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材料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大难题。因为他们的生活多是两点一线,阅历也有限,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埋头于题海的演练,作文常常无话可说。就是搜肠刮肚,也是思穷力竭,文章干瘪。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这个因素,不能使有限的材料尽可能大地发挥作用。
那么,如何使我们已经占有的材料在高考作文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种原料做出上百种菜肴,比如一条鱼,可以做成清蒸鱼,油炸鱼,酸菜鱼,糖醋鱼,烤鱼,干鱼等。那么,我们平时积累的写作原料,可否根据不同的话题加以变通,做出立意不同的佳作呢?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一个材料都不止一个属性,看你要用它做什么。同一个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为不同立意服务时,可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阐释,即“一材多用”。“一材多用”就是高中生写好作文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对此打了个有趣的比方,意思是说:文辞(包括材料),就像物品,思想见解(即中心观点)好比使用物品的工匠、医生。橘子、山楂等果品,厨师拿它做拼盘待客,医生拿它来入药治病。懂这个道理的人,相同的文字(材料)可有不同的用法和用途,在不同人的笔下,它们(指材料)的样子不是死板不变的。
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小马过河》的故事:
马妈妈要小马驮小麦到磨房去。到磨房去要经过一条小河。小马来到河边,但不知河的深浅,不敢过河,于是问牛伯伯河有多深,牛伯伯说水很浅只过脚踝,小马于是满怀信心准备过河,但刚把脚伸到河里,树上的小松鼠就警告小马说,河水很深,去年就有一只松鼠被河水冲走了。小马因此害怕起来,它去问妈妈该怎么办,马妈妈告诉它“孩子,遇事要想一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想。牛伯伯和小松鼠说得都有道理,但都是根据它们自身的条件来判断的。牛说河水浅是由于它本身长得高,小松鼠说河水深是由于它是小个子。”小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信心百倍地过河了,而河水只刚刚浸到它的肚皮。
这个故事的原意是“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但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从别的动物身上得出“乐于助人”,从马妈妈身上得出“放手让孩子去干,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的教育理念,从小马身上得出“乐于听取别人的劝告”等观点,说明这个材料可以分别用到这些中心的文章中。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发掘,绝大多数写作材料都可以“发掘”出多方面的作用来。从欧阳修的《卖油翁》里,你既可以发掘出“熟能生巧”的道理,也可以发掘出“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还可以发掘出“学习必须虚心”的道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使得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了生气。研读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看到有些相同的材料被许多考生为说明不同的论题而引用,也有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如项羽兵败乌江、苏轼赋诗赤壁、陶潜归隐田园……
【原始材料】
唐太宗进入游猎的园林视察庄稼,看见蝗虫,拾取了几个祷告说:“百姓有过失,原因在我。你们如果有神灵,只应当啃蚀我的心,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吞吃那几个蝗虫,左右大臣急忙进言说:“吃了恐怕要得病,不能吃!”太宗说:“希望的正是把灾祸移到我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于是吞下了那几个蝗虫。(《贞观政要》)
1.【忘记和铭记】(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题)
《贞观政要》中有记载,唐太宗视察庄稼的长势,却看到蝗虫带来的灾害。太宗遂向上苍祈求,希望将百姓面临的灾难转移到自己身上,要用自己的生命安全换取百姓的安居乐业。太宗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心铭记着百姓的哀乐。在这种“忘记和铭记”之间,唐朝日益兴盛,太宗终成一代明君。
2.【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作文试题)
《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杖而咒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遂吞之。”李世民乃是一代封建君王,肯于吞食蝗虫确是出人意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看似出人意料的举动细细想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国之君,李世民不但非常清楚粮食与百姓、人民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更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这样贤明的君主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更在情理之中。只此一事便可看出,大唐之兴亦实属必然。
3.【说“安”】(2005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试题)
《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视察农田时,见蝗虫蚀苗,便不顾自身安全吞食蝗虫让其蚀己心而不危害百姓。太宗的祷告和希冀令人感动。岁乃民之根本,民乃国之根本,唐太宗舍一己之“安”,求万家之“安”,可敬可佩。农业乃国之根本,安泰之源泉,抓住了根本,方有杜稷之安稳,方可享百年之盛世、万代之荣光。“贞观之治”,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们相信,在今年和以后的高考作文中,以它们为材料的佳作仍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广泛搜集整理材料的同时,对怎样把我们熟知的一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发掘,加以改造、调整和补充或进行再创造以活用,应作为我们在高考作文备考时要重点训练的内容之一。
“一材多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改变原始材料的中心句,根据文章中心换上新的中心句
【原始材料】
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娶了一位“河东母狮”作妻子。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客人畅谈哲学,激烈论辩。他们谈得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苏格拉底明显占着上风,兴奋异常。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大驾光临”了。她横眉立目,对着苏格拉底骂得口沫横飞。苏格拉底只好装聋作哑。岂料,他妻子竟当着客人把一盆冷水哗的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我就知道,打雷过后必定要下雨的。”可怜的苏格拉底慢吞吞地对惊鄂万分的客人说。
画外音:善于自嘲的人,总能化干戈为玉帛,风雨过后,为自己沉淀出最美的彩虹……
这是重庆卷“自嘲”的片断,如果用到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中也完全可以。
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娶了一位“河东母狮”作妻子。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客人畅谈哲学,激烈论辩。他们谈得兴高采烈,手舞足蹈。苏格拉底明显占着上风,兴奋异常。正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大驾光临”了。她横眉立目,对着苏格拉底骂得口沫横飞。苏格拉底只好装聋作哑。岂料,他妻子竟当着客人把一盆冷水哗的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我就知道,打雷过后必定要下雨的。”可怜的苏格拉底慢吞吞地对惊鄂万分的客人说。
画外音:一个生活中的小片断,让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的无奈,我们看到了他的自嘲,我们更窥见他的善于包容的精神世界。
中心句的改变使材料完全符合中心的需求。
二、改变原始材料的中心词,根据文章中心换上新的中心词
【原始材料】
如果说,人生位置的巨大改变与落差会让人产生种种的苦恼与痛苦的话,那么,苏轼位置与境遇的改变无疑是巨大而痛苦的,但是,头顶光环的失去却并没有让他陷入悲观与消沉,更没有让他迷失自我。相反,苏轼从中找到了重新定位自我的位置;他以一种让世人赞叹的乐观心态和积极济世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苏轼——如何在人生境遇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给自己的人生找到合适的位置。苏轼的种种言行,无疑为后世之人做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