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如果说中华人物为您的写作打开了一幅画卷,那么世界人物则更是为您打开了一座名人的宫殿。从《圣经》所叙的上帝造人,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文明,那该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人物啊!
“不自由,毋宁死!”——英雄的斯巴达克在战场上洒尽了最后一滴血;“众人的目光现在不是仰望统治者的面孔,而是仰望思想家的面孔。”巴尔扎克——站在了人间一切统治者之上;“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这是硬汉海明威的座右铭;
“为了艺术,我甘愿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梵·高不仅如是说,而且如是做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这是贝多芬对苦难的藐视;
……
做生活的有心人吧!积累先于动笔,愿您不要闭目塞听,去读去思去整理,让您的写作有“库”可恃。
斯巴达克
【原始素材】
阿普里亚决战之前,斯巴达克用剑刺死了自己的战马。那种决心就是,不胜利,便将命留下。此举与项羽的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当时破釜沉舟的项羽,也拥有强大的军备,斯巴达克不同,双方势力相差太过悬殊。被罗马人包围的时候,斯巴达克只率领着一千人。
被困的狮子是勇猛的。斯巴达克舞动着短剑,凶猛地杀敌。他的盾牌被敌人的长矛刺得千疮百孔,但他却让敌人敬畏,几乎不敢上前。当他的脚受伤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依然砍下数十名敌人的首级。终于,体力不支的他被七八支长矛刺穿了身体。
胆小的贵族死在床上,勇敢的水手死在大海里,英雄却在战场上撒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斯巴达克成了历代人民领袖的楷模。就算他没有能够拯救世界,但他永远是世界上的英雄。
【示范一】中心“英雄”
阿普里亚决战之前,斯巴达克用剑刺死了自己的战马。那种决心就是,不胜利,便将命留下。
被困的狮子是勇猛的。斯巴达克舞动着短剑,凶猛的杀敌。他的盾牌被敌人的长矛刺得千疮百孔,但他却让敌人敬畏,几乎不敢上前。当他的脚受伤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依然砍下数十名敌人的首级。终于,体力不支的他被七八支长矛刺穿了身体。
胆小的贵族死在床上,勇敢的水手死在大海里,英雄却在战场上撒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示范二】中心“勇敢”
他毅然用剑刺死了自己的战马,心中燃起一股决心,不胜利,便将命留下。被困的狮子是勇猛的。斯巴达克舞动着短剑,凶猛地杀敌。他的盾牌被敌人的长矛刺得千疮百孔,但他却让敌人敬畏,几乎不敢上前。当他的脚受伤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依然砍下数十名敌人的首级。终于,体力不支的他被七八支长矛刺穿了身体。
胆小的贵族死在床上,英勇的英雄却在战场上撒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
【试一试】中心“选择”
【试一试答案示范】
当他被凶残的敌人包围时,他毅然选择了战死沙场,勇敢地选择了“破釜沉舟”。斯巴达克舞动着短剑,凶猛地杀敌。他的盾牌被敌人的长矛刺得千疮百孔,但他却让敌人敬畏,几乎不敢上前。当他的脚受伤不能动弹的时候,他依然砍下数十名敌人的首级。终于,体力不支的他被七八支长矛刺穿了身体。
胆小的贵族死在床上,勇敢的英雄选择在战场上撒尽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他选择“马革裹尸”,无怨无悔亦无泪。
巴尔扎克
【原始素材】
巴尔扎克有惊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他博览群书,知识面极广。他将观察所得的一切,在丰富的想象力中进行艺术加工,使他所描绘的“物”的世界,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为了叙述一件发生在外省某城的情节,为了描写现场,突出有特色的细节,他曾经写信打听在当地的朋友,从某某街走到某某广场去的中间一条小胡同叫什么名字。
他认为一切假想的名称,哪怕是用最美丽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往往不如真实的名称艺术效果好。在描述各行各业人物言行时,他尽量用各行各业的行话。对于一切特殊的事物,尽可能直呼其名,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这一切的陪衬下,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也就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巴尔扎克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办法,就是让每一个重要的人物(小说中的主人公)都被某一种炽烈的激情所控制,使他一言一行都为了满足这种激情服务;使他不分昼夜地焚烧在激情的火焰中,甚至为满足情欲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物形象往往使人一经接触就终生难忘。
