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9023500000053

第53章 爱情剧绚丽多彩(2)

《两世姻缘》剧刻画两个玉箫的形象都很生动。像第二折韩玉箫在叙述与韦皋离别后的不尽相思时所唱名曲:

〔集贤宾〕隔纱窗日高花弄影,听何处啭流莺。虚飘飘半衾幽梦,困腾腾一枕春酲。趁着那游丝儿恰飞过竹坞桃溪,随着这蝴蝶儿又来到月榭风亭。觉来时倚着这翠云十二屏,恍惚似坠露飞萤。多咱是寸肠千万结,只落的长叹两三声。

〔逍遥乐〕犹兀自身心不定。倚遍危楼,望不见长安帝京。何处也薄情,多应恋金屋银屏。想则想于咱不志诚,空说下碜磕磕海誓山盟。赤紧的关河又远、岁月如流,鱼雁无凭。

曲词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描绘人物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由于该剧深受民众欢迎,所以到明代有杨柔胜作传奇三十四出《玉环记》,将唐人所记和乔吉杂剧杂攒一起,但才思笔力都与乔吉相差甚远。清代戏曲评论家李调元《雨村曲话》曾引凌濛初《谭曲杂剳》说:“《玉环记》‘隔纱窗日高弄花影’,改元剧乔梦符笔也。乔〔煞尾〕末句云:‘比及你见那负心薄幸,多管我一灵先到洛阳城。’此等语不但惨戚回环,抑且以之作收,力有万钧。今以混入〔猫儿坠〕中,急腔唱过,大减分数矣。而〔尾声〕末句,则以‘专听春雷第一声’收之,岂不村杀!”

四、女贞观里话情爱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食”与“色”皆是人的本性或天性之类的话,还算让他抓住了一条真理。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一再证明着老夫子的话语确实没错。人生有情天经地义,可是在封建社会偏偏捏造出一套荒谬的道学理论,说什么要“存天理,灭人欲”。于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便成为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时宜的行为,时时处处遭到封建卫道之士的攻击。但是一些追求真情的叛逆却并没有向封建礼教屈服,包括一些戏曲作家,他们热情讴歌人间的真爱挚情,为青年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加油打气。其中高濂就是这样的戏曲家之一。

高濂(约1527—1603)字深甫,号瑞南,浙江杭州人。他曾北上入国子监,待选鸿胪寺,但未得补官,即归隐西湖。他有多种诗文著作,但是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是因为他的戏曲创作,特别是他的名作《玉簪记》。

《玉簪记》三十四出,演述的故事源自《古今女史》。高濂之前曾有佚名作者所写的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明嘉靖年间还曾有话本小说《张于湖宿女贞观》流行。这些都为高濂创作传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高濂所作与其以前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以张于湖为故事主线,而是集中讲述了书生潘必正和女道士陈妙常的真挚爱情故事,同时将杂剧中陈妙常是建康府升平桥下一个做头巾生意的小商人的女儿改变为府丞的千金,这就使剧作的反叛封建宗教的意味更加强烈。

此剧写北宋末年,京师开封潘府尹与同僚陈老相知,关系默契,于是潘必正与陈娇莲由父母指腹为婚,双方以碧玉簪和鸳鸯扇坠为定物。后来潘府尹辞官回河南故乡,陈家也搬迁至潭州,两家音信中断。不久陈老先生去世,陈夫人抚养女儿时时想起丈夫生前给女儿定的亲家,可是时局动荡,随着金朝大兵南下,兵荒马乱,在逃难的路上陈娇莲与母亲走散。无奈陈娇莲被南京女贞观观主收留,改名妙常。后来潘必正到京城临安赶考,因为落榜不敢回家,就投奔姑母处,准备在清静之地好好读书,再次应考。他的姑姑就是女贞观观主。

在观中潘必正遇到了陈妙常,他们彼此并不知道自幼被指腹为婚。两人多次交谈,遂共生爱慕之情。他们以琴曲倾诉衷肠,陈妙常所写的思念情诗被潘必正发现,他们的情感再次升华,遂彼此盟誓白头到老永远相爱。潘必正的姑姑发现了两人的私情,立逼潘必正离开女贞观。潘必正不得与陈妙常话别就登舟远赴京城。而陈妙常闻讯,急忙追到江边,雇了一条船,直追潘必正。待追上后,两人依依不舍,哭诉离情。妙常取出碧玉簪相赠,潘必正也拿出鸳鸯扇坠回赠。后来潘必正考取进士得官后到女贞观迎娶了妙常,回到潘必正家中,人们才知一对新人原来就有婚约。

