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满分作文一点通
19253100000002

第2章 导语:一个材料通写天下文章(2)

启示:素材上给出的相关文字其实就是一个大致的写作模板,只要能找到材料中与话题紧密相关的契合之处,并围绕着这个亮点展开,并把原文中的话题中心词作一个巧妙的替代与转换,一个精彩的作文片断便产生了。如果这个材料用于以“生命”为中心的文章中,可以这样写:如果说,生命的巨大改变与落差会让人产生种种的苦恼与痛苦的话,那么,苏轼生命的改变无疑是巨大而痛苦的,但是,头顶光环的失去却并没有让他陷入悲观与消沉,更没人让他迷失自我。相反,苏轼从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他以一种让世人赞叹的乐观心态和积极济世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苏轼——如何在人生境遇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给自己的生命定义。苏轼的种种言行,无疑为后世之人做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

中心词的改变使材料完全符合中心的需求。

三、上面两种方法都处于模仿阶段,最优秀的方法就是根据中心,把原材料用自己的话进行组织,这才是属于自己的文章

【原始材料】

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第六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往上爬了……

【从勇气的角度】

谁有勇气面对艰险的道路,谁就能在艰难的旅途中顽强成长,人生就是努力冲破现实的重围而又不断回击理想的过程,对于有勇气的人来说,肉体死了,灵魂才会死;对于懦夫来说,灵魂死了,肉体却还活着。法国思想家蒙台涅说:“懦弱是残忍之母。”那么,完全可与之相对照的是:勇气是善行之父!无论何时,勇气都是一帖良药,会给你的生命注入重新奋斗的力量,让我们当一只有勇气的“蚂蚁”!

【从毅力的角度】

蚂蚁寻望四周,已无路可走,放弃又绝不愿意。于是,便开始了它的第七次旅行。既然注定了是一次长跑的过程,那就坚持不放弃每一秒。当你还听不到掌声和赞扬声时,当你四周还不断地徘徊着命运的暗影时,毅力将是唯一让你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信念的角度】

人生的旅途永无止境,有光明也有黑暗。蚂蚁在艰难地往上爬着,茫茫黑夜中一点闪烁的微光便足以驱除它心中的恐惧、不安……点燃你心中的那盏灯,相信自己,你可以披荆斩棘地抵达目的地。

第三种方法需要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实践操作中,这三种方法可以交替选择使用。

以上的成功例子告诉我们,“一材多用”是完全可行的。只要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认识材料中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典型性,找到材料中人物或事件与话题相互照应的地方,找到运用材料的切入点,做到能够在同一个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与话题中心符合的论点。在一篇话题作文中,能够用到任意两个或三个事例加以展开议论,那么,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就算大功告成。文章的起始部分或结束部分再有几个漂亮巧妙的排比句作为话题的引子或收束,得到高分便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容易。

如同样是“风花雪月”四个例子,根据“一材多用”的方法,对这几个材料进行符合中心的适当处理,再加上不同的开头、结尾和适当的过渡,两篇成功的文章就诞生了。

【例一】中心“我一直都懂你”

其实我一直都懂你——风花雪月

历史的粉尘在苍白的纸面下洒落,古往今来,几数世人把你比作登头浪子,误人子弟。其实我一直都懂你——风花雪月,无知的人们迷失在其中,真诚在其中品读人生。

人们只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把你当作一个心狠手辣的魔鬼。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你有的是那温暖的怜爱,且听那“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且听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有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你不仅有着江南人特有的柔情,更有着塞北人的粗犷豪放。在那边关江疆之上,“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又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风划过往事,留下一片寂寞,唯我可以读懂。一阵风过,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直以来,花只被当作一种玩物。花自有它的情绪,我一直就这样懂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直以来,花就和我们一起感受,孟浩然的思念化作“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白的独酌只能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晏殊的无奈,成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杜甫哭泣着,却只能吟诵“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花只为热爱世界、懂他的人开放。花开一千年,只求一个知音人。

花儿落尽,便是严冬,一个白雪的世界。

雪,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你那冰冷的外表掩盖不了你火热的内心。“青海长云暄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行军路上“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人以他们的豪情,感动着雪,“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雪又用他的智慧,考验着人们,磨练的人们。“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又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只有懂雪的人才能看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雪总有被融化的时候,月却亘古长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不懂的人将你带向悲凉,懂你的人为你守候,“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鸟不了解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孩子不明白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只有我一直都懂你,与你一起共饮,“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风花雪月,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你让不懂的人不懂,让懂的人懂,让世界是世界,你甘心做你的风花雪月梦。

【例二】中心“走过”

走过风花雪月

伫足于繁花似锦的街头,拥挤的人流,吹过一片,又来了一片,忽然感到一阵寂寞,故人的风花雪月改做了高楼冰墙,成为水泥巨人的无奈。我走过超市,人头流动,可曾记得,这曾是一片荒野,风时常刮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昔日的风是快乐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昨天的风是柔情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岁月的风是多情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梦中的风是来相伴的。今日小风吹不过闹市,刮不过人群,留下的,惟有一片寂寞。

我走过工地,机械轰鸣,铁钻钢瓦,金光生辉。可曾记得,不久前,这还是一片花园,鸟儿云集,蜂儿忙着采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再也不能在这里相思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无奈,再也无法在花丛中得到排遣了;“花间一壶酒,独酌天相亲”,李白的独酌恐怕只能改地方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在哭泣,鸟儿在悲鸣,远去的花朵,你何时才能归来。不忍再看了,我低头走过,抬头却感到一片沙尘拂来,刺得眼睛睁不开,不像那年的雪,柔柔地,一片清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好怀念当年的雪啊,记得那时,“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记得那时的人们,“青海长云喧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而现在已是“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了,无尽的相思,希望江南再赐一场鹅毛大雪。

悄悄地走过,夜悄然而至,抬头望天,只望见高楼耸立,月却被淹没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现在只怕只能到海边观赏了。在这里,哪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哪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惟一能做的,只能对着画中月长叹了。

我走过风花雪月,天地亘古不变,只是沧海桑田,风花雪月也只能成为一种永远的回忆。

“一材多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尽量熟悉材料,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材料,只有对材料有了非常细致的认识和思考,我们才能做到尽可能的从材料中提炼出很多与话题相契合的观点和见解。我们得知道,对材料认识思考的深度和细致度决定着“一材多用”这个方法所能发挥的最大效果和作用。

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大前提:从材料中挖掘出的观点必需是合情合理的,是有说服力,能够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认同的。如果,在用到这个材料的时候连自己都己经觉察到了自己挖掘出的观点有些强词夺理,这个时候,你便要考虑用其它的材料才行!否则,难免弄巧成拙。

当然“一材多用”并不是意味着同学们就可以不去搜集作文材料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去搜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材料,增加阅卷老师的新鲜感。同时,毕竟材料不可能适用所有话题,材料越多保险系数越高。最终的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的有一定数量的独特的材料库,并且在实战中多多进行“一材多用”的练习,那么在高考时写作就会是非常轻松的事情了。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一材多用”。本书提供的都是一些独特的材料,避免了同学们的材料都来自高考作文而使文章雷同的尴尬。请相信,这些材料都可以让你的老师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提供材料的同时,本书更注重运用材料的方法,每个材料都让同学们练习“一材多用”的方法并提供答案。提供的材料语言非常优美,同学们只要稍加改造就能直接使用。使用此书,写文章将肯定不会是难事;作文得高分也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限于能力和时间,本书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