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首先获得了他人的信任;而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其信心也必将受挫。晓于此理的父母就不难理解孩子在信任的环境中更容易走向成功的奥秘。
王威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似乎命运对他特别恩宠,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大学毕业的同时通过了托福和GRE的考试,获得了赴美国读研的深造机会……
有句家教格言:有什么比孩子的自信更能使他走向成功的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感到,孩子的自信源于家长的信任。王威正是在家长的信任中,养成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典范。
据王威的妈妈讲,在王威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他们似乎并没有给予王威多少特殊的照顾。但经过和他细致地交谈之后,笔者感到,王威的父母是将对王威的教育渗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了,这种教育是自然的,但又是极具持久性的,也是最有效的。他们在王威心智发展的最初时期,注意对他的引导教育,使孩子早早地形成了良好的接受各种知识的好习惯,在孩子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后,他们则不必在孩子爱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上操心,甚至可以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离开孩子出国工作。在父母的眼里,王威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是家庭中的一般的成员。父母在王威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平等地对待他。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流中父母几乎没有对孩子发号施令过。在父母面前王威没有什么不敢讲的,只要他愿意,父母就会像同事间探讨问题那样听他从头至尾地把事情说完。小的时候听完王威对某件事情的陈述后,父母还要告诉他像这样的事情更清楚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当王威大点后父母只是就事论事地谈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从没有否认过孩子对问题认识过程中的观点,在琐碎的生活中,父母对他所施加的影响是自己对工作的兢兢业业、生活态度的严谨和努力进取的求知精神。对于王威在上学期间一般的家长都非常重视的学习问题,他们则很少过问。他们更相信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鞭策孩子求上进,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性,通过家长的具体言行,让孩子去体会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
王威的妈妈回忆起他们夫妇轮流出国或同时出国的那段日子时这样说,也许是我们在无意中创造了有益于孩子个性发展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王威虽然是个独生子,并没有享受到特殊的生活待遇,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现在独生子女们能得到的一切。而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同时出国或轮流出国工作,留下他独自地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无形中给王威提供了一个要依靠自己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的生活环境。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的独立,使王威在心理上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成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强于班里的其他同学。小学期间他就表现出了对学习上的事情十分的重视,在学习知识上他非常认真。对自己在学习上有超出年龄的要求,在没有家长督促、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自己找书看,找题做。没有父母陪伴的家庭生活是孤独的,但是王威的心全然地放在了书堆里,他在书中找到了寄托和安慰,只要有书他就没有孤独感。在广泛的看书学习中,他的知识范围在渐渐地扩大,知识的积累使他能从容地对待上课老师教的那点知识。上课时他思维活跃,常常成为课堂上求解难题的关键人物;由于阅读的课外书多,他写的作文内容充实,文笔也流畅,他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在班里宣读。在老师的心目中,王威是个出类拔萃、好学聪明的好学生。
王威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所在班级的老师接到中学招收少儿实验班的简章后,就向学校的领导极力地推荐王威,希望学校给王威一次报考的机会,并主动写好推荐信,向中学介绍王威的情况。首届少儿实验班招生时必须有原小学的推荐信,以确保考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王威得知这一消息时并不理解少儿实验班的具体的含义,只知道要通过考试才能被录取。很巧,王威的母亲那一段时间正好回国,便带着王威来到了少儿实验班的报名处。细心的母亲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水平还了解得不具体,但是他在孩子学习的环境中看到孩子身边的图书内容就已经明白了孩子在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她不仅给孩子报了名,还详细地询问了少儿实验班的办班原则、教学安排等事宜。她感觉,自己的孩子除了智力上是否超常家长无法知道得更具体因此没有办法把握外,其他的方面按招生简章的要求孩子都能达到。她没有给孩子提什么要求,也没有在孩子面前多说报考少儿实验班竞争激烈的困难,而是问孩子:“你考不考?”当王威对母亲说:“试试吧。”母亲才在家长推荐的一栏中填写了自己对孩子的推荐理由。
