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心灵洗个澡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64000000049

第49章 保持一颗平常心(2)

有一个人,他的性情并不很开朗奔放,但他对待事情几乎从不见有焦躁紧张的时候。这并不是他好运亨通。细细观察体会,会发现他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反应方式:比如,他被小偷扒走了钱包,发现后叹息一声,转身便会问起刚才丢失的身份证、工作证、月票的补办手续。一次,他去参加电视台的知识大赛,闯过预赛、初赛,进入复赛,正洋洋得意,不料,却收到了复赛被淘汰的通知书。他发了几句牢骚。中午,却兴致勃勃地又拜师学起桥牌来。这些,反映出他的一种很根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承认事实。事实一旦来临,不管它多么有悖于心愿,但这毕竟是事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会在此时产生波动抗拒,但一个豁达者,他的兴奋点会迅速绕过这种无益的心理冲突区域,马上转到下边该做什么的思路上去了。事后,也的确会发现,发生的不可再改变,不知做些弥补的事情后立刻转向,而不让这些事情在情绪的波纹中扩大它的阴影。这堪称是一种最大的心理力量。

所以,面对生活的无奈,我们可以一切随缘,豁达对待。

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洒,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在生活中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随遇而安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洒脱美丽的人生态度。

灯芯将残

有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师,不但热心救人,并且收费低廉,远近的居民都喜欢找他医病。

一天,来了一位半身不遂的白发老翁,坐在轮椅上,由儿子推着走。

“无论如何,拜托你救救我父亲……”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哭得像婴儿一般,“看了好几位医师都没有起色,我只想让他多活几年。千万拜托,大夫。”

医师仔细量脉搏、血压、做了心肺检查后,开了一张药单,并特地叮咛:“回家以前,不妨上三楼佛堂坐坐。”

男人听了一头雾水,只当医师是在安抚病人情绪,没放在心上。

匆匆地过了两个月,男人又推着老父来就诊,仔细检查、开药方后,医师再度嘱咐他陪父亲去三楼佛堂坐坐。

但男人依旧没在意,拿了药便推着父亲走,心想这个医师还挺唧唧歪歪的。

直到第三次就诊,开完药方后,医师拦住他,按下电梯一同前往三楼佛堂。

三人默默浏览素雅的茶几盆栽和书架上的善书佛经;八坪大的空间里,除了清水和两碟笑香兰之外,橙黄的酥油在供桌上无烟焚烧,沉睡在火焰的梦里……

“我请你们上来坐的原因,是看看油灯的灯芯……”医师指着前方说,“每一盏油灯都需要灯芯,有最好的油却没灯芯,还是无法燃烧。每当油快要烧光,灯芯剩下一小截时,我就会想:再添些油到容器里,应该可以延长灯芯的寿命吧,于是我真的这么做了,结果你们猜怎样?”

望着满脸疑惑的父子两人,他缓缓接道:“我总是贪心倒进太多油,结果不是火焰变得极微弱,就是灯芯根本烧不起来。试过好几次以后,我才明白:要让灯芯发出最自然的光芒,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容器内注满油,让灯芯一路烧完,油尽灯枯,再添入新油、换上新灯芯,这才是点灯的正确方法。”

男人恍然大悟,默默点头,含泪推着轮椅上的老父离去。

油灯将残,就让它残吧,花之将萎,任它枯萎吧,残败枯萎只是一种游戏,灵魂却在不凋不残的大化时空里,穿梭旅行。

关于失恋

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了一个失恋的人。

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恋爱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格拉底: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恋者: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对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恋者:可我为她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恋者:可是这多么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对你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不爱你是她的权利,而你想在你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可是您看得明白,现在痛苦的人是我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过得很好,不如说你为自己而痛苦吧。

失恋者:依您的看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不过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恋者:但愿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格拉底: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恋者:为什么?

苏格拉底:因为她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不妨把心胸放宽大一些。念念不忘,只能被它腐蚀,甚至导致精神崩溃,陷自己于疯狂。

宠不惊,辱不惊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为他谨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所以当他被谪至邓州时,能从容处之。从范老夫子这里,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和机智。

北京大学前任老校长马寅初,因其“新人口论”蒙冤获罪,遭到专横无理的批判,终被革职。当他的儿子把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马老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外表看似静若止水,内心却涌动着机敏与睿智,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人们骤然愤怒,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六年努力,海底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之间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菲尔德之所以为菲尔德,正基于此。

宠辱不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草根百姓,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即是此明证。这关键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与处理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生存价值,由来功名输勋烈,心中无私天地宽。若心中无过多的私欲,又怎么会患得患失呢?其次,认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不要过分在意得失,不要过分看重成败,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只要自己曾经奋斗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评说又算得了什么呢?陶渊明式的魏晋人物之所以有如此豁达风流,就在于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宁静平和的心境写出那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值得一提的是,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还有唐朝的武则天。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一字不看,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

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正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

失去的和拥有的

有两个人拉了一车花盆,不经意间被摔破了两盆。

一个人悲伤地说:“真倒霉,摔碎了两个花盆!”另一个则欣慰地说:“真幸运,只摔碎了两个花盆!”