【示范一】中心“细节”
谁不知晓水墨画的生动,而描摹一朵鲜花的精华却在于花上不起眼的花蕊,不同的花有着不同形态的花蕊,若是把握得当,便能塑造出生动逼真的形象,这是细节的美。
谁不知道紫砂壶的优雅别致,而塑造一只完美的壶,又怎么能少得了恰到好处的壶嘴呢?壶嘴的设计需要自然和精巧,注重细节,才成就了午后一杯香茗的清雅。
于是,想起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将观察所得的一切,在丰富的想象力中进行艺术加工,使他所描绘的“物”的世界,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为了叙述一件发生在外省某城的情节,为了描写现场,突出有特色的细节,他甚至曾写信打听在当地的朋友,从某某街走到某某广场去的中间一条小胡同叫什么名字。
没有这样注重细节的心,又怎么能诞生如《人间戏剧》这般深刻经典的名著,难怪恩格斯忍不住赞叹:“阅读巴尔扎克的书籍,甚至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细节成就了他不朽的文学地位。
【示范二】中心“面对失败”
面对失败,大概所有理性的人都会说:“不应该害怕,要勇于面对,并从中站起来。”然而,说归说,又有多少人真正敢于面对呢?
巴尔扎克正是这样的勇者。
我不曾真正的认识您,也不曾拜读您所有的作品。然而,我不曾忘记,您的创作生活是从失败开始的。出于对沃尔特·司各特的热爱,您尝试着模仿过他的作品,因为生活阅历的种种原因,您以失败告终;也不曾忘记,您也尝试着从事出版业,经营印刷厂、铸字厂,打算日后自己写,自己印,自己发行,然而,上天依旧没有如您所愿。可是,您未曾选择放弃,这些事情可能早已经会把一个人沉重地打击下去。可您呢?短短二十几年里,竟写了100部小说。
雨果也在您的葬礼上深深的感叹:“众人的目光现在不是仰望统治者的面孔,而是仰望思想家的面孔。”
这一切的一切,都无疑是一位生活的勇者面对失败所付出的心血。于是,历史见证了一切,巴尔扎克的光辉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暗淡,相反的,它被洗练的越来越光彩夺目。
【试一试】中心“奉献”
【试一试答案示范】
树林的茂密是因为山的奉献。
大地的滋润是因为海的奉献。
任何一颗伟大的心,都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巴尔扎克的心……巴尔扎克构思过很多创作题材,但没有动手写。帕特里克·朗博所写的《战役》的灵感就是从他手稿中的一句话而来的。画家们因他的小说《无名杰作》深受震撼,积极创作,在巴黎举行了画展。毕加索也因其创作了代表作《格尔尼卡》。巴尔扎克从不吝啬于他的思想见解,于是这两位大师超越时空而相会了。
因而他的作品可以一读再读,越读越能发现新东西。巴尔扎克思考的问题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任何想要去探寻它的人。正因为这种敢于奉献的精神,巴尔扎克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永远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家。
硬汉海明威
【原始素材】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示范一】中心“成功与挫折”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古人为我们写下的关于挫折与成功的论断,在雪中傲然开放的梅花,经历的是多少严寒与霜冻,才有那一刻的艳丽与繁华。
海明威,一位传奇的作家,走了一生的坎坷,得到永世的赞美。一路上,他在挫折与前进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生活。哪怕身世凄惨,哪怕身体残缺,哪怕资质不高,这都不能成为他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障碍。在他的身上,这些都成为前进的动力。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遥,看你能否跨过那道坎。海明威做到了,在《老人与海》中,他诠释了成功的意义在于:少一分气馁,多一分坚持;成功需要挫折的铺垫,如同彩虹需要暴雨的前奏。
【示范二】中心“拼搏”
拼出精彩,搏出激情,拼搏的力量,足以撼动天地,震动山谷,足以让时间驻足,让河水倒流,拼搏的力量,我们无法估量。
海明威用拼搏的毅力把人生演绎的绚烂多姿,他的一生是一段与命运抗争的交响曲,在与命运的搏斗中,他虽不是最智慧的,不是最威猛的,但他肯定是最顽强的。乌云再浓,狂风再裂,只要给阳光以空隙,他都将抵御最残酷的毁灭。
诺贝尔文学奖殿堂的大门一直为他敞开,世界文学巨匠的宝座一直为他停留,他做到了,他用拼搏的一生让生命彰显传奇色彩。
人生原来是张白纸,是黑白两色,或是五彩缤纷,由自己决定。只要拿起刻上“拼搏”的笔,画出精彩夺目的曲线,待到人生璀璨时,满城尽带黄金甲!
