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又叫陕西鼓乐、长安鼓乐,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传统器乐乐种,是流行于西安一带的大型吹打音乐,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它的产生年代虽然无法确定,但从它现存抄谱的最早年代清雍正九年(1731)来看,至少在明代已很流行。西安是历史上最繁盛、音乐文化也最繁荣的唐代的首都,生长和流行于这块土地上的西安鼓乐应该说是得天独厚的。从它现有的谱式、乐器、曲名及演奏形式来看,它很可能保留了一些唐代音乐,尤其是唐教坊乐的素材。据一些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不相同。
西安鼓乐的曲调来源于宋词、元杂剧、元散曲曲牌,也有民歌小调和曲艺音乐及其他器乐曲牌。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
西安鼓乐分坐乐和行乐两大类。坐乐系室内演奏,一般规模较大,结构较严谨。其曲式结构由头(帽子)、正身和尾(靴)三部分组成,称为“穿靴戴帽”,有“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之分。行乐则多在街上行进演奏或在庙会上演奏,有“同乐鼓”(又称“高把子”。以使用高把鼓、小勾锣、疙瘩锣、铰子、手梆子为特点,乐曲平稳典雅)和“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以使用笛、笙、管、云锣、单面鼓、小锣、铰子、手梆子八种乐器而得名)两类。此外,还有一种宗教色彩十分浓厚,专为寺观祭神时演出的念词音乐,在鼓乐的伴奏下一唱众和,受梵呗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很大。
西安鼓乐所使用的乐器,旋律乐器有琵琶、筝、笛、笙、管等,打击乐器以坐鼓为主,还有战鼓、乐鼓、单面鼓(铜鼓)、高把鼓、锣、钹、铙、铰、玎珰、星星、梆子等。
在演奏社班中,又分僧、道、俗三个流派。道派温文尔雅,重技巧表现;僧派豪放粗犷,富于生活气息;俗派气势浑厚,多民间色彩。
西安鼓乐主要流行在陕西周至县南集贤村、长安县何家营村、蓝田县及西安地区。鼓乐社成员多为当地农民、工人、小手工业者及和尚、道士等。
西安鼓乐社的活动曾经非常活跃,无论城乡,工作之余、打烊之后或者农闲时分,成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平时自娱自乐,遇到重大的活动或婚丧嫁娶等事,他们都会去表演。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庙会一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
目前尚保留有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三千余首以上,曲名、曲牌有一千两百多个,套曲四十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以及宫廷和宗教的音乐。
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西安鼓乐的重要曲目有《青天歌》《霸王鞭》《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终南山》《长安城》《五色鸟》《奉金杯》《将军令》《反天宫》《满庭芳》《宋江》《十六后》《歌煞》《到春来》《哨板》《游月宫》《步步娇》《雁落沙滩》等。
名曲欣赏
青天歌/古曲
《青天歌》是一首慢板抒情套曲,全称叫《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青天歌》。它由梆子敲击节奏,双云锣与笛、笙、管演奏旋律,但没有用鼓,这在鼓乐曲中是比较少见的,但也因此产生了一种缥缈空灵的感觉。它的曲调十分优美,富有高亢华丽的秦音色彩。
鸭子拌嘴/安志顺 曲
这是一首新创作的打击乐合奏曲,作者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打击乐器滑击、扣击、点击、刮击等手法,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独特性能,通过音色、音量的对比变化以及自然节奏的模拟,奏出旋律,敲出情节,打出音乐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鸭子嬉戏的小景,活灵活现地勾画了鸭子的性格和神态,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