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年轻时,多少五陵少年,多少富贵公子争相馈赠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个时候,她头戴晶莹闪亮的银篦,身穿红艳如血的罗裙,日日宴饮笑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时光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华易逝,容颜易老,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记起了,她像一只被人玩旧的玩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她不得不“老大嫁作商人妇”,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商人重利轻别离”,一个丧失了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独守空闺,又成了她必然的结局。唉,只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可如今,这唯一的愿望也落空了。回忆辛酸的经历,感伤眼下的孤寂,唯有“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以琴声表现自己的不幸,借艺术宣泄自己的不幸。面对挫折,顽强的琵琶女选择了以琴声表达自己对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和不满。
荷塘月色
【原始素材】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
【示范一】中心“动与静”
谈及动与静的组合,我便不自觉地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这样一些话: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动与静的组合也常常是像这样,相互搭配,便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就比如林间漫步:伫足林间,听鸟儿的欢叫和叶子随风奏起的小曲,享受宁静的美好;漫步林间,感受扑面而来的清风,徐徐的,更有一种动的美感。因而有人愿意置身林间,时而漫步时而驻足,享受动与静的组合。
【示范二】中心“生有所息”
日日行走在巨大的水泥森林里,飞扬的尘土遮蔽了视线,喧闹的噪声堵塞了听觉,烦琐的事务占据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是否为这永无止境的忙忙碌碌感到窒息和疲惫?
那么请给自己留一天的空白,放下所有负担牵绊,不再有俗世牵挂,带着一份恬淡的心情,走进一片属于你自己的荷塘。
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澄澈的池水静静流淌着。这里没有汽车的包围,只有连天的荷叶随风起伏的声响。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抚摸着斑驳的古墙,你仿佛可以听到逝去岁月里那些动人的故事。随处寻一棵垂柳,品一杯淡香的茶,听一段折子戏,你会随着前朝旧事的兴衰而遗忘了时间。在都市的繁华里,我们需要寻觅一方净土,让心灵好好休憩一下。
【试一试】中心“生命的留白”
【试一试答案示范】
生命里的留白,如同挥笔去描摹一幅水墨山水图,用花青带着墨色去浸染近处的密林,用胭脂蘸着朱红去点缀林间密密夹杂着的枫树,再任凭一支细笔勾勒出隐约可见的草屋,轻轻地扫一笔淡淡的蓝灰在远处的山脉……只留下一道蜿蜒曲折的白,延伸至远方的天。天与河的留白便成就了画的意境,画的美。
这又不能不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并不细细勾勒叶子和花的形象,却用一层朦胧的雾,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再自然不过的留白,造就了荷塘的幽静美好。
药
【原始素材】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示范一】中心“社会责任”
因为肩负着救国救民的重任,于是,他让一只乌鸦站在夏瑜和华小栓的坟头。一只象征冲破黑暗的乌鸦,昂着头,箭一般地飞向远方的天际。“哑”的鸟鸣在空中回环,惊醒了沉睡着的国民。
社会的责任使革命者甘愿变成旧社会的一只“乌鸦”,用心声去唤醒国民,积极投身救国事业。
【示范二】中心“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鲁迅,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我懂得你的使命——唤醒国民,于是,你让一只乌鸦站到夏瑜和华小栓的坟头,然后箭一般地飞向远方的天际,去惊醒那些沉睡着的麻木而又愚昧的国民。
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我明白你不甘寂寞,于是在夏瑜的坟头添上了花环,用来慰籍那些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的英雄,让革命的希望之火长燃不熄……
【试一试】中心“位置与价值”
【试一试答案示范】
作为乌鸦,它的位置本该是森林的一部分,它的价值本该是使大自然风雨和谐。
然而鲁迅笔下的乌鸦,竟成了社会的一部分,然而,却又是这只象征冲破黑暗的乌鸦,用它“哑……”的长鸣,惊醒了沉醒着的充满封建迷信思想的愚昧的国民。
它的价值也随着它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了。它将唤醒麻木的国民,拯救苍生,拯救衰败的国家……
刘和珍
【原始素材】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一直震撼着我的内心。
刘和珍的确是“幸福者”,因为她是信仰的拥有者。
巴金曾说:“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而庸常者却往往仅以追求物质满足为生活目的。刘和珍没有奢华的生活,却有坚定而崇高的信仰: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复兴,为人民幸福而奋斗。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他们还会在蝇营狗苟中戚戚不已吗?他们有时也许会因革命的暂时受挫而“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是“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吗?