参加少儿实验班考试的那天早上,王威在家里吃了鸡蛋喝了牛奶还觉得没吃饱,在去考场的路上又吃了半斤包子,这才心满意足地来到考场,母亲看到他心理如此放松心里反倒没了底,因为王威对待学习上的事情从来都是很谨慎,没有见到他在考试时还如此地不当一回事儿。当王威在考场上做完那些蹩脚的心理能力考题后,一种兴奋感油然而生,他感到做题过程是那样过瘾,此时,能考上少儿实验班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渴望。经过又一次的筛选,王威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以10岁的年龄、小学五年级的学业水平,考取了中学的少儿实验班。
孩子考上了少儿实验班后,母亲又要出国工作了。刚入学时,由于王威不够住校的条件,因此住校的申请没有被批准。在父母都出国工作的情况下,他每天自己料理生活,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他放学并不急于回家就随意地和他聊天,这时才了解到他的家庭的特殊情况,随后尽快解决了他的住校问题。
住校后,他的学习时间更充裕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更多了。在小学他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水平是没人能比的,到了少儿实验班后,他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就有点不值一提了。在第一次摸底考试卷子发下来的时候,王威都不敢相信拿在手里的卷子是自己答的,他从来没有得过这样差的成绩。当老师给孩子们解释考试的目的是老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并要依据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后,他才踏实下来。
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努力,自己在班里的情况是不会差的。父母在出国时给他留下的嘱咐是:你有现在的成绩是你自己努力换来的,你要想达到新的目标就还要继续努力。王威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还很努力,他就更不敢怠慢了。他除了认真利用时间掌握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外,还尽可能地提前学习一些知识,做好预习,力求走在老师的前头。在自学中他不断地与同学交流,在与同学相互的给予中他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他在学习的时候最烦为了比赛而组织的学习。那时,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班里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不过,为了有所准备,竞赛前,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做些讲解,组织有关知识的学习。每逢这种时候,极有个性的王威只参加学习而不去参加比赛,他认为了解掌握了知识就达到了目的,参加不参加比赛是次要的,尤其参加比赛要用星期日的整天时间,还不如按自己的安排学习新的知识。由于王威对问题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不会轻易地改变,经多次的劝解他还是不参加任何的学科比赛,表现出了极强的个性。不过有一次测试他没有参加,到现在他还在后悔。
那是在1987年的夏天,经多方的努力,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委托某科研单位在北京进行少年数学天才的测试,少儿实验班的同学得到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学校在组织参加这次测试中,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参加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着意地强调测试的意义和测试的性质,只是要求同学们认真地参加测试。王威以为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一般性测试,所以就没有参加,直到测试的结果公布后,班里有相当多的同学得到了美国颁发的数学天才少年称号的证书时他才恍然大悟,他真的后悔了,因为,像这样的测试是很难找机会弥补的。他深知自己未必不是数学天才,只是没有抓住证实自己是天才的时机。从此,他对任何事情不再是简单地有主见了,而是注意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注意吸取他人的有益意见来弥补自己认识上的不足。
少儿实验班4年的学习时间不算长,但他在这不算长的时间里学习到了同龄人要学习7年的知识。面临少儿实验班毕业,王威开始了对人生的又一次选择。这次母亲有机会为他参加了一次家长会,会后家长很不好意思地对老师讲:“孩子考大学的事老师多操心。没有办法,我又要出国工作了。过一段时间,王威的父亲就要从国外回来,遗憾的是我和他的父亲碰不上面,一切由老师做主。”面对报考志愿这样重大的问题,王威参考老师的意见由自己做主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这一年他刚好14岁。接到科技大学的复试通知时他的父亲回国了,父亲陪他一起到合肥参加了大学少年班的复试,结果他如愿地考上了科技大学少年班。
王威上大学后,父母依然各自在国外忙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只是提些参考意见。王威在大学毕业的同时通过了托福和GRE的考试,并获得了赴美国读研究生的深造机会。读研究生期间,他在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开始在一家著名的公司工作,他工作得十分出色,展示了自己极强的工作能力。当王威要到硅谷发展他的计算机事业的时候,公司老板以高薪挽留他,由于他刚刚在公司附近买了房子,又由于公司真诚的挽留,他暂时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不过,他只想在工作期间增长生活和工作经验。他还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那年他24岁,他有着年龄上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有着很宏伟的生活目标,正为自己的目标继续像过去那样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给予孩子以充分信任,这等于是传递给孩子“我行!”的意念,这样才能不断促使孩子增强自信心,同时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地探索,取得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