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威震东北张作霖
1915900000025

第25章 东北人在北京(2)

在日舰炮击大沽口消息传出的当天,北京学生联合会已决定在3月16日示威游行。等到八国联合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通牒提出后,更加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1926年3月18日上午9点,各团体、学校群众约三千多人到天安门集合,召开了大会。会后,两千多人随即出发游行,来到了铁狮子胡同东口,在段祺瑞的执政府门前广场列队请愿。

这次游行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指挥的,游行队伍由共产党员王一飞率领,李大钊、陈毅、赵世炎、王荷波、陈乔年等中共北京区委领导人都参加了示威游行。

游行队伍在行进中,一路上马路两旁人山人海,纷纷脱帽鼓掌表示支持。看来老百姓是心意相通的,游行队伍表达的诉求正是他们埋藏在心底的愿望,现在终于有人出来为百姓说话了,他们岂能不表示敬意。

提前得到消息的执政府如临大敌,在游行队伍到达之前,北新桥以南,交道口以东,铁狮子胡同东西两口,执政府东西辕门及大门口,已经集结了大量的军警待命。

游行队伍在执政府门前站定之后,派代表向守门的军官说明要求会见段祺瑞。要求送进去了,足足等了半小时,才有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出来凶狠狠地说: “执政有病休息,不在这里。”接着又用威胁的口吻说: “你们赶快走开吧。”

代表们仍然心平气和,一再说明请愿只是反对帝国主义干涉内政,这个军官只是说自己没有权利答复他们的任何要求。代表们转而要求面见贾德耀,与他谈判,但得到的答复仍是“他不在”,就没别的话了。

得不到任何回音的游行群众开始高呼口号,高唱《国际歌》和《打倒列强》,就在这时,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鸣枪示警等措施,执政府卫队突然开枪了。执政府门前不到两百平方米的空场,刹那间变成了尸山血海,临时执政府卫队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长达十多分钟的射击。这次大屠杀造成47人死亡、132人受伤、40人失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日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北京各校学生联名向京师地方检察厅控告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要求依法拘捕审判。京师地方检察厅在调查后也不得不承认“群众并无犯罪行为,且未达到不正当侵害之程度,府院卫队实无开枪之必要,不能认为正当防卫”。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全国学界、广州国民政府和工商界、教育界、妇女界乃至海外华侨、外国团体都纷纷通电支持北京学生,并以各种形式的活动追奠死难者,谴责段祺瑞执政府当局。

4月11日,段祺瑞躲到东交民巷。20日,段祺瑞派胡惟德代理内阁总理,摄行执政职权,他自己则去了天津避居,这是段祺瑞最后一次下野。从此,他便离开了政治舞台。

北京政局缺少了段祺瑞,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空头内阁。张作霖和吴佩孚看到了自己掌权的机会。

“亲兄弟’’,明算账

张作霖和吴佩孚联合起来了,他们实力雄厚,兵势滔滔,形成了一股难以阻挡的力量。而张作霖与吴佩孚两人更是哥哥长、弟弟短的互相叫得亲热,但实际上他们心里都明白,联合不过是表象,一旦打倒冯玉祥,两人必将翻脸。这不,还没等到冯玉祥被完全打倒,他们已经自己掐起来了。

段祺瑞因“三·一八”惨案下野避居天津,吴佩孚进北京,任命王怀庆为京师卫戍总司令,负责维持北京治安。

根据吴张的密约,组建北京政府,由吴佩孚主持,张作霖不加干涉。但是,在如何组建北京政府上,两人发生了意见分歧。段祺瑞执政府刚垮台,直奉军阀的矛盾立马就尖锐起来了。

几天前还与吴佩孚信誓旦旦,声称与吴佩孚议好,各奉军绝对不入北京的张作霖,刚一赶走冯玉祥,就迫不及待地令奉军和直鲁联军强行开入北京,并任命了自己人做京师警察总监、京畿临时警备总司令、京畿卫戍司令,以控制京师。

吴佩孚不甘示弱,针锋相对也任命了自己的京师警备总司令。于是,北京城内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极其罕见的景观:两个北京政府,两套官员班子。两班人马互不相让,争吵不休。

吴佩孚深知自己在北方的势力还不及张作霖,但张作霖政治上的活动余地绝对不如自己,所以他期望从政治上控制大局,即恢复曹锟宪法,起用曹锟任命的颜惠庆内阁。张作霖当然清楚吴佩孚的用意,故激烈反对,坚持要恢复约法,召集新国会,让他的亲家靳云鹏出来组阁。为此,双方就所谓法统问题,函电纷驰,吵个不休。

然而,这时的形势对张、吴来说都不乐观。冯玉祥的国民军虽然退到了南口,但是实力还存在;而南方的广东已经得到巩固,正在积极筹划进行北伐战争,革命的威胁仍然时刻缠绕在他们心头。

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战果,不让南方的革命军趁机各个击破,张作霖首先做出了妥协,承认了吴佩孚组成的政府及内阁班子,即颜惠庆内阁。但他没料到,吴佩孚竟然咄咄逼人,一点不给自己台阶下,指使颜惠庆任命了所有直系人马为内阁成员,完全将奉系排除在外,这令张作霖勃然大怒,于是反过来又以拆台的手段抵制,颜惠庆又成了空头内阁。