【示范一】中心“个人与集体”
集体是海,个人便是海中的一粒砂,没有大海,砂便永不能成为珍珠。刘和珍便是一粒磨砺成珍珠的砂。在民族危难之际,她全然不顾自我,将集体之荣辱放于首位。她为了国家强盛,为了民族复兴,为了人民幸福而奋斗,欣然前往请愿。虽然她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可她正因此将个人与集体融合了,那“始终和蔼而微笑着”的脸将永远被铭记。
【示范二】中心“追求”
人生短短几十载,却一刻不得停留,始终在追求着,追逐着自己的理想。一个刘和珍,平凡无奇,却为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断追求着,她追求进步,要让国家站起来。于是她向执政府请愿。即使倒在了棍棒之下,她也一无所惧,一无所悔。她的一生在追求,尽管未见那一道曙光,但她所追求的一轮红日最终跳出了地平线。
【试一试】中心“跑的体验”
【试一试答案示范】
世界并非静止,唯有奔跑才有感悟。刘和珍的一生在奔跑,在体验,她感悟到了民族的危机,国家的危难,于是她奋起奔跑,奋起战斗。她向执政府请愿,不惜倒在棍棒下,不惜以流血为代价,奔跑至淡红的血色弥漫着整个的世界,她一生的脚步才得以停歇。一生的奔跑追逐中,她“始终和蔼而微笑着”坚持着!
《道士塔》中的王道士
【原始素材】
王道士是谁?是那个与敦煌的漫漫尘沙生死为伴的小个子吗?是那个生前默默无闻死后骂名难泯的小人物吗?是那个不期然不经意间与敦煌藏经洞产生千丝万缕因缘的小道士吗?是浑然不知身后事的既狡黠又愚蠢既固执又幼稚既单纯又浑浊的小老头吗?
他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国平民,应该说是中国饥民,饿着肚子流落到敦煌,竟奇迹般扎根于此,也遇着了奇迹。
因着敦煌受骂名,也因了敦煌让世人记住了这个贱卖藏经洞经卷的“小丑”。
【示范一】中心“敦煌,到底是谁破坏了你”
来到敦煌,就必定会去看看道士塔,想起那个中国平民,那个贱卖藏经洞经卷的小道士。
他遭受着世人的唾骂,可谁又曾想过到底是谁让敦煌文物丢失。
当王道士恭敬地递上藏经洞中的发现时,清王朝的大官小吏们却冷漠地摆手让他走了。
如果没有斯坦因、伯希和把文物保管起来,我们的敦煌还存在吗?封建政府面对虎视眈眈的外国入侵者,会执着固守,而不是弯腰媚笑吗?敦煌,到底是谁破坏了你?
【示范二】中心“错是相对的”
中国人都说王道士是错的,斯坦因和伯希和是错的。
是的,也许他们的某些做法是错的,他们以卑鄙的手段骗取了藏经洞的经卷。
可是,是否客观地想过,如果没有他们的带走,藏经洞经卷能很好地保存至今吗?中国的清政府有能力保护好敦煌的财富吗?我不敢确定。因而,我们并不能完全是否决他们,错是相对的。
【试一试】中心“平凡并不是错”
【试一试答案示范】
王道士只是一个凡人,他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他知道这些经卷肯定有用处。他想把经卷交给国家,可是他们并不接受。他也只能无奈地离开。他看到斯坦因他们那么看重经卷,他很开心。于是,他便“义不容辞”地把经卷廉价地卖给了他们。他很“欣慰”地笑了。
一个人平凡并没有错,一个国家的无知才是可悲的!
自我积累与运用
【原始素材】
【练习一】中心“生活不是牧歌”
【练习二】中心“个性与共性”
【练习三】中心“时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