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例子,一位从事童军教育工作的爱德华·查利弗先生,有一次,为了赞助一名童军参加在欧洲举办的世界童军大会,极需筹措一笔经费,于是他前往当时美国一家数一数二的大公司,拜会其董事长,希望董事长能解囊相助。在这之前,爱德华听说那位董事长曾开过一张面额100万美金的支票,后来那张支票因故作废,他还特地将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供做纪念。
爱德华踏进他办公室之后,立即针对此事,要求参观一下他这张装裱起来的支票。爱德华告诉他,自己从未见过任何人开过如此巨额的支票,很想见识见识,好回去说给那些小童军们听。董事长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爱德华的请求,并将当时开那张支票的情形,详细地解说给爱德华听。结果呢?董事长说完他那张支票的故事,未等爱德华提及,就主动问他:“对了,你今天来找我,是为了什么事?”于是爱德华才一五一十地说明来意。
出乎爱德华意料之外,董事长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而且还答应赞助5名童军去参加该童军大会,并负责全部开销,另外还亲笔写了封推荐函,要求欧洲分公司的主管,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务。
当时爱德华若非事前知道董事长的兴趣所在,一见面就投其所好,引他打开话匣子,事情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
又例如,眼前有个陌生人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你如果想结识他,便可以以报纸为媒介,对他说:“先生,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您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有什么重要新闻吗?”如此一来,就开启了双方对话的话头。
能言善道,在人际往来中如鱼得水的人,往往在与对方接触的一瞬间,就能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引发起交谈的兴致。在人际交往中,能用来接近对方的话题可说俯拾皆是,关键在于要善于根据特定的情境去发掘,并恰到好处地运用。除了投其所好、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借助媒介法”,即以一定的物和事为媒介,作为引发交谈的“因子”,比如上述陌生人手中的报纸。
言出于衷,赞美要发自心底
初次的会谈往往因为谈话主题结束,或是因为话不投机而使谈话突然中断,这时你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为话题。其实话题是很容易发掘的,“你家小狗好聪明喔!”“这地方的装饰真别致!”只要你多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话题素材,这些话题不但轻松自然,还可以拉近你与对方的距离,增进亲切感。
有位朋友十分善于与人交谈,即使是初次见面,或不善言辞的人,在和他谈话时也能聊得十分愉快、轻松。这是因为他对于身边事物,即使是简单的服装、装扮都会仔细观察,遇到不知道该说什么时,他会立刻说:“你的领带很特别呢!”“这发型真适合你!”如此一来,就可以免除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应该想想上述的例子,不要让对方觉得索然无味,有对着机器说话的感受。避免这种场面并不需要高深的说话技巧,只要在行为反应上稍加留意,让对方感受到亲切感就可以了。比方说,以眼睛直视对方,并在适当的时机轻轻点头或微笑表示赞同;或者一开始交谈时稍微倾身向前,表示你十分关注对方所说的话。这些细微的动作只要稍微注意,就能使对方兴致盎然地和你继续谈话。
还需注意的是,在与尚未熟识的人说话时,最好选择较为轻松愉快的话题,尽量不要提及个人过去不愉快的经验,以免让对方觉得沉闷、无聊。
拿破仑是一位非常厌恶虚伪奉承的人,有一次在聚会中,来宾大多是一些谄媚逢迎的人,见到拿破仑就笑嘻嘻地迎上前来,一开口就是恭维的话:“将军真是武功非凡!”“您对国家贡献十分伟大,如果没有您,我们如何能享受如此丰富的盛宴呢?”这些话令拿破仑听得十分不舒服。这时正好有位客人走过来敬酒,并说:“将军您最讨厌逢迎巴结的话,今天这个聚会一定使您很难受吧!”
