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19700000057

第57章 提升国学修养的中华成语故事(8)

那人说完,就理直气壮地把酒喝了,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现在,您为楚国打败了魏,得了八座城池,还不息兵,而要讨伐齐国。我以为您名气已经很大了,官也不会再升了,如果趁胜利的时候不罢手,等到一旦有个好歹,性命都没了,再得到个爵位又何用?那不是与蛇足一样吗?”

昭阳听了陈轸的话,很受感动,就班师回国,不再进行攻齐国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画蛇添足”这句成语,就是从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作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亡羊补牢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公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落。大臣庄辛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劝襄公不要成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否则楚国就要灭亡。襄公听了很不高兴,骂他老糊涂了,用不吉利的话扰乱人心。庄辛受了委屈,就迁到赵国去避居。五个月以后,秦国果然出兵侵入楚国,占领了楚国的国都。

襄公遭到失败被迫流亡到城阳。这时,他才觉得庄辛的话很对,后悔不及。于是他派人到赵国去把庄辛找回来,对他说:“过去我没有听你的,弄到现在这般地步,你看我该怎么办呢?”

庄辛看到楚襄王有悔过之心,就借机给他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有一次早晨,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他没有接受劝告。

第二天早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听从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窟窿,把羊圈修好。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人们都说,丢失了羊再来修补羊圈,也还不算晚呀!

庄辛用这个故事劝说楚襄王,以后要把国家治理好,来补救过失。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后来人们从中概括出“亡羊补牢”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事情出了差错,还可以及时设法补救。现在这个成语常和“犹不为晚”一起连用,即:“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亡”是指牲畜圈,这里指羊圈。“犹”是“还”的意思。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联合对付秦国。越国派魏加到楚国去拜见春申君。见面后,魏加问他说:“您有领兵的将军吗?”春申君回答:“有呀,我打算让临武君作将军。”

魏加想了一下,说:“我小时候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说明一个道理,可以吗?”

春申君说:“当然可以。”于是魏加就讲了一个故事:

魏国有一个叫更赢的人,有一次,他正和魏王一起谈话,忽然抬头看见一只飞鸟。

更赢望了望,就对魏王说:“大王您看,我拉开弓,不必搭上箭,只要空拉一下弓,就能把天上这只雁给您射下来。”

魏王说:“你射箭技术难道能够高超到这种程度吗?你是在开玩笑吧?”

更赢回答:“这不是在开玩笑,我可以做到。”

正说着,这只雁已经飞过来。更赢马上拉开弓,装作射箭的样子,只拉弦不发箭。那只雁果然随着弓弦的响声掉下来。

更赢指着地上的雁,说道:“其实,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雁呀!”

魏王更加奇怪,忙问道:“先生怎么知道它是一只受伤雁?”

更赢回答:“这只雁飞得很慢,叫得很惨。飞得很慢,说明它的受过伤,伤口疼;叫得凄惨,说明它和雁群失散很久,旧伤没长好,心惊胆战,因此听到了弓弦响声就以为又有人用箭射它,于是拼命高飞。结果伤口破裂,疼痛难忍,支持不住,自然掉落下来。”

魏加讲完这段故事,又对春申君说:“临武君曾经被秦国打败过,心中一定害怕秦军,我看他不能作为抵抗秦国的将军。”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惊弓之鸟”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井底之蛙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哲学家,有一次他给人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上跳跃,累了,就在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你看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一坑之水,多么自由自在!”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尺。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真正快乐呀!”

井蛙听完海鳖的话,非常惊讶,又非常惭愧,觉得自己太渺小了,见识太短浅了。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井底之蛙”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人们常用这句成语讽喻那些见识狭窄、短浅,而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识大局的人。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坐船渡江。船正走在江中行驶着,他一时疏忽,“扑通”一声,将随身所带的宝剑掉到河里去了。他马上在船舷落剑的地方,刻下一个记号,并且自言自语:“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在江中行了好久,终于靠了岸。他急忙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寻找宝剑。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他没想到船离开落剑的水面已经很远了,凭着船上的记号怎么能找到剑呢!

想一想:这个故事记载于《吕氏春秋·察今》,后来人们就用“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事物的发展情况变化。“舟”,是船;“求”,是寻找的意思。

鹬蚌相争

战国时期,赵国打算进攻燕国,著名的说客苏代就去赵国劝阻,替燕国说情。

苏代对赵惠文王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这时有只鹬鸟,正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将两片蚌壳闭合,把鹬嘴紧紧夹住。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没法回到河里去。

鹬鸟和河蚌相持不下,争吵起来。

鹬岛威胁河蚌说:“如果你不张壳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晒死你!”

河蚌也不示弱,它对鹬鸟说:“我把你狠狠钳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憋死你!”

它们两个谁也不肯放开谁,死死地纠缠在一起。这时,恰巧有一个渔夫走过来,没费一点力气,就把他们两个一起捉住拿回家去。

苏代讲完故事,就对赵惠文王说:“现在赵国准备进攻燕国,如果真的打起来,燕、赵两国将会长期相持之下弄得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会象渔翁那样,乘机把赵、燕两国一起吞并掉。希望大王慎重考虑。”赵惠文王听了,点点头说:“你说得对。”于是就取消了进攻燕国的计划。

想一想: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燕策二》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概括出“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第三者得利。“鹬”读yu音,是一种嘴和脚很长的水鸟;“蚌”,读bang音,是一种生活在河、湖中的软体动物,体外有两片硬壳。“鹬蚌相争”常常和“渔翁得利”连用,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惠文王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秦国的秦昭王听了,想把美玉据为己有,就写信去骗赵王,说他愿意拿十五个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国明知这是秦王施用诡计,想骗取美玉,可是如不给他,又怕他发兵进攻赵国,因为秦国很强盛,赵国抵不过它。这件事弄得赵王很犯愁。一时拿不出主意。

赵王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蔺相如来见赵王,请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国把城池割给赵国,我就把玉留给秦国;若是他们不把城池给赵国,我再把玉带回来交给大王。”赵王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国双手捧着美玉,满心欢喜,早将交换城池的事情忘掉了。蔺相如看秦王并无诚意,便对秦王说:“这块美玉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拿美玉,背靠柱子,疾言厉色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池,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秦王怕损坏了美玉,连忙劝阻,答应过几日举行盛典,正式交换和氏璧。

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设骗局,回到住处以后,他便将和氏璧交给随从亲信,偷偷地送回赵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