现实生活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看大局只为眼前的挫折所压倒的人不少,而故事中的第二个人,不计较失去的,而着眼于自己拥有的,这种人豁达并且有哲人的乐观,在面对挫折时能看到光明,使自己充满信心。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烦恼:一日三餐的操劳、子女读书就业的困惑、物价的波动、人际关系的纠葛等,桩桩件件都牵动着我们的心,耗费着我们的精力。面对生活的挑战,许多人说,活得真累!

随着机械化、电子化程度日益提高,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真正需要拼体力的并不很多,感叹累,是因为心力和体力的双倍付出。心理的疲惫加剧了身体的疲劳。当人们从心里感到累时,身体才累。

曾有一位老音乐家,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十年的草。

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当人们询问他其中的原因时,这位音乐家说:“我怎么衰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用4/4拍铡的。”他的快乐心态使他感到劳动蕴含着音乐,铡草声是一首4/4拍节奏的乐章。无独有偶,电影《芙蓉镇》里那个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的知识分子,他每天清晨扫大街,双手挥动扫帚,脚踏华尔兹舞步,真个挥洒自如,自得其乐。他们都热爱生活,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都能活得潇洒,活得自在。

面对人生,我们有失有得。仔细审视过去,仍然是得大于失。不必耿耿于失去的和得不到的。若苦苦去追寻失去的,既不能失而复得又徒增烦恼和伤感。珍惜你已拥有的和将要拥有的,方能享受生活的馈赠,获得心理上的宁静,度过一个潇洒的人生!

感受孤独与寂寞

无论古人今人,也无论圣贤凡人,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有过孤独寂寞的体验。寂寞或者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感觉,或者是一种心境。寂寞不一定仅仅是孤独、是苦涩、是迷失、是怅惘、是伤感,它也还是宁静、是悠远、是美丽、是洒脱、是含蓄。

梁实秋先生说过“寂寞是一种清福”,寂寞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脱离尘世的喧嚣,在越来越狭小的思想空间里,任思绪尽情飞扬,任想像自由翱翔,让忧伤透彻沉默,让痛苦在此发光。

寂寞产生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在越来越喧闹的尘世中,人们却越来越孤独,才情被泯灭,个性被消枯,爱情永远不知足,友谊脚步蹒跚,希望感到疲倦,创造与智慧分了手,只剩冷酷与死寂……寂寞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写在脸上,一种是藏在心里;一种是精神贫乏者的寂寞,一种是精神富有的寂寞;一种是形体的、外在的、浅表的,一种是隐藏的、内在的、深层的。前者是因为他们不能或无法理解别人的许多思想和情感,后者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很多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得不到共鸣,不能被他人所理解。

寂寞并不与交往抵触,孤独或许是一种财富。有些人常常在热闹中寂寞,那是一种无法言传的苦衷;有些人常常在寂寞中热闹,那是彻底表达的孤独,寂寞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智慧的境界,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交错着痛苦的为人境界。

真正意义上的寂寞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体现,含蓄、隽永;是一种理性有层次的思考,深刻、清醒;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探求,睿智、通达。寂寞到了深处就不会把它挂在嘴边,而只是淡淡的一句“天凉好个秋”,便蕴涵了所有的意境,而不是无病呻吟,作茧自缚,人为地做出各种痛苦状。

明月是寂寞的,洒向大地的依然是清辉一片;流星是寂寞的,陨落的瞬间依然有灿烂相随;空谷中的幽兰是寂寞的,她却不因此而减退芳华;峭壁上的青松是寂寞的,她却并不因此而衰老苍翠。这也许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间的差异吧。

感受寂寞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寂寞有时候也是一种快乐的体验;懂得寂寞,才会享受寂寞,寂寞才会是一种清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已很难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那一片心灵净土,更谈不上探求存在与生命的意义,寻找精神圣洁的家园,领悟寂寞时的深沉意蕴。没有寂寞的体验,做人也许是残缺的。所以,给自己一方寂寞的天地,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家园,感悟寂寞,享受寂寞。

学会了让心灵习惯于孤独,才能够让生命享受寂寞。人生可承受的是生活之重,不可承受的是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