【试一试】中心“寻找”
【试一试答案示范】
“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中度过”,不知道这是谁说的,但海明威的一生似乎是这句话的写照。
他带着不服输的个性,超人的信心,在文坛寻找自己的位置。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司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这曾经是他的目标。几年后,在一次一次的打击之后,他寻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倔强的他凭借《老人与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人生就是这样,它没有一条既定的道路,它应该有很多岔道口,在这些岔道口中,我们会做出选择,找出最好的道路,就像海明威,他选择了用不放弃,寻找到了他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价值。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寻找之中,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人生就是这样,不是一帆风顺,总有坎坷,但风浪阻止不了我们寻找真我的道路。
就像海明威,在一次一次的寻找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梵高
【原始素材】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后,他选择了自杀。
【示范一】中心“彻底”
凡事要做到彻底都是不容易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抛开所有的顾虑。可梵高却做到了,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只为了自己能彻底拥抱大自然,拥抱一切,尽情地表现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感受。
以至于他总结自己创作时说:“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
【示范二】中心“使命感”
拥有使命感的人往往能创造自己人生的辉煌,使命感会催人奋进,忘记自我。梵高就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他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他的使命是用艺术反映出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去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于是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七幅向日葵的完成也代表着他使命的完成,它们也不断的带给人们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试一试】中心“感性与理性”
【试一试答案示范】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这是梵高对自己创作的总结。
梵高对于他的艺术生命有着感性的执着,这早已经超越了理性的界限。因此也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在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完成之后,他静静地离开了人世,那时的他已完全失去理性,自己认为无牵挂的走了。
但也正是他的这种彻底的精神,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七幅向日葵的问世,给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开辟了一条新路。
梵高与向日葵
【原始素材】
梵高喜欢向日葵,梵高的向日葵是为谁画的呢?
回答:是为了高更。
梵高在阿尔租下了一栋黄房子,为了等待高更的光临。在他一再盛情的邀请下,高更答应他很快就来和他共同绘画和生活。这个消息让梵高特别兴奋和激动,粉刷了房子,换了一套新家具,后来还觉得不够盛情,于是,他开始重新整理那些向日葵。所以,这些漂亮的,后来震惊世界的向日葵,是为了迎接一位了不起的星期天画家----高更(高更原来是个证券经纪人,后来利用周末的时间画画,一下字就成名,所以人们都叫他星期天画家)。当高更来到梵高为他准备的房间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满墙金灿灿的向日葵。
这张画在一次火灾中被毁,我们再也没机会看见原作了。
【示范一】中心“传递”
梵高看见了那一片夏日的向日葵,氤氲着生命的气息,一种躁动,一种恍若隔世的力量在他体内跳跃。从那明丽的花瓣里,他看到了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于是挥动画笔,用色彩记录这一感悟,用感悟传递着几世几代对美好生命的坚守。
【示范二】中心“痛苦”
曾经的等待终于失落,曾经的坚持终于放弃,曾经的铭记终于忘记,曾经以为都是真的,到最后发现原来都是假的。开始本是海市蜃楼一样的巴洛克式的华丽,最终变成麦田里梵高痛苦的向日葵,越是平静越是涌动汹涌,越是激烈越是注定悲怆。只有矛盾才是奠定人生所拥有的最后基调。于是,年华锦缎成灰后的荒凉也好,生命不堪领悟的图穷匕见也罢,到最后原来都成了幻觉,成了心酸的痛苦。
曾经的等待终于失落,如那淹没在火山浓烟下的庞贝古城,剩下的唯有心的静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