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育儿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19300000058

第58章 宝宝的认知与语言(2)

家长该如何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孩子这种行为不是顽皮、淘气,而是在探究世界,所以不能嫌烦。其次,不能因怕孩子闯祸而限制其活动,抑制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应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孩子探索,使孩子成为小能人。再次,家长要注意安全环境的创设。由于孩子小,缺乏生活经验,不知什么是危险,什么事不能做。家长应对孩子可能会做的事有所预见,如家中的电线插座要装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低矮的抽屉不放危险物,或干脆给孩子放玩具;在孩子身体碰得到的地方不做玻璃门;桌子上不铺桌布,以防孩子好奇拉桌布,而把桌上的东西拉下来等。同时强化孩子安全意识,使他们知道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最后,创造“探索世界”的条件,满足孩子需求。如孩子喜欢敲敲打打,就为他提供工具类玩具;孩子喜欢画画,可在阳台上铺瓷砖,让孩子任意用水彩涂抹;孩子喜欢积木,就给他创设一个自由活动的角落。如果孩子的尝试活动没有危险,家长应尽量让孩子玩,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地做他愿意做的事,在东摸西摸中发展孩子的创造、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孩子喜欢尝试各种事物是一件好事,家长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探索,使孩子永远保持对世界万物的兴趣。

入睡前听赏文学作品的益处

入睡前让孩子听赏文学作品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1)有益于养成幼儿独自入睡的生活习惯。3~5岁孩子各方面的独立性还比较差,尤其是生活自理上有较强的依赖性,情感上有较强的依恋性。所以,独自入睡往往是许多孩子不愿意的、不能做到的。而睡前倾听文学作品符合幼儿喜欢听故事的需要,能转移幼儿视线,缓解独自入睡的焦虑情感,使幼儿在美妙的语言、音乐声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慢慢地习惯与故事做伴,独自入睡。因此,成人可以采用“听故事脱身法”,从陪孩子一起倾听故事入睡,逐渐过渡到让孩子独自倾听故事入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有益于培养幼儿听赏文学作品的兴趣,积累语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中是先听后说,倾听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语言能力。它能使幼儿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产生乐意聆听文学作品的美好情感。在倾听中,幼儿对语词的敏感性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反复的倾听中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在反复的倾听中积累着规范、优美的词语。逐渐地,幼儿在生活中更加能说会道、善于表达了。所以,成人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孩子挑选适宜的故事书、录音故事磁带,采用睡前朗读、听赏录音故事,以及接龙讲故事、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灵活地安排听赏时间的长短。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成效。

(3)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3岁幼儿的无意注意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一进入4岁,幼儿的有意注意也开始逐渐形成。幼儿的注意力又特别易受环境的影响,睡前的环境一般干扰少、比较安静,宜进行文学作品的听赏活动。在放松、调节情绪的听赏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慢慢地被优美的文学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及轻柔的音乐声吸引着。在无意注意中,幼儿不知不觉地记住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情节内容及一些规范形象的词语,并逐渐地向着有意注意发展。在反复的朗读、听赏中,幼儿的无意记忆也逐渐转化为有意记忆,记忆的敏感性大大地增强了,想象的空间也随着语言经验的积累而大大地扩展了。

如何教幼儿正确发音

语言之所以能被人们感知,主要是因为有了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当一个孩子掌握了字词的正确发音,才会对字词进行正确地辨认、理解、运用。然而,有不少的成人知道要教孩子说一些规范的词语,但不是很重视幼儿的语音教育。有的还会对孩子说出的含糊不清的“含糊字”表示认同,甚至笑着重复这些“含糊字”。殊不知,由于幼儿期是掌握语音的关键期,这种做法将有可能使幼儿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影响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往;甚至有可能延迟或阻碍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抓好3~5岁幼儿的语音教育至关重要。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语音教育,如何教会幼儿正确地发音呢?

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语音教育。3岁以上幼儿,随着听音发音器官的发育、大脑语言中枢的日益成熟,言语发音机制开始逐渐地完善和稳定。3~6岁幼儿的发音水平呈提高的趋势。其中,4岁以上幼儿一般均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但不同的年龄阶段,语音教育上应有不同的侧重点:3~4岁幼儿由于语音听觉分化能力比较差,还不能清楚地分辨语音的细微差异。所以应以听音和发音练习为主,要注意训练幼儿的听觉器官,培养幼儿的听音能力,让孩子学习清楚准确地发音。4~5岁幼儿已能够比较准确地发音,并出现了对语音的自觉意识。故此阶段可以通过学习绕口令等形式,帮助幼儿区分近似音,念准平翘舌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辨音、发音能力。5~6岁幼儿不仅能够清楚地咬字吐词,而且已能比较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用准确、恰当的语气语调来进行表情达意,逐渐提高幼儿的语音能力。