在张作霖的逼迫下,颜惠庆内阁于22日举行了第一次内阁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对颜惠庆的辞职照准,改派杜锡琏为代理内阁总理。会后发出两个电报,一个是欢迎吴张两帅入京,一个是通告解除颜惠庆的职务。张作霖达到了让颜内阁倒台的目的。

张作霖对吴佩孚玩的手段是很清楚的,他在政治上和老吴明争暗斗,但军事上双方还是维持着合作关系。

这时张作霖认为入京的时机成熟了。26日,北京军警当局动员宪兵、保安队和步兵,在北京大街小巷全面戒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层层封锁,北京东站戒备更为森严,整个月台上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只许王怀庆、张学良、张宗昌三个人通行。张作霖的派头,比过去的皇帝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佩孚当然不能被人家比下去,27日,他由保定启程,所挂列车多达44辆,并派两架飞机保护,28日才到达北京。

张作霖先到吴佩孚的行馆拜访,吴佩孚握手欢迎,两人的谈话仅仅20分钟就结束了。出于礼节,中午吴佩孚又回访张作霖,他们这次见面谈了一些具体问题。关于内阁问题,双方同意暂时维持杜代阁,等到军事结束后组织正式内阁时再议;关于军事问题,推吴佩孚全权主持。参加进攻南口的奉鲁军,一律归吴佩孚指挥。张作霖笑呵呵地说:“敝部悉听二哥指挥,我的部队就是你的部队。”

吴佩孚和张作霖这一回合的争斗,显然是吴佩孚失算了。张作霖把进攻南口的难题交给他去解决了,吴佩孚不知是计,还在暗自庆幸得到了一个好机会,他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军事家的才智。

南口一战

南口位于北京的西北部,距离北京仅一步之差,对北京构成了严重威胁。要想打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南口之战不可避免。国民军以鹿钟麟为前敌总指挥,驻怀来县城内,以抵拒进攻南口之敌。

奉军在张作霖的调遣下,很快对南口的冯军采取了三面大包围的态势。奉军的第三、第四方面军团由张学良、韩麟春统率所部,从奉天境内出发,迅速到达北京。另一部分从南口东部绕到东北部,向延庆进攻,包抄后路。

此外,黑龙江督办吴俊升统率大军,向察哈尔的多伦猛扑,热河都统宋哲元不敌,向多伦方向退却。这样,奉军就完成了对南口冯军的北、东、南三面大包围的态势。

直鲁联军推李景林为前敌总司令,褚玉璞为前敌总指挥,进驻昌平、沙河一带,与京汉线上的吴军相约同时进攻南口。

根据奉吴军事协定,吴军主力担任南路的进攻,然而吴佩孚的部队很多是原来的冯军改编的,不愿意同冯军兵戎相见。两军相遇,就投向了冯军。所以,打了近20天,没有前进一步。

这时广东北伐军已经出动,湖北督理陈嘉谟不断打急电请吴佩孚回武汉,主持对南军事。吴佩孚借口表示,愿意把北方军事完全交给奉鲁军负责,本人打算回南方对付北伐军。

于是,张作霖和吴佩孚两人派张宗昌为前敌总指挥,并调奉军炮兵司令邹作华携带重炮前往助攻。

从7月19日开始,进攻南口的主力改由奉鲁军担任。24日,南口的侧面展开了激烈的炮火战;8月1日,张学良、张宗昌到前线督战;14日,奉军第十军于珍部攻下南口。

此后奉军一路进军,占领延庆,占领怀来,占领广灵,占领张家口。兵败之下,冯军退入甘肃。北方战事告一段落。

南口战役结束了,失败方冯玉祥的国民军远遁甘肃,获胜方张作霖和吴佩孚庆功。

张作霖拿出了整整20万元作为对有功之臣的奖赏,凡是在作战中立有战功者一律重奖。相比之下,吴佩孚显得要寒酸得多,他才拿出了2万元,连同国务院拿出的4万元,总共才6万元,还不到张作霖的三分之一。

但是吴佩孚还有招数,他控制着北京,能直接影响政府和国务院。于是,他建议政府晋授张宗昌为义威上将军、陆军上将;张学良为良威将军,加陆军上将衔;褚玉璞为璞威将军,授为陆军中将。

吴佩孚以为他是奉方所推举的主持南口战役的各军统帅,而他保举的又都是奉鲁军将领,当然不会发生问题。

没想到的是,张作霖不买账。张学良给国务院发电报,拒绝接受这一任命,理由就是我们奉军向来是接受上将军张作霖的命令,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敢接受北京政府的任何任命。这分明是说,你们有什么资格给我们颁奖授衔,也不拿镜子好好照照自己。

其实,吴佩孚很想借此表现自己的权威,但奉系将领根本不买账。吴佩孚弄巧成拙,处境尴尬。最后,在庆功宴上,奉军将领全体拒绝参加。

战胜了冯玉祥的国民军,至少在北方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和张作霖的奉系抗衡了,张作霖的气焰一天比一天见长。在他的心里,早已经将自己当成了中国最高统治者,小小的吴佩孚当然不放在眼里。

不仅如此,为了故意出他的丑,张作霖甚至还由自己直接任命了高维岳为察哈尔都统,完全不经过内阁总理同意,北京政府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花瓶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