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满分作文一点通
19253100000018

第18章 中国人物篇(2)

【示范二】中心“放飞心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好个《如梦令》,简洁明了地描述了词人那“浓睡不消残酒”的醉态,以及“应是绿肥红瘦”的情怀。可是我想一场风雨的洗礼,蜕变已在不知不觉中,怎么可能是“依旧”呢?“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首《菩萨蛮》是作者饱尝了战乱离乡漂泊之苦的叙述。前半阙是冬去春来,阳光虽微,风却柔和了,我换上了夹衫,仍有一丝未尽的寒意,梅已凋残,我的心已破碎,为了逃避思乡之苦只有醉,睡前燃上的炉火沉香已烧尽,而我的酒意却没退。正如素有惊人绝句的女词人所述“学诗谩有惊人句”,道出了一个弱女子,只能纸上谈兵空有才气。而眼前却要随世事沉浮,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七个叠词,不仅写出了作者无依无傍的孤独境遇,更是诗词史上的空前绝后的佳句。一杯薄酒论短长,无限深情寄思托。这些个满腹愁肠,欲语还休的语言,怎道得尽词人盼望国泰民安,思念家乡的感受?其实,婉约的词人骨子里却有着不为众人所意想的豪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便是她的风采。说起李清照与酒的缘分,也正如词人与词的关连,这原本就是心海与情感的交融,生活与生命的欢歌,唯有如此,词人方能尽情释放她的心绪。

【试一试】中心“面对挫折”

【试一试答案示范】

我流连在露浓花瘦的塘边,看尽塘中的绿肥红瘦,看见一位婉约清丽的妙龄女子泛舟湖上,误入藕花深处,浆声冷冷,“惊起一滩鸥鹭”,是易安。此时的她双颊微红,高唱“兴尽晚回舟”,双浆轻摇,向莲花更深处漫溯。我站在她身后,目送这位沉醉不知归路,薄汗轻衣透的女子。我远眺,藕荷人连天,江月满星辉。

我伫立在烟波浩淼的江边,望江楼上,那个终日凝望、柔肠愁结的思妇,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欲语还休。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神伤,有谁会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闲愁,有谁体会?载不动的许多愁,有谁分担?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纵有横世才情,身为女子,易安却更加希望与丈夫朝夕相对,比翼双飞,无奈不如意事太多太繁,红颜渐老的易安多少次独坐幽寂冷清的院落,看尽西风卷帘的无情,失落在人比黄花瘦的伤感中,也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我站在她身后,目送她消失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中,目送这位一生遭遇坎坷的千古丽人。

谭嗣同

【原料素材】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宿)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示范一】中心“谈骨气”

到了那久积沉疴的清朝,文人士族莫不埋首于故纸堆中,绝口不谈政事,不闻政事,将中华民族的骨气埋没于欲望的深渊中,腐败贪污亦仍旧戴你的乌纱帽,封你的万亩田。为何你——谭嗣同,偏偏不坐看这戴着罂粟花的老人寿终正寝呢?“望门投止思张俭,忍顾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那“无有死者无以图将来”的忧愤之心,是那“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气魂,是那炎黄子孙特有的骨气,让他把生命轻轻托于菜市口之中,以流星般的逝去,唤起沉睡的臣民和他们心中的骨气。

【示范二】中心“选择”

谭嗣同刑前,在狱中有一首题壁诗,号称“浏阳体”(谭嗣同为浏阳人),脍炙人口,诗曰:“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后经梁启超改为:“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经此一改,诗意判然不同,从中体现出两人的选择也不同。

谭嗣同自己已视死如归,但仍能从容不迫,为他父亲造出几封告诫儿子的家书,以免他的老父横被牵累。所以,在谭的题壁诗中,已很清楚地表明:他既不愿作张俭第二,贻祸亲友,也不愿意作杜根第二,贪生怕死,惟恨没有直接上书太后而已。题壁诗的一字之易,可看出梁、谭的归宿不同,一个是选择亡命,一个是从容就义。

【试一试】中心“生与死”

【试一试答案示范】

袁世凯告密后,他本有三次逃脱的机会,可他全部放弃,但求一死。在梁启超面前,他只是表明,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会有不同的分工。梁启超和康有为,要走;而他谭嗣同,要死。他只是挑了简单的事情做,剩下难的事情,留给梁启超,回头为他们的事业东山再起。于是,谭嗣同,死了。而康有为,梁启超,也未能东山再起。人人都说不怕死,死何其容易,难的是好好活着。可我还是觉得活着容易。因为你活不下去了,可以再去死。死了,却是真正没戏唱了。

他就这样死在了菜市口,在所有民众的漠视中死去。其实,他不该奢求可以唤醒民众。民众本是麻木的。看到有人为了他们流血,他们只会庆幸自己依然苟活着,虽然身处强权,食不果腹,可是,依旧活着。

可他还是要死在菜市口,死在最喧闹的地方。让所有人都听到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豪言壮语。让所有人都知道,改良是没有用的,中国需要的是革命。

王国维

【原始素材】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当时恐怕只有少数有同感者看穿了这一点。

【示范一】中心“死亡与永生”

死亡是每个生命无法逃避的结局。可有几人像王国维那样,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精神与灵魂的永生。王国维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事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

【示范二】中心“呼告”

