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方式叫以退为进
1928100000014

第14章 能进能退大丈夫(2)

曾经有一本畅销书专门讲述细节对于人生成败的影响,此书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于细节的重要性深有同感。细节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因为巨大的变局都是在微小的变化中酝酿而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洞察细微,见微知著,一定能先一步做好准备,更迅速地抓住进退的时机。

中国历史上不乏料事如神的人,我们最熟悉的诸葛亮几乎被描述成为一个神话人物。所谓智者并不是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他们能够通过一些小的细节对整个事件有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很好地抓住时机,并做出自己的决断。

对于进退之道,并不是简单地依照个人的意愿而决定,理智的人懂得分析环境而权衡利弊,最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让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察言观色来决定进退之道的。

齐国国君齐桓公尊贤礼士而不计私仇,在鲍叔牙的说服下,拜管仲为相国,厚其禄人,以父亲的礼节接待他。于是管仲竭尽全力辅助国君治理国家。他为齐国制定法律,减轻税收,开发山区种植粮食作物,在海边开设盐场,并操练国家的军队。过了几年,齐国被治理得民富兵强。

齐桓公豁达大度,用贤不疑,对内遵守礼节,对外抗击蛮夷,在各个诸侯中树立了强大的威信,大有称霸中原的意图。然而卫国却不肯听从齐国号令,反复无常多次违约败盟。齐桓公与管仲共谋,打算攻打卫国,好让卫国服齐。

退朝后回到寝宫休息,卫姬马上跪倒在地问:“陛下,为什么要攻打卫国?”齐桓公心中一惊,奇怪为什么如此机密的事这么快就被妃子知道了。卫姬说:“退朝时,陛下态度威仪临人,脸上有股杀伐之气,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见到臣妾,陛下就变得温和。以齐国的威望,您谁都不怕,唯独怕妾,肯定是念及卫国是我的父母之邦,于心不忍,所以臣妾以为陛下想伐卫了。”

齐桓公平日对卫姬就宠爱有加,今日更是佩服此女聪明过人。经不起美女苦苦哀求,终于放弃了伐卫的想法。

第二天上朝,正在为难怎么与管仲解释,管仲见了齐桓公却笑着说:“陛下不打算攻打卫国了?”

齐桓公又是一惊:“寡人还未开口,相国怎么就知道了?”管仲笑着说:“今日上朝,主公抢先向臣作揖,执意让我先行,这与平日大不相同,对话之间,又吞吐含糊,我想主公一定是改变了主意,恐臣等对主公不满。不过我已经为主公想好了劝服的计策。”管仲写了一份国书,大意是让卫国懂得局势,臣服齐国。

齐桓公听完,哈哈大笑:“寡人身边原来有这么多聪明的人。”卫姬能洞察细微,见微知著,想办法令齐桓公改变了主意,免除了战争的灾难。管仲也能洞察他的意思,并早已想出了计策。

卫姬察觉到了齐桓公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对攻打卫国有所顾虑,于是就利用这一点事先就准备好了诸多说辞,而最后说服齐桓公放弃了攻打卫国的计划,她抓住了齐桓公动摇的机会进行了说服,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管仲察觉了齐桓公所做的决定,事先准备了另外的方案达到劝服卫国的目的。

从微小的变化中察觉事情发生的转变,从而能够抓住主动权。在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机会的这一种能力非常重要。而这种能力来自于自己对于细节的敏感,更来自于对生活和人性深刻的认识。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我们目前拥有的一切。不要整日去想着“如果我有什么就好了”,而是要想“我现在拥有的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用途?”整日幻想,不如静下来,踏踏实实地想一下我们已经得到了什么?

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我也没有办法。不过我看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是还要在河边做些可以做的事情:放飞思想的风筝,摘下一个“苹果”。历览古今,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最终都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和超越。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能够跳出别人设置的困局,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但是跳出别人的布局之后,还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才是最了不起的。能做到这点,我们必须有的一个条件则是逆向思维、以退为进。不顺着别人的逻辑走下去,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做真正的主宰者,主宰自己的事业,主宰自己的人生。

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林童,毕业之后来到一家证券公司当一名基金研究员。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部门主管总是看他不顺眼。比如邀请大家下班后到家吃火锅,总是不小心漏了林童。林童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是,去“阿杜”吃港式高级火锅,比主管和同事们还享受!主管要给他难堪,哪知他更得意!而主管分配给他的基金,老是冷门商品,很难有业绩上的表现,他也不生气,总是兢兢业业去完成。

