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19204200000008

第8章 法则三:幸福感从和谐内心开始(1)

你觉得幸福就是幸福,觉得不幸福就是不幸福,幸福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内心,幸福来自于一个人内心的满足。而一个人要做到内心满足,就需要有一颗和谐的内心,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和谐内心!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足不知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如此,一个人才能快乐和幸福。

人之幸福在于心之幸福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没有关系。幸福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

一个收废品的男人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装满了破烂,今天他的成绩不菲。车上坐着一个女人,面向这个男人。两个人谈笑风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估计内心充满幸福。那种幸福的感觉如同一个男人开着奔驰旁边坐着自己的女友。比较一下,三轮车上的两个人幸福还是奔驰里面的人幸福呢?

可以说,他们的幸福感至少是一样的,甚至收废品的有可能满足感更高,因为他们的要求不高。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在某一刹那,心中的某一根隐秘的弦忽然被牵动,泛出圈圈甜美的满足感,那便是幸福。

有一个人,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所以在他死后上了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么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有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他银两作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有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的不快活。

天使问他:“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能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幸福。”

这下把天使难倒了,天使想了想说:“明白了。”

然后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天使做完这些事后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的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

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了他,然后离去了。

半个月后,天使又去看了诗人。

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幸福就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体验。当我们觉得幸福的时候,幸福就来了。

曾经有个员工讲述他一天不幸的遭遇:早晨起晚了,匆匆忙忙洗漱,洗漱完毕,一手拎包、一手拿衣服飞快下楼,谁想跑得太匆忙,不小心把脚扭了。他当时就想:每天下楼从来没有扭过脚,今天一定不是什么好日子,于是,一肚子怨气走出家门。当看到一辆公共汽车已经缓缓进站了,赶紧跑了过去,谁想司机没有看到他,把车门关了,汽车开走了。“看见人还关门,太欺负人了!你说这不是倒霉吗?”他越想越生气,气得想回家不上班了,就在这时,又来了一辆车。这车很空,上车就有座位,但是他全然没有感到幸运。“倒霉”的事还没说完,就在他要下车的时候,司机踩了一脚刹车,前面一位女士没扶住,女士的鞋跟一下子就踩到了小伙子的脚上。他忍无可忍,一阵疼痛点燃了满腔的怒火,狠狠瞪了那位女士,毫不留情地大声斥责她,尽管那位女士已经在不停地道歉。他带着一肚子的怨气到了单位,全没了心情,见谁都烦。一天下来什么事都干不下去,结果临下班又让主管训斥了一顿。

这位员工的一天没有快乐,只有郁闷和愤怒。生活真的是如此不幸吗?其实,都是这位员工心态不平和,放大了他遭遇的问题和困难。在他看来,扭脚是天意,没赶上车和被踩了脚是别人故意与他作对,而被批评就是雪上加霜的“倒霉”。凡事都向坏处想,这样也就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了。而如果在扭脚的时候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在乘上有座位的空车时享受一下自己的幸运,如果不介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专心去工作……一切都会改变,所以不是生活苦不堪言,而是你那不肯快乐的心在作怪。

可见,日常生活中,心境对于人的影响尤为突出。

心境是一种具有持续性和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事物作用于人脑所留下的痕迹性刺激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针对该事物发生的情绪也不会马上消除,而是会延续一段时间,只是强度有所减弱而已,这种具有持续性且强度有所弱化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心境除了具有持续性特征外,还有弥漫性特征。心境由某一事物引起后,具有扩散作用,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和生活。愉快的心境会表现得无往而不乐,成为“事事如意”的宠儿;悲伤的心境则会表现得无往而不悲,似乎一切事物都染上了“忧伤的色彩”。心境好的时候,使人愉快、振作、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反之,心境不好,则使人郁闷、消沉、悲观,会明显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

幸福在于心境。如果每天看到、想到的都是生活中的负面因素,又怎么能够快乐起来呢?只要事事都能退一步想,就能为自己营造出宽松的心境,就能活得开心,活得潇洒,活得快乐。

正所谓: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内心和谐则幸福常伴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季羡林先生在《我的人生感悟》中有一段话,令人回味无穷。“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相同,其含义则有差别。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有为有不为,“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如此,才能快乐和幸福。

知足者常乐,心悦者和谐。内心不和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足。内心充斥着太多的欲望和杂念,心里填塞了太多的沉重和负担,就无法享受到心灵的快乐。不知足的人经常陷入苦恼,内心难以和谐。有一首《知足歌》这样写到:“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悲难昔,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后禄,也不必堆金积玉。一日三餐,有许多自然之福,我劝世人,不可不知足。”知足,就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理,如清澈的小溪安于生命的源流,在恬淡自然中实现内心的安宁。

传说有一天,上帝在天上观望人间,他看到有一户人家很勤劳,但很贫穷。这户人家住在一间简陋、破旧的房子里,屋里几乎没有家具,全家人穿的也破破烂烂,每天还要去田里耕地。上帝动了怜悯之心,于是下到了凡间,带了很多的礼物来到这户人家。上帝走进屋后,却意外地发现,全家人都有说有笑,有唱有跳,非常快乐。上帝很不理解,问道:“你们家已经这么穷怎么还这么高兴啊?”这户人家说:“我们穷吗?我们不过就是缺少一点点钱而已。”上帝发现,这户人家虽不富裕,但是清贫中有快乐,于是,安心地离开了。

