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话题中国文学史
19023500000054

第54章 爱情剧绚丽多彩(3)

《牡丹亭》是依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改编而成。在改编过程中作者丰富了情节、增加了人物,突出了故事的反理教色彩,从而使剧中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形象更为感人。剧中讲福建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丽娘。她生得聪明伶俐,十六岁时,杜宝夫妇为宝贝女儿聘请了一个家庭教师——陈最良。陈老师是一个老学究,杜宝夫妇认为让他教丽娘可以放心满意。陈老师开篇即从《诗经》的第一首《关雎》讲起。他万万没有想到丽娘聪慧过人,对那些诗句的朗读却勾起丽娘思春的无限惆怅。她叫丫鬟春香陪伴她到了后花园。花园里春光明媚,花花绿绿,草木争荣。她一边欣赏一边感叹,撩人的春色竟把她送入梦乡。梦中一个手执柳条的书生到来,在牡丹亭与她欢会。可是正在她感到十分欢悦之时,被前来寻找她的母亲唤醒,她还在回味梦中情景,却被母亲严厉申斥了一通。丽娘闷闷不乐地回到闺房,寻觅着梦境中的甜蜜。她于是瞒着母亲再次到花园寻找梦中的情人,然而梦境难以再现,丽娘由此就患上相思病。她茶不思,饭不想,竟郁郁身亡。临死前她叫父母把她埋在牡丹亭边梅花树下。家人遵照丽娘的遗愿埋葬了她,并在墓旁修建了一座梅花庵。

再说丽娘梦中的情人,在现实中还真的确有其人。他是广东的一个书生,名字叫柳梦梅。在丽娘死后三年,他去京城临安赶考,走到南安忽然生病,只得借住在杜宝家。他被安排在后花园里的梅花庵。当时杜宝被任命就任扬州新职,他偕夫人同往就职。家中由陈最良看守。柳梦梅在花园散步,无意间在一块石头边上捡到一幅画像。原来那是丽娘死前的自画像。柳梦梅把画像带回房间,挂起来欣赏,心生爱慕之意。夜里丽娘的阴魂与柳梦梅幽会。丽娘告诉柳梦梅:只要他挖开牡丹亭边梅花树下的坟墓,打开棺木,她就可以复活。柳梦梅热爱丽娘,就遵照丽娘所的说做了。果然丽娘死而复生!

一对梦中情人终成夫妻,他们恩恩爱爱,一起离开南安,到了临安。柳梦梅一举得中,丽娘就与丈夫一同到扬州看望她的父母。谁知杜宝竟然把柳梦梅当成了盗墓贼,严刑拷打。就在此时朝廷下旨钦点柳梦梅为新科状元,又升杜宝为当朝宰相。但是杜宝坚决不认柳梦梅是他女婿,丽娘则认定柳梦梅是她的丈夫。还是皇帝出面做主,杜宝才和女儿女婿相认。全剧最后以皆大欢喜结束。

《牡丹亭》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戏曲爱情剧的首屈一指的杰作,是因为该剧所塑造的丽娘是封建社会里最光彩照人的叛逆形象。丽娘是一个典型的大家闺秀,她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和沉重的礼教束缚,她生长的环境不允许她有一点思想自由。现实就是要把她培养成、教育成、熏陶成一个封建社会里循规蹈矩的女性奴隶。就是在种种管束下和桎梏下,丽娘的天性、人性、个性觉醒了。她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对自由的热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但是现实社会的封建势力太强大了,单凭一个闺中小姐是不可能与之较量的,所以丽娘付出了她宝贵的生命。如果仅这样写,剧作也不失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意义,但是作者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其思路更加开阔奇特。他在《牡丹亭题记》说其剧作的核心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所以作者竟让丽娘死而复活,使丽娘美好的理想和对幸福的追求完全得以实现,从而写出爱情的力量是无可战胜的,理想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因此该剧对于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给予了极有力的冲击,给予了有理想的人们极大的鼓舞,该剧代表封建社会广大青年发出了渴望自由、渴望爱情的最强有力的呼声。该剧以强大的艺术说服力证明了“情”可以教人以生死相许,可以超越生死,可以起死回生。

《牡丹亭》的语言是极其华美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其所著《曲律》卷四中评说汤显祖的戏曲语言“缀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技出天纵,匪由人造”。《牡丹亭》中有许多支曲脍炙人口,尤其《游园》一出中的两支曲子更是被人们传诵千古: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的成功使得其后有不少仿作,如范文若的《梦花酣》,吴炳的《画中人》,陈斌的《续牡丹亭》,王墅的《后牡丹亭》等,但是大多不过是狗尾续貂罢了。