其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念儿歌、做语音游戏等方法,让幼儿逐步学会清楚、准确地发音,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一味地、机械地让幼儿进行发音练习,那么将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将会降低幼儿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幼儿语音教育。一种是结合幼儿实际生活随机示范的方法,如:当3岁幼儿看到小鸡说“小东鸡”、看到汽车说“小计车”时,成人就应及时地给予纠正和示范正确的发音“小公鸡”、“小汽车”。另一种是学念绕口令的方法,如:让4~5岁幼儿学念《李小东和刘小柳》,区分并念清李、刘、柳的字音;让5岁幼儿学念《四和十》,练习念清儿歌中平翘舌音。还有一种是玩语音游戏的方法,如:成人可以同3岁幼儿玩《猜猜谁在叫》游戏,同4岁幼儿一起玩《送南瓜》游戏,同6岁幼儿玩《买柿子》游戏。

此外,要教会幼儿正确地发音,成人还可通过形象化的讲解,让孩子在看、听、说(练)中,逐渐掌握正确发音的部位和方法。总之,想让孩子清楚准确地发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相信日积月累,必见成效。

为什么有的孩子爱自言自语

根据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幼儿期语言正处在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阶段,而自言自语恰好是这个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因为,自言自语既有说出声音的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对自己说话的内部语言的特点。作为家长,应该了解生活中幼儿自言自语的一些具体表现:

(1)问题语言。即当幼儿在操作摆弄玩具中,遇到特别新奇、疑惑不解的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自言自语。如玩插塑玩具时,插不出某个造型时会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大概放错了地方?……哦,应该这样,好了……咦?怎么又不对了?……”虽然,旁人不一定听得懂,但是孩子却是聚精会神地玩着、说着。这也反映了幼儿所具有的行动思维向着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特点。自言自语,不仅满足了幼儿自说自话的说话需求,也反映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另外,有些幼儿由于缺乏与他人(包括同伴和成人)的正常交往而出现“交往缺失”现象时,常常也会用问题式的自言自语进行表达。如果是这样,家长应尽量创设条件与机会,多与幼儿交谈,多让幼儿与同伴交往。

(2)游戏语言。即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伴随着游戏动作的自言自语。如:幼儿一边抱着娃娃一边会对他说“你要乖一点,明天我就给你穿新衣服……等一会,我们一起吃蛋糕,好吗?……”在玩小手枪(或一根小棒头)时,幼儿又会独自边跑边嚷着“嘿!嘿!打、打、打……冲、冲、冲……喔!敌人全消灭光喽!”当幼儿趴在地毯上玩着搭动物园时,幼儿会一边搭一边说“美丽的春天到了(摆放出树、草、鲜花)……这是一只小白兔(手拿小兔)……它在草地上吃青草(把小兔放到了草地上),小白兔,你快吃呀,这里的青草多嫩呀……”这时候,幼儿在具体的游戏活动情景中,与自我想象中的对方无拘无束地畅快地交谈着,通过自言自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从上可见,自言自语是幼儿语言发展中的“专利品”。面对孩子的自言自语,成人不必惊慌,不必阻止,更不应责骂孩子。而应该在观察倾听中,欣赏孩子的“童言无忌”,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介入孩子的自言自语,给予指导帮助。当然,随着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一般进入7~8岁,幼儿的自言自语现象便会逐渐消失。

幼儿语音训练的好帮手

清楚、正确地发音是口语交际的必要条件。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成熟,又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3~4岁的孩子已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发音。但是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尤其是方言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孩子在学说普通话方面有一定的困难。表现为平翘舌音不分,前后鼻音相混,如:把“老师”念成“老四”,“幼儿园”念成“幼了园”,“吃饭”念成“次饭”。如何帮助孩子学说普通话,学习发准音呢?经长期的实践发现,儿歌与游戏不失为幼儿语音训练的好帮手。

(1)充分运用幼儿喜欢又容易接受的儿歌,训练幼儿的语音。将容易混淆的音编进儿歌,通过反复练习,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发音。如儿歌“小袋鼠”(练习d、t):小袋鼠,真贪玩,大人叫,它不理。身体跌进石缝里,嘴里还说“玩玩玩”。儿歌“小鸡唧唧叫”(练习i、q、x):小鸡唧唧叫,青蛙呱呱叫。小鸡要气球,青蛙要西瓜。儿歌“喇叭花”(练习g、k、h):喇叭花,真听话。爬高墙,太阳一出就开花。