这本戏的特色在于陈妙常的身份是一个女道士,出家人本应当六根清净,远离世俗尘缘,戒除七情六欲,可是陈妙常却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追求自己所爱,这是对封建教条和宗教法规的背叛和挑战。一场真挚动人的爱情就在宗教圣地——女贞观里滋生发展。戏曲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人性自由是宗法观念难以约束的,爱情的火焰可以把一切律条融化。该剧作者的创作态度是极其严肃的,陈妙常虽然对潘必正一往情深,但她绝不是一个轻浮女子,一些官宦把寺观作为他们寻花问柳之地,剧中就有府尹张于湖到女贞观挑逗陈妙常的情节,但是陈妙常并不动心,严词拒绝了张于湖的轻薄。此剧写陈妙常与潘必正的情爱也是极其稳重的,他们由相识到相知,再到彼此交心定情,一步一步,作者描绘得十分细腻,合情合理,令人信服,令人感动。尤其第二十三出“追别”(即“秋江”)一出写陈妙常匆匆追赶潘必正:

〔小桃红〕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自拆散在霎时间,心儿上,眼儿边,血儿流,把我的香肌减也。恨杀那野水平川,生隔断银河水,断送我春老啼鹃。

〔红衲袄〕奴好似江上芙蓉独自开,只落得冷凄凄漂泊轻盈态。恨当初与他曾结鸳鸯带,到如今怎生分开鸾凤钗。别时节羞答答,怕人瞧,头怎抬。到如今闷昏昏,独自个耽着害。爱杀我,一对对鸳鸯波上也,羞杀我,哭啼啼今宵独自捱。

曲词的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的不凡才情。作者开拓了爱情剧的领域,他所写的内容在《西厢记》、《牡丹亭》之外别开出一片新天地,为爱情传奇剧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写宗教束缚不了爱情的戏剧,并不始于高濂,早在元代初年杂剧家石子章就作有《竹坞听琴》一剧。该剧讲述郑礼部之女郑彩鸾自幼许配给秦翛然,但是两家消息中断,郑彩鸾的双亲去世后,她就出家到竹坞庵做了尼姑。秦翛然在叔叔郑州府尹梁公弼家居住,一天他踏青郊外,因流连风景,不及归家,欲就近寻觅住宿,偶然经过竹坞庵,听到优美的琴声,叩门相访,弹琴者就是郑彩鸾。两人一见钟情,又从谈话中知道彼此曾有婚约,他们于是山盟海誓,从此不断幽会,哪管什么道观,什么教规?正如郑彩鸾所唱:“并香肩月下星前,共指三生说誓言。我也到不的蓬莱阆苑,羞对着药炉经卷,我愁的是小窗孤枕夜如年!”事情被梁公弼察觉,他担心秦翛然荒废学业,就诓骗他说,庵里的尼姑是个女鬼作祟,吓得秦翛然慌忙奔逃。

秦翛然上京赶考去了。梁公弼亲自调查郑彩鸾的家世,才知道其人本是官宦之女,甚是聪慧可爱,而且还自幼与秦翛然就有婚约。他把郑彩鸾接到近处的尼庵,加以照应。秦翛然得中状元回到梁公弼处,梁公弼带秦翛然会见郑彩鸾,亲自为他们设宴并给他们主持婚礼。郑彩鸾高兴地唱道:“到来日整云鬟复对菱花镜,我再不绽口儿念着《道德经》。”“休道俺姑姑每不志诚,便跳出那上八洞神仙把我来劝不省!”郑彩鸾的老尼师傅听说郑彩鸾竟然还俗结婚,就赶来进行责骂。梁公弼过去劝解,不料老尼竟然是梁公弼多年前在逃避盗寇途中失散的妻子。两人喜出望外,于是老尼也还俗与梁公弼团圆。在剧末郑彩鸾面对老尼的谴责又看到老尼夫妻重逢所唱:“多应是欲火三焦,一时焰起,遍体焚烧。似这等难控难持,便待要相偎相傍,也顾不得人笑人嘲。想着你瘦岩岩精神渐槁,何况我娇滴滴颜色方妖。你既有夫主相抛,我岂无亲事堪招。总不如两家儿各自团圆,落的个尽世里同享欢乐!”这种身为尼姑劝尼姑纵情的大胆宣言在那个时代不能不说是极其勇敢的反叛传统礼教的行为。应该说石子章的剧作为高濂树立了辉煌的样板。

石子章,元代初年大都人。作有两种杂剧,另一种《黄贵娘秋夜竹窗雨》没有留存。在天一阁本《录鬼簿》中记贾仲明曾称石子章“疏狂放浪无拘禁”,想其人也是与关汉卿一类的市井作家之流。

五、生生死死杜丽娘

当今昆曲舞台经常上演的曲目,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曲目——《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这本戏共五十五出,是中国戏曲史上最负盛名的爱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