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四堂课
19277500000050

第50章 从“华为的冬天”到“北国之春”(4)

华为的一系列的反击让思科应接不暇,在两次听证会之后,6月7日,法庭驳回了思科申请下令禁制华为销售产品等请求,拒绝了思科提出的禁止华为使用与思科操作软件类似的命令行程序,但又颁布了有限禁令,即华为停止使用有争议的路由器软件源代码、操作界面及在线帮助文件等。这样一个看似折衷的方案使双方都认为自己获得了胜利。

7月28日,华为公司、思科公司、3COM公司向美国得州东区法院马歇尔分院提交终止诉讼的申请。法院据此签发法令终止思科公司对华为公司的诉讼,最终全部解决了该起知识产权案件的争议。各方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及相关其他费用由双方自行承担。同时,思科今后不得再就此案提起诉讼或就相同事由提起诉讼。思科表示,华为已经同意修改其命令行界面、用户手册、帮助界面和部分源代码,以消除思科公司的疑虑。在此诉讼案宣告完成之前,中立第三方已经审核了该诉讼所涉及的华为公司存在问题的产品。华为同意停止销售诉讼中所提及的产品;华为同意在全球范围内只销售经过修改后的新产品,并已经将其相关产品提交给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专家进行审核。

7月29日,华为公司发表声明对此结果感到满意。华为的新闻发言人傅军则“针锋相对”地表示思科的一些表态违反了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华为主动对有争议产品进行修改只是为了避免争端,并不是华为侵犯了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

历经一年七个月的美国思科系统公司诉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技术侵权的跨国知识产权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中国企业频频在国际知识产权交锋中败北的背景中,华为和思科打成平手至少意味着中国企业取得了进步,华为的经验值得其他中国企业借鉴。

2003年7月,华为生产的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数据产品通过3Com公司的销售渠道进入美国市场。官司之初对华为产品充满犹豫和怀疑的欧美客户,又开始继续曾暂停的华为产品订单。即使是思科长期以来的盟友EDS(电子数据系统公司)也在2003年12月与华为签订协议,在美国销售华为3Com合资公司的设备。

这场诉讼表明华为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参与者。当潜在客户听说华为是思科的低价竞争对手时,很可能会考虑与华为合作以节省开支。思科并没有通过这场官司达到在市场上阻击华为的目的。“恰恰相反官司给华为产品在全球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二、借船出海联手3COM

2003年3月,华为与美国3COM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华为利用3COM的技术,3COM则利用华为在国内的销售渠道。

华为和3COM的这次联姻,对华为的意义当然远不仅限于与思科的官司。首先,3COM拥有广泛的渠道和在欧美的知名度,能够为华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华为打算在全球企业网市场上与华为3COM并行展开业务,华为已经把除了面向运营商的核心路由器以外的全部路由器、交换机产品线,以及其中的知识产权和其他数据通信业务悉数注入合资公司。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华为和华为3COM将可以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内互为代理,销售对方的产品。或者由华为直接OEM华为3COM的产品。最后,3COM带给了合资公司国际化的管理方式。包括合资公司的财务体系、渠道管理和法律平台。为华为提供更符合国际市场的思路。

而3COM看上的,是华为的全系列产品线、强大的中国销售渠道和能力。这对3COM占领中国市场并拓展对全球大型企业客户的销售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三年前,3COM已经基本撤出了这一市场,而且,因电信运营商的采购能力在进一步下滑,3COM已将未来悉数寄托在企业网市场上。3COM主张让客户“按需购买,渐进扩展”,从而降低客户的前期成本,这和华为的“低成本、低利润、业务适应性开发”的商业模式高度一致,双方都要以更高的性价比冲击思科。思科的第一代对手3COM和第四代对手华为戏剧性的结合,将产生可能改变网络设备市场竞争格局的力量。

3COM也表示在除中国和日本外的其它地区,3COM将利用其世界级经销渠道,大力拓展合资企业产品的市场范围。3COM将允许其分销商经销包括从低端交换机到高端路由器在内的合资企业的全线网络产品。这意味着华为的路由器可以沿着3COM的经销渠道源源不断地输出到欧美市场,省去了一大笔拓展国际市场的费用。另外合资公司将拥有3COM和华为共4000多项专利技术和应用的知识产权,同时还拥有1000多个注册商标。其中3COM的1850余项是美国专利,华为的中低端路由器产品通过3COM OEM到美国,在美国市场上思科要面对的对手就不是“手无寸铁”的华为,而是拥有大量网络技术专利和在处理知识产权诉讼方面积累有丰富经验的3COM了。