(2)充分运用幼儿最感兴趣的“玩”,将容易混淆的音编进游戏。例如,开商店游戏,成人扮售货员,幼儿扮顾客,一起开展卖柿子的游戏。“买柿子,卖柿子,还有兔子和裤子”。在商店中成人放入多样物品,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发各种音。在买东西时,必须要说清“我买一个梨”、“我买一个柿子”等。发准了音,才能卖给他。

利用儿歌对幼儿进行语音训练,使幼儿在无意识的游戏活动中,自然地练习了正确的发音。这样,幼儿在模仿中经过反复练习,促使自己发音正确,口齿清楚,使语言与思维得到同步发展。

学动物叫声

学习动物的叫声,是孩子喜爱的游戏形式。我们常会看到孩子边模仿动物的姿态,边学着“叽叽”、“喵喵”的动物叫声。这些看来很简单的模仿行为,对孩子来说,却并非容易掌握。仔细倾听会发现孩子将“ga、ga”发成了“ka、ka”。之所以会出现发声的错误,与其语音发展水平密不可分:

其一,3~5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重要期,此时语音的进步是最快的,但也存在着较多的发音错误。由于儿童生理不够成熟,不能恰当地支配发音器官,还不善于掌握发音部位,对发出元音错误较少,发出辅音错误则较多,尤其对m、f、g、w等辅音的发音感到困难。其原因是辅音需要依靠唇、齿、舌等运动的细微分化,而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唇与舌的运动不够有力,发出的辅音往往是两个语音之间的音,造成发音不够准确。

其二,儿童学习语音,最初是简单的条件反射性质的活动,自言自语或跟着他人说,而且不能分辨自己与别人发音上的错误。4岁以后,儿童的语音意识明显发展,对自己和他人的发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做发音游戏,尤其是学习动物的叫声游戏。因为在动物的叫声中,包含了较多的辅音,特别是有的辅音拼成音节时,更容易出现发音的错误,把“ga”发成“ka”;喵喵发成了“mo、mo”。

由此,孩子可以在学习动物叫声游戏中,既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又练习了正确的语音,对孩子言语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在阅读中教孩子认字

学龄前儿童是否能认字?这已是学前教育中争论已久的问题。成人应该如何教孩子识字呢?这又是许多家长经常咨询的问题。

孩子能否识字,主要取决于感知觉(主要是图形知觉、空间知觉)、观察、记忆、思维能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一般来讲,4岁孩子已经能够分辨图形的主要特征,找出图形或文字符号之间的细微差异,这就说明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感知、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此外,在孩子的眼中,文字符号也是一种视觉的信息刺激。他们会常常手指某个文字问:这是什么呀?这是“妈妈”吗?这均表明幼儿已产生了识字的需求,尤其是一些5~6岁幼儿,更是表现出强烈的辨字、认字、组词的好奇心。根据以上幼儿心理认知发展的特点,家长、教师完全可以对那些口语发展良好的幼儿(一般从3~4岁起),逐步进行一些识字学习。但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识字学习必须注意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在操作摆弄中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在阅读中认字的方式。

阅读中识字是指在阅读中进行识字。阅读中识字强调先读后认,强调在理解阅读内容、学会用口语清楚表达的基础上,感知、认识阅读材料中一些规范的书面语言符号(字、词),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识字学习,对于幼儿来讲是没有很大的压力,也是幼儿能够并乐于接受的。在具体的做法中,可以采用“句中认字”、“联想认字”、“动作认字”等方法。如当幼儿在讲述图画内容时,成人及时地出示相对应的动词或名词等,让幼儿感知图文对应、感知口语与书面文字的对应。又如当幼儿学会念一首儿歌后,成人可以出示儿歌中的一句话,让幼儿找出其中的某个字或词组。

阅读中识字,使幼儿感受到了阅读识字的快乐,获得了“我也认字了”的自豪感、成功感;阅读中识字还能使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得到迅速地提高。

怎样指导孩子看书

书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看书,能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其认知经验,促进智力发展。那么,成人该如何指导孩子看书呢?

首先,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如把书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便于孩子随时取阅,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等。

其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提醒孩子轻轻地翻书,和孩子一起修补破旧的图书,逐渐培养孩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应通过提问,帮助孩子掌握初步的阅读技能,理解图书内容,进一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提问类型包括:

(1)根据画面的主要内容、角色的动作神态等进行提问。孩子看书常会把画面分割开来,家长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和主题,还能帮助孩子了解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联系,在看看、想想、说说中,激发幼儿兴趣,并学会如何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