如果说鲁迅用笔呼告麻木的中国人,而王国维则是用死来呼告中国文化的重生。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的死,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负责,一种呼告,呼告文化的进步和完整。

【试一试】中心“解读”

【试一试答案示范】

解读王国维,不应该只是解读他的三重境界,从他的死中我们能解读更多的东西,解读出他一生的追求,至死不变的追求。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

对中国文化的唯美的追求,这就是从王国维的死中我们解读出的东西。

鲁迅

【原始素材】

毛泽东称颂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认为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这两句诗,也正是这种强者辩证法的体现。

对于孺子,鲁迅是爱护备至,充满牺牲的精神。他在《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父亲》里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决不是空言者,他为青年做的许多事,就是明证。

对于强暴者,对于压迫者,他敢于挺身而出,进行斗争。在女师大学潮中,他仗义执言,和名流学者评理,和权力者对抗,在被无理免职之后,他又敢于控告顶头上司,终于取胜。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指出“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预言“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华盖集续编·纪念刘和珍君》)即使自己被通缉,最后只好走出北京,也决不后悔。在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面前,他敢于揭露残杀真相,悼念被害战友,敢于“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就是这样追求平凡的韧性的战斗者。

【示范一】中心“选择”

独自漫步在樱花遍地的街道,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继续自己对医学的追求,还是转向唤醒麻木人灵魂的事业?不断地徘徊,不停地自问。夜幕降临,望着万家灯火,他终于明白,拿手术刀的医生只能救治人的肉体,而灵魂却无法救治。只有唤醒那些麻木的人,中国才能焕然一新,他顿悟。从此,他选择走上了一条寻找光明,唤醒世人的道路,投枪匕首。一度,他呐喊,又彷徨,可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决定。一代文豪,用他的纸笔唤醒一代代的人民起来反抗,他用笔在纸上写下了他一生的最强音,至死不息,无悔的选择。

【示范二】中心“一句话的写照”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无视反动派的疯狂攻击,用一支笔书写了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文章,令那些人闻风丧胆,战战兢兢。

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都没能击退鲁迅的意志,他风雨无阻地进行着伟大的事业,即使在生病体力不支时。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也令人敬佩万分,他从不屈服,从不失去信心,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他继续着自己的工作。他用一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一生,坚定又决绝。

【试一试】中心“我想握住你的手”

【试一试答案示范】

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来表达我的仰慕之情。你的手曾经是握手术刀的手,而现在却永远是握笔奋斗的手,它们应该苍劲有力,结实宽大。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来传达我的赤诚之心。你的手或许青筋突起,或许枯瘦,但我想握住你的手,因为它们有你的坚定与坚强,它们一定温暖又充满力量。

感谢你的努力,让我们觉醒,让我们坚强,让我们富强。

饱含感激之情,我想握住你的手,向你表达感谢,向你诉说我们的成功。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

中国人的心志

【原始素材】

放下乌纱帽,荷锄山下带月归的陶渊明,在朝是位好官,在山间是位好农人,是位出色的田园诗人。

文天祥,他有着“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心境,他有着让世人敬畏的人生,有着救国护民的人生旅程,在红枫下他的露珠闪闪发光。

鲁迅,他用他那尖利的笔锋在文稿上战敌。他用那锐利的文笔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心,持着那扶伤救国的强烈心境,露珠是如此的闪耀,人生是如此的撼人。

华益慰是一个有妙手仁心的医生,他持着“不多收一分钱,将病人救好,治好”的心境,他的人生是感人的,尽管他已经离去,但那红枫般真诚的心境将永存。

季羡林是一位有着沉着、认真的学者心境的人,有着伟大的文学人生……

【示范一】中心“选择”

是谁放下乌纱帽,荷锄山下带月归,面对现实,他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山间做一位好农人,做一位出色的田园诗人;是谁面对残酷现实,留下“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选择了爱国而赴黄泉;是谁面对残酷现实,放弃医学而选择文学,用那锐利的文笔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心。他们用真心选择了心灵最深处的呼唤,使自己无愧于心,无愧于国。

选择,有时会让人迷惘,但只要用心倾听自己心灵的呼唤,一定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示范二】中心“彻底”

是谁放下乌纱帽,荷锄山下带月归,彻底地放弃官位,做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色的田园诗人;还记得那个彻底放弃医学,而用锐利的文笔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心的文学家吗?他用他那尖利的笔锋在文稿上战敌;又是谁彻底地放弃暴利,用一生来贯彻“不多收一分钱,将病人救好,治好”的准则。

他们彻底地放弃本属于自己的美好,却赢得了身后的无尽声誉。

放弃得彻底,赢得无愧于心,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为后世景仰。

【试一试】中心“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试一试答案示范】

你放下乌纱帽,荷锄山下带月归,做了一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人,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你只是不愿同流合污;你留下“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选择了爱国而赴黄泉,其实我一直都懂你,那是你的底线和做人的尊严;你放弃医学而选择文学,用那锐利的文笔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心,其实我一直都懂你,你只是想把中国从沉睡中唤醒,你用你那尖利的笔锋在文稿上战敌。

其实我一直都懂,懂你们只是想做最真的自我。

中国人物材料自我积累与运用

【原始素材】

【练习一】中心“忍”

【练习二】中心“牵挂”

【练习三】中心“信念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