华为总裁任正非对这次与3COM的合作充满信心,“3COM的驰名品牌及其全球性经销渠道,对合资公司是直接和长远的贡献,”任正非说,”合资公司将大大加快华为新兴企业网络业务的全球化进程,这将允许我们在世界几乎每一个主要国家销售我们开发的产品。3COM和华为在业务上的贡献是互补性的,在产品线和地区销售代理渠道方面几乎不存在过剩或重叠问题。”

对于华为来说,华为3COM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将成为华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任正非这样评价双方合资的意义:“3COM的品牌和全球销售渠道给我们提供了迅速和长期的机会,合资公司加速了华为全球商业化的进程,使我们的产品几乎可以在所有重要国家销售。”

三、东方不亮西方亮

2003年12月18日,华为打响了其3G设备销售第一枪——成为香港移动运营商SUNDAY WCDMA商用网络的基础网络及业务平台的独家供应商;一周之后,世界500强之一的阿联酋电信(Etisalat)宣布,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独家承建的阿联酋电信WCDMA3G网络正式投入商用,华为公司作为独家供应商。

2005年4月,华为入选英国电信(BT)未来五年优先供应商,此次“中榜”让华为第一次站到了与爱立信、思科、西门子等七家一流供应商的同列

到2006年,华为公司在海外3G市场可谓硕果累累,华为在全球部署了35个UMTS/HSPA商用网络,应用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西班牙、巴西、荷兰、葡萄牙、波兰、马来西亚、阿联酋、巴基斯坦及中国香港等,井成功突破欧洲和日本的高端市场。华为WCDMA/HSPA已经跻身全球三强,成为Vodafone、FT、T-Mobile、西班牙电信、阿联酋电信的3G合作伙伴。

任正非曾说过,对于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仅十年的华为而言,2G是解决温饱,3G才是未来。而在2003年的时候,人们还在想华为的3G之路还能走多长时间——那时候,华为在3G上的倾尽全力曾经招致过怀疑和不解,与此同时,UT斯达康在小灵通上一战成名,以及准确抓住小灵通商机的中兴通讯,更是映衬了华为在3G上豪赌的“可笑”。然而,两年之后,随着小灵通市场的饱和,由小灵通带来的收益迅速下滑,业界的论调也在发生微妙的改变,而小灵通明确显出颓势的2005年,曾经备受怀疑的3G却正在日益强盛。

早在1995年,华为就开始启动3G的关键技术研究,1998年则正式开始进行商用系统研发。华为3G经过十年研发,目前拥有超过3500名优秀的研发工程师,在美国研究所、瑞典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印度研究所(CMM5级),以及国内上海、北京、深圳总部等地进行着全球化同步研发,覆盖包括芯片设计在内的全面技术领域。“华为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的比例超过年销售额的10%,其中超过1/3的研发经费用于3G研究。”按2004年华为全年销售总额462万元计算,华为2005年继续用于3G的投入还将达到15亿元左右。有华为内部消息认为,华为近两年实现的利润约为30亿—40亿元,也就是说华为在3G上的投入达到其利润的35%。

十多年,50多亿的投入,华为在3G上投入的赌注确实很大。的确,对于在第一代移动通信毫无作为,2G时代才奋起直追的华为来说,3G是他们最直接的机会。用当年华为负责无线产品线的副总裁余承东的话说,这是华为唯一可以和世界著名厂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机会!

经过国际竞争的考验,华为的3G产品具备了较高的成熟度。海外市场竞争极其激烈,众多大牌公司参与其中。华为在国际运营商的招标中表现出色,在技术指标方面总能名列前茅。在满足不同运营商差异化需求的过程中,华为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在海外3G市场开花结果这一事实的本身固然重要,但是通过建设3G网络积累经验、提升实力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海外市场的成功无疑给铁了心要吃下国内3G市场的华为更多底气,也让华为的3G产品着实镀了层真金。但是,华为始终不敢放松的仍然是国内市场,毕竟,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UMTS营销工程部杨峰义副总监认为,“国外3G商用网络的建设和运营经验的积累,对今后国内3G的商用做好了准备,如果国内开始建网,我们能够很快集中力量把国外的经验移植到国内3G的建设当中。”

根据业内人士的估计,中国一旦启动3G市场,其中光是建设网络设备的采购额就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由3G拉动的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材料、软件等一大批相关产业,将带动起24000亿的产值。中国3G市场的前景将会非常美好。

2007年,中国3G技术TD-SCDMA(简称TD)将在10个城市大举铺开,作为此轮扩大测试的主导运营商中国移动,其首期采购合同行将发出,有消息说,涉及金额可能超过150亿元。如此惊人的大单,意味着中国版3G真正进入倒计时。

真可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华为在3G上投入了十多年的心血,让华为在3G技术上走在世界的前列,与国内其它的设备商相比取得技术上的巨大优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华为的3G会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