拿破仑十分惊讶,顿了一会儿便对这位客人微笑,然后表示内心无奈地摇摇头。
显然这位客人发自真心的一句体恤话,远比十句、二十句刻意恭维的话,更能得到拿破仑的认同。
刻意奉承、谄媚的话,听起来或许令人飘飘然,但是却浮华不实。因为这种话往往不是出自内心的真诚,反而给人夸张、不切实际的感觉,使人无法打从心底去接受。比方说你有一套穿起来显得老气的西装,你并不喜欢,但是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穿上它,结果别人对你说:“你今天真帅气,这衣服真适合你。”相信你听了之后,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
赞美因人而异,恭维恰如其分
人际交往中,许多人常常使用恭维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敬语”。的确,适当地恭维能取悦人心,如果你对他人说出恭维的话,并且能恰如其分,对方一定会十分高兴。不过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的话。当然,也有人会义正词严地说自己不爱他人的恭维,反而喜欢接受批评,但如果你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言批评,对方即使表面上没有表示,内心却十分不悦,进而对你的好感也会降低。
所以,恭维的语言对人际沟通、维系良好关系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调整心灵的润滑剂,而且,让别人听了舒服之余,还不会让你降低身份。所以如何适当地恭维他人,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课题。
历史上,韩信在年轻时受过“胯下之辱”,后来,他追随刘邦,屡建奇功。于是有人断言,如果汉高祖刘邦没有韩信,根本无法统一天下。因此,汉高祖对韩信日益强大的力量有所畏惧,并开始有意无意地罗织韩信谋反的罪名,企图以此将其捕而杀之。
此时,韩信并不为自己辩护,只是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只有被烹、被杀了!”刘邦听后,也觉得韩信是开国第一功臣,不能要杀便杀,于是将他贬王为侯,以观后效。
韩信受此打击,终日忧心忡忡,过着不愉快的日子。就在这时,久未谋面的君臣二人终于有了一次见面谈话的机会,于是韩信抓住这个机会,适时适事地把刘邦恭维了一番,暂时保全了自己。
当时两人的话题是从评论将士开始的,之后各持的见解却不同。刘邦问韩信:“你看我有率领几万大军的能力呢?”韩信答:“陛下最多只能率领10万左右的大军吧!”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笑答:“臣当然是多多益善!”刘邦此时也笑着问:“那你又为什么被我所用呢?”这时韩信开始巧妙地恭维道:“陛下虽然没有‘将兵’的才能,却具有“将将”的才能,而臣之所以被陛下所用,道理也在于此。而且陛下的此种本能是天生的,绝对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
韩信的这番恭维,使刘邦当时心情大好。至于刘邦之后又是如何做答,史书虽未作记载,但从日后韩信的复出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你想在生活或工作中恭维别人,怎样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
恭维他人时,必须对对方的年龄多加留意。
由于每个人都有希望,年轻人把希望寄于自身,老年人则寄于子孙,所以面对前途无量的年轻人时,如果你能列举几点来说明他将来会大有成就,他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果你称赞他的父母如何了不起,他未必感到高兴,最多你说他是将门之后,并把他与他的父母一起称赞,才能赢得他的欢心。反观老年人,也许他历尽几十年的沧桑光阴,人生仍未达到他预期的理想。对于自己,他已不再有自信和希望,只能将他希冀的一切寄托于子孙身上。因此。你如果说他的子孙,无论学识或能力都是难得的人才,他一定会相当欢喜,甚至认为你慧眼识英雄!
对于商人,你如果称赞他学问好、品德好,或是清廉自守等,他一定是无动于衷。你应该称赞他才能出众、手腕灵活、生财有道等,他才会听得高兴又愉悦。
对于官员,你应称赞他为国为民、一生清正、廉洁自持、劳苦功高,他一听便会感到高兴。
对于文人,你应称赞他学有根底、笔下生花,或者是思想恢弘等,他听了一定高兴。
此外,你应先了解对方的职业之后,再做出适当的恭维。如此一来,将为你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恭维他人也要掌握好尺度。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刻意堆砌一些不适当的敬语,过度恭维他人,这反而造成他人的反感。
常言道:“语言是衡量沟通双方心理距离的尺度。”因此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恭维话,不仅会在无意中拉开彼此的距离,更有防范他人侵犯的意味。如果反复滥用或过度恭维,就会显得肉麻而令人不舒服,至于言不由衷的恭维话,自然更是毫无良好的沟通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