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参观了一个皮件厂,200人的厂每年产值3 000万美元,相当人民币两个多亿。美国工厂的效率真是惊人,这个厂的目标是:①为企业有一个好的效益;②为股东有一个有保障的分红收入;③为职工创造一个发财的条件。这个厂的股票都是本厂职工买下的,所以,这里的工人既是股东、老板,又是工人,工作起来特别负责。因为他们工作得好,企业有效益,不但不失业,能按时发工资,而且年底还可以分红,股票还可以升值。到工人退休时,所有的股票又作为退休金还给工人,工厂的效益和工人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我们在车间参观,工人的工作态度与我们自己厂的工人比明显不同,都自觉地为自己企业兴旺而认真地劳动。老板很少留在厂里,基本上在外搞供销,只有一个工头搞调度。这是我们来美国看到的第一个新鲜事,效果还不错。两个亿产值,销售面向全世界的客户,全部后勤人员只有21人。供销、财务、技术、调度室集中在厂内一间大房子里,用玻璃板精致地间隔开来,看上去给人简洁、雅静的感觉。
我过去常想,我们的同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比起他们来,自觉性差远了。理想和抱负激励着他们每个人奋发向上。“以厂为家”,这句形象的语言在中国企业可能只是句口号,但在美国这个私人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度,工人却从行为上把这句话做到了家。我亲眼看到这样一件事:一个青年工人从地上捡起一个大约是50×10的螺钉,很吃惊,表情也很气愤,“哇啦哇啦”叫了一通(我们听不懂)。然后找了一张纸,用笔在上面很快地画了一个螺钉,流着眼泪在向人述说。几行英文字我不认识,找翻译译出来是:“为什么抛弃我,我也是工厂的血和汗!”我们深受感动,都想去拍照,但主人规定工厂参观是不准录音和拍照的。老板走过来对我们说:“这是个很普通的事,大家都能这样。我相信今天下班后,这个掉了螺钉的人会找我的。”
多么高尚的境界啊!有这样的工人,谁会炒他的鱿鱼呢?
1990年10月19日 阴天
中午12:30,由凤凰城起飞,经4小时零4分到了纽约。
下了飞机大雨瓢泼,接我们的车正在等候。上车想浏览一下夜市,但什么也看不清。我们行走在高速公路上,左边是数不清的通明透亮的车灯,都一个速度迎面流来。右边也是数不清的红灯形成的一条光流,朝前奔涌。可以想象,两条光汇成的巨流使纽约的街景显得特别繁华壮丽。一路上,司机介绍了纽约的治安,叫我们要注意黑人打劫,还有亚洲人和美国殖民地的人打劫,要多加小心。
在美国旅行,没有什么安全感,整天紧紧张张,比起来远不如国内稳定。到美国体会了一番后,更增加了我对祖国的感情,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在中国,谁要搞资本主义一套,13亿人民就要受二遍苦。
1990年10月21日 晴天
大家兴致勃勃地跟着黄经理去参观世界贸易中心——我印象中的“摩天大楼”。
黄经理领着大家每人花3.5美元走进大厅,大厅铺着绿色地毯,高大空阔,蔚为壮观。参观的人很多,排成长队。服务员把我们领进了能容纳40多人的大电梯里,我们只感到有坐飞机的感觉。还未等我们回过神来,电梯在20秒内已上到了78层,又换了一个小点的电梯,一下升到了107层。
我们走出电梯,在顶层环顾一周,纽约市的风景一览无遗:整个城市像浮在大西洋上的一艘硕大无比的舰艇,高楼大厦变成了矮屋,来往如梭的汽车像小甲虫伏在地上爬行,空中飞过的直升机我们只能平视,东北面的自由女神像,小得像一只手就能提得起来的小雕像。
这座楼真高,但多数人感兴趣的还不是高楼上看到的市景,而是接待我们的一名华人女总经理。她身高约1.7米,五官秀丽端庄,举止落落大方,态度不卑不亢,热情而又庄重,四十七八的年纪,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她原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兼摄影师,1983年探亲来美国自费留学。开始时半天读书学外语,半天打工维持生活,什么苦都吃过,什么累活、脏活都干过。美国城市是不会长期接济一个不做事的人的,只能靠自己奋斗。
她边干边观察,发现美国这个号称自由帝国的国度里,并不平等自由。中国人死干活,提拔的都是白人、黑人,中国移民只有一辈子替主子卖命。她决定自己抓钱。利用自己的专业,第一年把全部摄影设备弄齐了,并办了个广告公司。开始时,自己的广告片要挨家挨户地叩门笑脸相求,一天跑一百家,有一家成功了就算万幸,有时求得流眼泪。这样苦干了几年,终于成了老板了,她开了4家公司。身为总经理,她也是一天10个小时在公司里干,照样接飞机,帮人提行李,安排住宿,没有一点大老板的架子。她的一个女儿在公司里打工,也是和工人一样,一间房一间房地搞清洁,没有半点特殊。这可能是她成功的秘诀,不脱离工人。
我们那天晚上来旅行社,她去接我们,冒雨跑进跑出,接行李,忙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见她在招呼旅客。她一面走一面滔滔不绝地回答我们的提问。
