在穴地中的生气不被风吹散。龙与砂的作用均在于藏风聚气。
我国西南山区的一些县城,几乎都处于这样一种格局:城址地处山中小块盆地,近处有砂质小山丘环绕远处有石灰岩质大山环绕。盆地中有水流蜿蜒而过。城内空气滋润,阳光充足,很少有大风吹刮,是居家的好去处。这些城镇的选址无疑暗含藏风聚气的要旨。
《地理人子须知》说:“砂者,古人授受,以砂堆拨山形,因名沙尔。”沙、砂相通。军事上用来描述地形地貌的立体地图称为“沙盘”,正是中国风水学砂法的古为今用的实例。龙与砂的关系最为密切,无龙,则砂无主,无砂则龙无应。安基建宅的吉地,以来龙的前后及左右有砂护卫,君臣相得为上。
关于砂法最典型的有“侍、卫、迎、朝”“四神砂”之说,如《博山篇·论砂》中说:
“两边鹄立,命曰侍砂,能遮恶风,最为有力;
从友拥抱,命曰卫砂,外御凹风,人增气势;
绕抑穴后,命曰迎砂;平低似揖,拜参之职;
面前侍立,命曰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
在风水格局中,砂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村落的群山,并与峰峦尊崇、村落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如《青囊海角经》说龙与砂的关系及砂的环境景观意象:“龙为君道,砂为臣道;
君必位乎上,臣必伏乎下;
垂头俯伏,行行无乖戾之心;
布秀呈奇,列列有呈祥之象;
远则为城为郭,近则为案为几;
八风以之而卫,水口以之而关。”
清代孟浩在《雪心赋正解》中将龙砂(上砂)和虎砂(下砂)比作人的两足,而聚穴之区比作“人之阴囊”。他说:“下聚之穴,如人之阴囊,两足即龙虎也。”这种比兴法认为风水穴乃生殖崇拜的比喻。透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可知任何一个理想的风水穴地,都离不开左右护砂的保护,前方也不是绝然开敞的,而是由案砂(桌案之山)、朝砂(朝迎参拜之山)拱卫而成,从而形成一个挡风聚气的环境结构。
风水中认为砂的层次越多越好,只有“层层护卫”,微向内倾,看似有情,才能形成“发富发贵之地”,而且砂脚要有潺潺流水,缓流环绕,这才称得上好风水。
问砂须从两方面入手:
先察砂山的位置。在主山脉的前后左右要有环护山。在中国风水学中以“四灵”或“五行”喻意理想中的砂山配置,同时,为具体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性。
左有青龙,为木;
右有白虎,为金;
前有朱雀,为火;
后有玄武,为水;
中央有穴,是建筑基址位置,为土。
前面的砂山又称作案山。
再察砂山的形态。砂山以端庄方正、秀丽为吉,而以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这就是风水学所说的“砂要秀”。
在具体问察过程中,要按“五行”原则将砂山的形态归纳为:
木形砂山,头圆身直;
金形砂山,头圆足阔;
火形砂山,头尖足平;
水形砂山,头平生浪;
土形砂山,头平体秀。
总而言之,外观上看起来舒服的砂为贵砂、吉砂;外观上看上去不舒服则为贱砂、凶砂。
风水讲求相地先看水
风水学中的观水主要为二观,一观风,风即气,气即脉,脉之象为形势。二观水,水,即地表的水流。水道,主要指平原地区的水流水道。平原地区无山有水,故又称水龙。生气运行地中而无形,充溢而出于地面即为水。
察水是为了观气,正如山陇觅龙一样。水势以深聚缓和为吉,以激湍冲割为凶。若依水龙定穴、建宅,应取支不取干,并且要干支相合,曲秀生动为吉。
观水,首先是观察水的形态,水流的形态可归纳为如下四种情况:
随龙:指水流顺山势而来,即不破伤山脉,也不被山脉所伤,并认为随龙之水贵有分支。
拱揖:指水流从左右双向而至,不喧宾夺主,认为拱揖之水贵在前面。
绕城:指水流前后循环合抱,环绕而过,认为绕城之水贵有情。
腰带:指水流如腰带状从左右流过,认为腰带之水贵有环湾。
风水崇气,实为崇水。所以,风水以水为第一要素。古人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上乘的风水宝地,必须有水。
风水崇水,又是通过崇气来体现的,所以,风水解释注重水的目的在于聚气。首先,风水家们认为水有止气作用。古代风水书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的目的是聚气,气随着风吹而四散,遇到水就停止了。所以,宅地周围有水,就能止气以聚气。其次,风水家们认为水有产生气的作用。”又说:“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按此,有水也就有气。
宋·黄妙应《博山篇·论砂》说:“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生水,水又聚注以养气,则气必旺。”在风水家们看来,水能止气生气。所以,古人典籍中说:“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中国风水学有“地理之首,山水而已”之说。水被视为“地之血脉,穴之外气”,山之骨肉皮毛即石土草木,“皆血脉之贯通也”。“觅龙点穴,全赖水证,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穴非水界,无以观其止。”“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吉地不可无水”。