六、风流李渔其剧如其人

清代传奇繁荣昌盛,是中国戏曲大丰收的时期,也是戏曲由创新走向平庸发展的时期,以至于在爱情题材的戏剧发展成为才子佳人的套路戏后,就像《红楼梦》里贾母所批评的那样,实在是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看头了。但是这当中也还有一些作家不甘平庸,他们力图出新,并且在探求戏曲创作和表演的规律。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渔。

李渔(1610—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他出身药商,家境富裕,因科考不利,一生处于帮闲地位,或卖文为生,或奔走豪门,往来于南京、杭州之间。他自创戏曲,自蓄家姬,自教其习歌舞,一生风流,我行我素。所以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是一个引起人们争议最多的作家。

李渔一生创作繁芜,有诗文,有小说,有戏曲,还有使他声名不朽的戏曲理论大作《闲情偶寄》。《闲情偶寄》系统总结了我国有戏曲以来的创作、演出以及导演经验,阐发了许多独到、精辟的见解。其中很多论说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不断为学者引用。

李渔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况在当时很特别,他非工非商、不宦不农,家无半亩田地,而有数十口人众,仅依靠他一人文墨才艺,带领家人闯荡江湖,走遍燕赵秦晋豫鄂浙闽,过着“日食五侯之鲭,夜宴三公之府”的浪荡生活。所以士林中人对其行径多有不齿,说他“性龌龊,善逢迎,遨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备极淫亵。常挟小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术,诱赚重价”。但是李渔也并不以清高自诩,他就是以自己经营娱乐文化自得其乐,甚至在心目中未必把那些缙绅文士放在眼里。他特立独行,事事拔尖事事出新,要充分发挥自己不尽的创造力。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杰出,就是在饮食、园林、建筑、绘画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无自豪地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空疏自愧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余而缪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见《笠翁偶集》卷首)所以他的戏曲剧作不同一般。据说他写过许多剧作,可是流传的只有《笠翁十种曲》,即《怜香伴》、《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风筝误》、《慎銮交》和《巧团圆》。虽然这些剧作走的还是才子佳人的路子,但是他却力图创新,结果是“寓道德于诙谐,藏经术于滑稽”。他以明确的娱乐观开辟了他独特的风流喜剧面目。

《风筝误》可以说是李渔的代表作。内容写才子韩世勋与纨绔子弟戚施同学。戚施清明时节放风筝,请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可巧风筝断线,被美女詹淑娟拾得,遂和诗一首。韩从取回的风筝上发现了和诗,就又题诗一首,故意将风筝再次落入詹家。可是这一次拾到风筝的人是姐姐詹爱娟。詹爱娟长得奇丑。她约韩世勋相会,却把韩世勋吓了一跳。后来戚施奉父命与詹爱娟成婚。詹父在韩世勋考取功名后要将詹淑娟许配给他。韩世勋竭力推辞,无奈才答应成婚,直到进入洞房才发现新人是詹淑娟,美丽异常。

李渔所写的剧作都涉及爱情,但是他不是以严肃的态度描写,而是以幽默、轻松、诙谐、玩笑的方式处理,其目的也不在于处心积虑地对社会观念进行歌颂或者反叛,他只是制造一种快乐,令人一笑即可,所以其戏曲构思多出人意料。像《风筝误》这样写放风筝却放出一段风流韵事,俊男韩世勋、美女詹淑娟和丑女詹爱娟、蠢货戚施之间的种种误会,阴错阳差,相佳人却相着丑女,赘快婿却赘着冤家,照丑妻却看到的是美女娇娃……全剧没有以什么社会重大问题为背景,没有什么意义深刻的矛盾冲突,但是它的一个个情节都能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

但是李渔所作剧真的就没有任何社会意义吗?那倒也不是。因为不带任何思想倾向的文学作品几乎是不存在的。请看《风筝误》第三出“不会齐家会做官,只因情法有严宽;劝君莫笑乌纱弱,十个公卿九这般”,《蜃中楼》第五出鳖将军说:“列位不要见笑,出征的时节缩进头去,报功的时节伸出头来,是我们做将军的常事,不足为奇。”这些虽然不是其剧作的主旨,但是不能不说李渔是个有心人。所以有人就看出这一点而说李渔也是一个愤世者。

当然,人们欣赏李渔的剧作,还是着眼于它的新奇和多趣。杨恩寿《词余丛话》卷二曾评论李渔剧作“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所以李渔的剧作,尤其是《风筝误》、《比目鱼》、《意中缘》、《玉搔头》等剧,曾被多种声腔的戏剧改编演出,甚至还有的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到日本和欧洲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