7年时间,由一个贫穷的留学生变成了一个大老板,而且入了美国国籍,这个速度是个惊人的速度。她也想回国,准备在上海买一栋好房子,回去养老。她说美国每分钟都可能有危险出现,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感情,一个人被坏人打死了,旁边的人都不管的。她的一个职员在地铁口被人抢了,头被打破了,大呼救命,行人像没有听见似的,最后还是他自己爬回来的。她讲了很多,勾起了我的同感。这几十年自由民主讲多了,集中、纪律、民族、爱国不讲了,在年轻一代人的头脑里形成了很多错觉, 认为美国是个自由天堂。其实它只是有钱人的天堂。比起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是多于资本主义。问题是要坚持下去,不断完善,不断奋斗,社会主义的中国必将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990年10月23日 晴天
今天团里安排参观一个机床改装厂,我请了个假,在住地等黎民欣。他特地从阿拉巴马州赶来纽约看我,未碰着,在门上留了字条:“珊玉如握,造访不遇,晚上10:00电话联系。”他真讲义气,在万忙之中,坐飞机5个多小时来会我,很难得的。
早上9:00他准时到来,带我坐地铁,到几条大街转转。然后到了纽约最豪华的酒店叫了两个座位,边吃边谈。谈到他上次来通城受到的热情款待,但花了钱,费了时间,一件事都没有为家乡办成,心里很不安。他从内心想把家乡的产品打入美国,并花了一笔钱在洛杉矶市博览会租了一个摊位展出,因情况不好而告吹。他认为,只要把质量搞上去,通城的几个产品都有希望。他还准备在美国为我们找一个砂布、砂纸代理,把产品打出去。话题转到了中成药贸易,他很有信心做成一些事。最后要我向冯主席、左县长、杜主任等领导转告他的问候,并争取年内回来一趟。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热情、健谈,一腔热血想为家乡致富出力。我被他的精神感动了,感觉到中国人不管信仰如何,爱国之心都是一样的。下午四点多钟,他又送我到住地。握别后,又忙着办他的事去了。
西欧日记
1996年2月26日
上午10:00,抽掉吊针,旋即上车踏上征途。长时间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志们和休养生息的故土,去异国他乡,对于我这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在感情上有点接受不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得到的珍贵。只有我知道要远离自己的工厂的时候,才更感到自己的工厂有多么可爱。
晚上住在汉口璇宫饭店,为的是好集中联系,条件只是一般,但一结账,5个人一晚上花了一千多元,真有点心疼,需要一车木砂纸的利润对付啊!今后的出差人员还是住自己的办事处好,于公于私都有利。通城砂布厂的人,勤俭这个好传统一百年也不能丢。
1996年2月29日
到了科伦,我们算了一下时间,已经是26小时没有睡觉了。转车、转机,跑了几个国家,到了科伦已经是半夜2:00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住处,原来是一条客船。走到船边,却没有人开门,自动玻璃门这个时候不自动了,毫不客气地把我们挡在了寒风凛冽的莱茵河畔。气温很低,又下起了毛毛雨雾,我们几个人想尽了办法也叫不开门。几个小时的等待,全身凉透了,我有点受不了,忍不住在自动门上乱摸。看到一个红方块的按钮,使劲一按,整条船的报警器都响起来了。这一招果然有效,跑出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人,都是穿着内衣短裤,神色紧张。一看见我们4个外国人,有点不理解,为什么半夜来打扰他们?他们开门把我们放进去,里面像春天一样暖和。但怎么交涉也不让我们住下来,最后同意把行李寄存在船上。半夜3:00,又把我们4个中国人很礼貌地推到风雨交加的寒街夜市。其理由是住房是旅行社安排的,他们只能听旅行社的安排。虽然房间号是我们的,但他们不相信我们的解释。最后我们要求不进房间,就在大厅坐一晚上。但他们为了安全,还是不接受生人在船上过夜,特别是外国人。
没有办法,我只好把箱子里的衣服都往身上加,准备流浪德国街头。由于气温太低,衣服也不解决问题,他们几个青年也急了,都怕把我搞病了。我也急了,大病初愈,身体很难熬过这严峻的考验。好不容易拦了一辆“的士”,把我们拉到一家旅馆。旅馆的自动门向我们敞开了,4个又冷又饿的中国人挤进了小旅馆。一问房价,4个人得520马克,相当于人民币3 600元,不划算。通过交涉,只开一个房间,房价减到150马克,但只准一个人进去住。我们要求到一间房子坐一晚上。老头子服务员不会讲英语,只有做手势,把大拇指一伸,右脚一蹬,用手在下角上一划。意思是,如果放四个人进房间,老板知道了,要把他一脚蹬走。他老了,再也找不到工作了。不过这个老头还算善良,允许3个人都在大厅坐,并上了两大杯热咖啡。我一个人住进了2楼房间,房间很小,刚够放2个铺,若4个人都进去,还转不过身来。但房间一切都是新的,感觉特别清洁卫生。我赶紧洗了一个热水澡,泡出一身大汗。房间温度22C°,一点冷意都没有了。在床上蒙头大睡,闷出一身大汗,把被子都汗湿了,又睡到另一个床上。第二天早上醒来,被子也汗湿了,但人轻松多了。要不是这么出几身汗,准病无疑。3个青年36小时未沾床,都拖得不像个样子,我过意不去。在德国的第一个晚上就这么艰难的度过来了。