水法主要是描述水的功用利害与其形势、质量以及水与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得出“山管人丁水管财”的概率性规律。“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
在中国古代出现的大地有机说中,始终把水看作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宅经》中说:住宅所处的环境应该是“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虚》中说:“天地之有百川也,犹人之有血脉也。血脉流行,泛扬动静。……”《阴阳二宅全书》中也指出:“人身之血以气而行,山水之气以水而运。”显然,上面所提到的大地之“水”,均比作人体之血脉,或直接称作“地之血气”,可与人体血脉是相通的。血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水对于大地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风水中所说的:“得水为上”思想的本义。
风水中讲求相地先看水。宋代黄妙应在《博山篇》“概论相地法”中说:“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有大水龙来长水会江河,有小水龙来短水会溪涧。……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也就是说,知道了水的来去,也就知道了龙的来去,进而知道了生气的来去,因为水和龙(即山脉)是相伴而行的,生气又是借助于水来传送的,所以看山先看水。
观水时,风水师根据五行形态将水的环绕状态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称为五种水城。水城即以水为范式之城,水城的作用是界水,使龙气不散逸。对这五种水城的吉凶,风水有诀云:
抱城弯弯似金城,圆转浑如绕带形,不但荣华及富贵,满门和顺世康宁;
屈曲之玄号水城,盘桓故宅似多情,贵人朝堂官极品,更夸世代有名声;
峻急直流号木城,势如冲射最有凶,军贼流离及少死,贫穷困苦又伶仃;
破碎尖斜号火城,或如交剑急流争,更兼湍激志澎湃,不须此处觅佳城;
方正圆平号土城,有吉有凶要详明,悠扬深涨斯为美,争流响峻贼非轻。
上则口诀表明,“五城”之中金城、水城因环绕若带、盘桓有情,故而称为上贵之地;木城、火城因势如冲射、破碎尖斜,故而难成佳地;而土城则有吉有凶,“悠扬深涨”为美,“急流响峻”为恶。风水中根据水在地面的流动情况来分美恶,认为弯曲环绕朝抱有情者为美、为吉,直冲急流者为恶、为凶,这种美恶观看起来似乎很荒唐,但它实际上与传统文化中追求含蓄隽永、屈曲通幽的审美情趣是相应的。
风水对水形的另一种要求是曲屈环抱。《水龙经·自然水法》说:“自然水法君切记,无非屈曲有情意。来不欲冲去不直,横不欲返叙不息。来则之玄去屈曲,澄清停蓄甚为佳……。急泻急流财不聚,直来直去损人丁。……屈曲流来秀水朝,定然金榜有名标。……立法不拘去与来,但要屈曲去复回。三回五度转顾穴,悠悠眷恋不忍别。”
在风水中,水是生气的体现。《管氏地理指蒙》中说:“水随山而行,山界水而止……聚其气而施耳。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山为实气,水为虚气。土逾高,其气逾厚。水逾深,其气逾大。”
《发微论》中进一步指出:“气随土而起,故脉行必有脊。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说明水与气脉是密切相关的,人们常常通过水来看气之旺衰。
孟浩《水法方位辩》说:“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势、性情而已。今以水之情势宜忌其详于左:凡水,来之要玄,去之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合此者吉,反此者凶。明乎此,则水之利害昭昭矣。”
《玉髓经》说:“夫水屈曲来朝斯为吉也。若木形、火形、水形城,当胸直撞,则冲散堂气,必有败家荡业之凶。”
黄妙应《博山篇·论水》说:“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既过穴,又梭织。若此水,水之吉。”“看水城,转何处,论得穴,此足据。山坐北。面向南。水自西,趋而东,转而北,北有地。何以故,水之抱,抱在北,气斯聚,宜融结,类而推,穴易得。”“湾环曲折,水格之贵。直来直去,下贼无比。”
清·吴■《阳宅摄要》说;“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若隐隐与河水之明堂、朝水秀峰相对者,大吉之宅也。”
上述表明,屈曲、环抱回复的水流之所以被视为上品,是因古人认为这样的水形能留住宝地中的盈盈生气。这种观念,虽属幻想,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根据。水曲环绕,云蒸霞蔚,确显一片生气盎然;反之,水直来直去,一泻无余,云气散尽,的确使人感觉生气荡然。
水的流动情况可以指导找穴。《博山篇》中说;“山坐北,面向南。水自西,趋而东,转而北,北有地。何以故,水之抱,抱在北,气斯聚,宜融结,类而推,穴易得。”也就是说,一个坐北朝南的地形,水先是自西而东流,继而转向北流,形成一个向北环抱的形势,表明所抱之地是聚气的好地方,穴就是此聚气之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