内心的和谐,是每个人在起伏多变的生活的大海里如何寻找的一个平衡。不和谐就是不平衡。不平衡的状态就是矛盾的状态。而不平衡的主体是人,人的不平衡始于内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能静心,也有深情;才有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如乐音飞翔于空中,是没有边界的。”

弥尔顿说:“我学到了寻求幸福的方法: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它们。” 而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一部名为《最后的诊断》的电视剧中描写了一位医生叫马德培,他出生在一个西北贫穷家庭,非常希望自己能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后来,他刻苦学习考上了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了一家非常有名的医院工作。由于他非常努力、勤奋、吃苦耐劳,很快就成为了这家医院的业务肯干,前途一片光明。他的导师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兼脑外科的主任,对他也非常赏识。这位主任年纪大了,而马培德很有希望能接替他的工作。同时,导师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马培德也心存爱恋之情。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医院招聘来了一位年轻医学博士。这位年轻的博士来院不久,先进的医疗理念、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同,医院也破格提拔他为这个科的副主任,而院长的女儿也表现出对这位年轻人的倾慕之心。在这种情况下,马培德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心里想我在这里努力了这么多年,眼看这个科主任的职位就到手了,和院长的女儿也有可能缔结婚姻,结果半道杀出个“程咬金”来。马培德感到自己苦心经营的这一切面临着挑战,于是他想让这位年轻人出点丑,杀一杀他的锐气。

医院住进了一位病人,由那位博士负责手术。马培德就在这位患者使用的药物上做了手脚,试图通过病人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让年轻的博士威风扫地。但是他没有想到,患者反应过度,抢救不及死了。手术用错药物导致患者死亡,这是重大医疗事故,那位年轻博士受到处分,被贬为这个医院的清洁工。然而护士长在收拾术后用品的时候,发现了事实的真相,马培德为了逃避责任,再一次动了杀机,将护士长杀掉了。就这样,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白衣天使,被贪婪、虚荣和嫉妒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最后,马培德的一切丑恶行径败露了,还要把博士推下楼,扬言“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人内心和谐,是心灵美,是内外兼修的美,是外在与内心统一的美,是生命的真正珍品。

只有正视、化解心理失衡,做到“取之坦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弃之安然”,才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能永远和幸福同行。

豁达,幸福的开阔地

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道:“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一辈子免不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受一点委屈、遇一点挫折,就怨声载道、心灰意冷;有一点矛盾、一点冲突,就恩恩怨怨、甚至伺机报复,心里哪还有阳光?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有幸福和快乐。

?豁达之人,宽宏大度,胸无芥蒂,吐纳百川。不怨天尤人,不愁肠百结,不消沉颓唐,不心灰意懒;想得开,放得下,能及时删除心中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受纳包容而免去许多节外生枝的烦恼。契诃夫说:“如果你的手指扎了根刺,你应当高兴:真好!幸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这样,才能活一天,乐一天,心安气爽,神定意闲,让快乐永驻心间。

《说典》中有则小故事,东汉大臣孟敏,年轻时卖过甑(陶制炊具),一次,他的担子掉在地上,甑被摔碎了,他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有人问他:“坏甑可惜,何以不顾?”孟敏十分坦然地回答:“甑已破矣,顾之何益。”是的,甑再珍贵,再值钱,再与自己的生计息息相关,可它被摔破,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为之心疼如焚,顾之再三,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大概就叫遇事豁达。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年轻时,家中曾光顾梁上君子,被窃去不少的财物。一位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被盗,罗斯福并不怨天尤人,更没悔恨不已,反倒找出“感谢上帝”的三条理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豁达、一种大度呢?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被关押了27年之后出狱。宣誓就任总统的典礼上,他邀请了曾看守过他的三名狱警。这三名狱警并没有友好地对待过他,相反还虐待过他,但曼德拉不计前嫌、豁达大度,因此,他赢得了整个南非人民的支持。

豁达大度地看待不如意事,则不如意事给人带来的苦恼,就会倾刻间灰飞烟灭,让人很快恢复快乐安祥的心境。不仅如此,有这般豁达大度的襟怀,还会从不如意事中,找到幽默感,找到值得庆幸的感觉。

豁达是和谐的一种内在元素和外在表现。内心不豁达、身心难和谐,内心不和谐、表现难豁达。豁达之“豁”,就是宽敞、透亮,“达”即通达、畅快。内心宽敞、透亮、通达、畅快,“通则不痛”,身心必定健康,思想和行为必然和谐。

豁达的人更有着惊人的免疫力。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更不会文过饰非,乃至于暗箭伤人。他光明磊落,是一个热爱别人也为别人所热爱的人

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是什么样子呢?是斤斤计较,还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过:“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谁都瞧不起,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因为花与容相联,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

“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要拥有这样一颗美好的心灵,就必须放下各种心理包袱,使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等成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法宝,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

豁达是人生的一种生活的姿态,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它一部分来源于性格,但更多的缘于修炼:性格的修炼,心性的修炼,学识的修炼,境界的修炼。豁达是人的智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豁达的人是最完整的人。豁达了,你就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快乐并把快乐送给别人。

豁达的智慧,让职场人生熠熠生辉。

“小不忍则乱大谋”、“难得糊涂”、“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至理名言,在今天的职场上同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在职场中,经常会碰到看起来很吃亏的事,或者很受委屈的事,如本该自己升值、加薪却花落别人家,或者无辜受到老板、上司的批评,当了别人的替罪羊,或者受到同事的误解乃至算计。凡此种种,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忍耐、理解、宽容、豁达。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傅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傅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傅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傅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傅说:“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