后来他离开了那家证券公司,走出了另外一条路,到了一家公司的营销企划部工作。企划部的工作,他做起来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不久便被提升为部门经理。而谈到他在证券公司的工作时,他总是说:“还好他那样对我,让我得到了历练,否则我现在只能作研究分析,真的谢谢他的造就。”

生活就是这样,换个角度,你就是赢家。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知难而退并不是一件坏事,争一时不如争千秋,更何况,你怎么知道上天的布局不是要让你扛起更大的责任呢?忍一时之气,反倒处处是出路,别把精神能量虚掷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置身事外,保护自己

有一天,张之洞和谭继洵等人在黄鹤楼举行公宴,当地大小官员都在座。座客里有人谈到了江面宽窄问题,谭继洵说是5里3分,他曾经在某本书中亲眼见过。张之洞沉思了一会,故意说是7里3分,自己也曾经在另外一本书中见过。

督抚二人相持不下,在场僚属难置一辞。于是双方借着酒劲儿起来,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

于是张之洞就派了一名随从,快马前往当地的江夏县衙找县令来断定裁决。当时江夏的知县是陈树屏,听来人说明情况,急忙整理衣冠飞骑前往黄鹤楼。他刚刚进门,还没来得及开口,张、谭二人同声问道:“你管理江夏县事,汉水在你的管辖境内,江面是7里3分,还是5里3分?”

陈树屏早就知道他们这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但是又怕扫了众人兴;再说,这两方面是谁都得罪不起的。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语平和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7里3分,而水落时便是5里3分。张制军是指涨水而言,而中丞大人是指水落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

张、谭二人本来就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便抚掌大笑,一场僵局就此化解。

学会了置身事外,处世水平当然就会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英文中有一句谚语叫做:涉入某件事比从该事脱身容易得多。可以说是对置身事外的智慧的一种反向总结。

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这种置身事外,谁也不得罪的做法是一种墙头草的行径,大丈夫敢作敢为,必须敢于挺身人局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实这是对置身事外的策略的一种误解。置身事外不过是一种对局手段,其目标是为了在冲突的最初阶段更好地保护自己,并且在将来挺身入局的时候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其实是一种把握进退时机的策略。著名的军事家告诉我们:在与对手较量的过程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胜利。这样的战术在人生的旅途中一样可以帮助我们取得胜利。当环境不利于自己而利于对手的时候,就应该暂时避其锋芒,以时间换取空间;等环境和条件转变,就应该及时出击,给对手出其不意的打击。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中国革命史和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显赫地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也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提出的。正是这样的游击战术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据地建立前,驻湖南的粤军连长朱孔阳因不满上司克扣军饷,曾率部进入到井冈山做起了“山大王”,成为井冈山有名的一支绿林武装。

为对付官军的进剿,朱孔阳利用熟悉地形环境等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在莽莽群山中与官军周旋,使官军疲于奔命,对他奈何不得。他有一句对付围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会打圈。”寥寥数语,蕴藏着极其朴素的游击战术道理。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敌强我弱,四面白色恐怖。为了战胜强敌,扩大并巩固革命根据地,红军迫切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为此,兼收并蓄的毛泽东注意从过去井冈山绿林武装的游击战术中吸取营养,学习优势,为我所用。1927年12月,他对攻打茶陵的部队说:“战无常法,要善于根据敌我情况,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原则下,抛掉旧的一套,来个战术思想的大转变。”

他还告诉大家:“从前,井冈山有个‘山大王’,叫朱聋子(朱孔阳绰号),和官兵打了多年交道,总结的‘打圈圈’是个好经验。打圈是为了避实击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大家频频点头,“总之,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原则。”

1928年5月,朱毛两军会师后,湘赣两省敌军向井冈山发动了第一次联合“会剿”。红四军主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路的作战方针,南下黄坳,直奔五斗江,迂回拿山,第一次攻克永新县城。几天后,毛泽东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他广引古今中外战例,结合红军这次战法,再次谈到了战术问题,并首次正式提出了“十六字诀”,他说:“白军强大,红军弱小,我们以弱斗强,只能采用游击战术。什么叫游击战术?简单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从此,“十六字诀”成为红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这种灵活的战术帮助我们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它包含着伟大的东方智慧。当我们面对强大的敌人,或者势均力敌的时候,就可以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控制局势的发展,掌握主动权。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可以帮助我们争取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有时反着一般规律来,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这种策略的精髓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