1996年3月5日
进入科伦博览会展馆3天,天天马不停蹄地在馆内跑,大开眼界,收获不小。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墨西哥的砂带生产厂家都在馆内单独办展台,面积小的有40平方米,摊位价约10万马克。看上去这些厂家的日子都很好过。砂带在工具行业中已显示出它的威力,用途广,不可代替。我们上砂带项目正好赶上了这个潮流。我看了他们的产品,心中盘算,只要质量过了关,不要3年,通城砂布厂的名字就可以在世界同行业中叫响,可以不费力气打垮西方的这些国家。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道路艰巨,前途光明。通城砂布厂人的用武之地是世界市场,我们今后的质量调查对象不仅是中国,而且是全世界。通城砂布、砂纸、砂带,不但要为通城人争气、争光,还要为中国人、中国产品争气、争光。我计划1998年要在这个国际工具殿堂里办一个展台,占一席之地。让通城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通城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1996年3月9日
今天,汉堡的天气晴朗,但寒风刺骨。几个青年人出去逛商店了,我在住地休息,也借这个机会整理一下科伦博览会的资料。
这次参加博览会,最大的收获是和博世公司的部门负责人会了面。博世公司是德国最有名气的大公司之一,与奔驰公司齐名。也是世界上经营电动工具最有名气的一家公司,以产品质量好闻名于世,在欧美及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分公司。博览会上,博世公司的展摊最大,几百平方米,独具匠心的布展吸引宾客云集。大型参展团,各种人才都有,他们不以做生意为主,却把广告做得有声有色,把自己的工具实地表演给观众看。所以不做生意的地方,生意反而最好。据人估计,博世公司单独展摊花费500万马克以上。
我和程晓辉去找了博世公司的公关小姐,想见一见相关负责人。她答复说要在3个月前预约,现在找不到人。后来我们亮出身份,把游勤先生的名片递给他们看,并说明来意。小姐在电脑里一查,就赶忙上楼去,十几分钟后,小姐约我们第二天下午3:15来谈。
第二天我们准时去了,接待人员叫科伦,是个七尺男子,很有风度,也很热情。他真诚地接待了我们,并说游勤先生已经把情况向总部汇报了,对你们工厂情况有所了解,愿意试单。从谈话中听得出,他总担心我们做不了他们的产品,特别是质量和条形码。我说我们一定能做好。最后又约了次日下午3:15到摊位再谈。次日科伦先生准时到我们的摊位。他谈得更详细、更具体了,强调条形码一定要标准清晰。然后将砂布、水砂纸、木砂纸都试一个单子,拼成一个货柜。最后我们邀请他们去中国,到我们的工厂看看时,他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说早已有这个愿望,一定去。
我们送走客人后,都感到能和博世公司接上关系,是个很了不起的收获,博世愿意和我们做生意,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还可以。当时有几个省的代表要我的名片,对我们产品的质量表示放心。我们的产品如果能进入博世公司的销售渠道,将是个历史性转变,能为博世这样的跨国公司提供货源,将会给我们厂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成功与否,就要看我们的产品争不争气。说得更确切点,就看通城砂布厂争不争气,有没有能力进入这个大千世界。
1996年3月13日
在荷兰我们拜会了两个客户,他们离我们住地有40公里的火车路程。
一个客户原先卖的是“雄鹰”牌水砂纸,看了我们的样品后有兴趣和我们做生意,木砂纸、水砂纸都留了样品。这次我们带来的样品都争了气。
回想在科伦博览会上的一场虚惊,到现在想起来还毛骨悚然,但又是有惊无险。当时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客户走到我们的展台面前,看了我们的砂布后提出要撕成条子。我见了心慌意乱,不由自主地压住了样品。因为我们试了很多次,横砂布不能撕成条。但客户坚持要撕一撕试试看看。没有办法,我无可奈何只好让他试。结果一撕,很顺利的,整整齐齐的一条砂布带撕成了。我吊起来的心放了下来,马上来了勇气,接过那张砂布撕起来了,撕成更细的砂布条。我还要撕细时,客户很满意,叫不要试了,并要我们马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