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方式叫以退为进
1928100000013

第13章 能进能退大丈夫(1)

人生如波涛汹涌的海水,总有潮起潮落。处在浪尖的时候,要有跌入谷底的准备;跌入谷底时,也要有搏击高空的勇气。相信自己,处在低谷时只是暂时的状态,只是为搏击更高的天空在积蓄力量。能进能退才是大丈夫。

随机应变,把握机会

随机应变是把握机会的重要能力。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必定会被环境所淘汰。只有那些能够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人才能把握机会。

有时候,在环境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初衷,有时甚至还要说一些违心的话或者做一些违心的事。这都情有可原,因为在这世界上,能够改变环境的是极少数人,多数人只能够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

在一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大肆揭露并批判斯大林的暴政。有人递上纸条,质问赫鲁晓夫:“您当时也是权力核心集团的一员,为什么当时不起来反对斯大林?”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赫鲁晓夫很难堪,他很难做出回答,但他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大声念了一遍条子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谁写的这张条子?请你站起来。”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心都砰砰地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想告诉这个写字条的人,你现在应该能够理解我当时的处境了,我和你现在的心情一模一样。”

即使是赫鲁晓夫也一样有受环境压迫的时候,一个人想要成功,就需要能够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不能生存。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还如何能够进退?环境变化了,我们就要能够做出不同的反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那些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可以进退自如。

一个小徒弟跟着铁匠师傅学艺,不久就能自己接活了。在自己接活时,小徒弟打了四把斧子,自己特别满意。

第一个顾客是中年农民,他抱怨斧子太沉。小徒弟无言以对,师傅对农民说:“你的身体强壮,斧子大点看着才相称!”

第二位客人是屠夫,他不满意地说:“斧子太小,砍骨头恐怕不行?”小徒弟心想可能是自己的技术不行,羞愧地低下了头。师傅对屠夫说:“这把斧子肯定能用,太大了手臂容易发酸。”屠夫连连点头。

第三位顾客是一位年轻的樵夫,他一进门就问:“怎么用了这么长时间?”小徒弟脸憋得红红的,心想,看样子要返工了。师傅连忙笑着说:“慢工出细活嘛!这斧子保管你一天砍一大堆!”樵夫满意地走了。

一会儿,一位老人走进来,皱着眉头说:“这么快就做好了?恐怕打得不到火候吧!”小徒弟哭笑不得,一脸窘迫。这时师傅上前解释说:“这不是怕你急伤了身体吗?

我这位徒弟可是连夜打出来的,质量绝对没问题!”老人一听,喜得眉开眼笑。付了钱,高兴地拿着走了。

铁匠师傅可以说是深谙进退之道的高手。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能让人心满意足。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可以说他掌握了变化的时机。

当然,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并不是说做一个毫无原则的“变色龙”,更不应该是随风而倒的“墙头草”。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为的是更好地适应环境,抓住变化中出现的机会。

分清时势知进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的社会,而信息社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信息。为什么信息会有如此巨大的价值?信息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人们根据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决策。随机应变,分清时势,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

失败,往往不是我们的实力不够,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明辨时势,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一味冒进。

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权智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名将曹玮有一次率军与吐蕃军队作战,初战告胜,敌军溃逃。曹玮故意命令士兵驱赶着缴获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走。牛羊走得很慢,落在了大部队后面。有人向曹玮建议:“牛羊用处不大,又会影响行军速度,不如将它们扔下,我们能安全、迅速赶回营地。”曹玮不接受这一建议,也不作任何解释,只是不断派人去侦察吐蕃军队的动静。吐蕃军队狼狈逃窜了几十里,听探子报告说,曹玮舍不得扔下牛羊,致使部队乱哄哄地不成队形,便掉头赶回来,准备袭击曹玮的部队。

曹玮得到这一情报,便让队伍走得更慢,到达一个有利地形时,便整顿人马,列阵迎敌。当吐蕃军队赶到时,曹玮派人传话给对方统帅:“你们远道赶来,一定很累吧。我们不想趁别人劳累时占便宜,请你让兵马好好休息,过一会儿再决战。”吐蕃将士正苦于跑得太累,很乐意地接受了曹玮的建议。等吐蕃军队歇了一会儿,曹玮又派人对其统帅说:“现在你们休息得差不多了吧?可以上阵打一仗啦!”于是双方列队开战,只一个回合,就把吐蕃军队打得大败。

这时曹玮才告诉部下:“我扔下牛羊,吐蕃军队就不会因杀回马枪而消耗体力,这一去一来的,毕竟有百里之遥啊!我如下令与远道杀来的吐蕃军队立刻交战,他们会挟奔袭而来的一股锐气拼死一战,双方胜负难定;只有让他们在长途行军疲劳后稍微休息,腿脚麻痹、锐气尽失后再开战,才能一举将其消灭。”

一个好的领导者只能是运筹帷幄的大将,而不是冲锋陷阵的勇士。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坐稳一席之地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光凭借努力就能做到的。最重要的是制定好策略,当进时则攻,当退时则守。

主动示弱,避其锋芒

有些正直勇敢的人喜欢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实际上,他们不了解,如果不懂得屈伸之道,即便搬出从上帝到孔夫子的所有哲学,摆出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的所有逻辑学,也根本没办法制伏对手,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任何时代的对局都是带有对抗性的,要想在对抗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就必须采取必要的软策略,放软身段,避过直刺过来的剑锋。下面这个小例子可以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点。

埃兹拉·庞德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和理论家。有一回,诗人拉塞尔·艾伯克龙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年轻诗人应放弃无聊的写实主义,而去研究华兹华斯。庞德对此十分恼火,便写了一封信给艾伯克龙:

愚蠢超过了一定限度便成为对观众的威胁。我特此提出与你决斗,日期视你的方便越早越好。我的助手在适当的时候将会拜访你。

艾伯克龙吓坏了,因为他知道庞德的剑术十分厉害。然而,他又想起,按照惯例,受到挑战的一方有权选择武器。于是,他接受了挑战。但他选择的决斗方式是双方用各自没有卖出的书去投掷对方!

庞德之所以提出决斗,显然是被艾伯克龙的过激之言激怒了。艾伯克龙吓坏了,因为他知道庞德的剑术十分厉害,如果自己用剑去跟他决斗,结果可想而知。最好的办法还是避其锋芒,不去硬碰硬,以“各自没有卖出的书去投掷对方”这种决斗方式去主动示弱,这有利于矛盾的化解。

在生活中,在与有误解和隔阂的人相处时,一定要避其锋芒,不要硬碰硬。若矛盾发生,应及时主动示弱,以化解彼此间的矛盾。这不是软弱,而是保全自己的明智选择。

物极必反,居安思危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一种衰败的景象往往在极盛的时候就种下了祸根,而一种机遇的转变就是在零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转机。所以,我们在颓败之势中要保持进取之心,而在极盛时期要怀有退让之心。只有在极盛时期怀有谦虚和退让之心,才能保持冷静的理智,这样才能防范未来的某种祸患。

《易经》提出了“月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这就是说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可能就已经露出衰落凋谢的预兆。所以人在极盛时,需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防患于未然。

由于治理四川,成绩斐然,高士廉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上调京师,出任吏部尚书,掌管官员的选拔任命。在这样一个要害部门任职,他不谋私利,处事公允,所奖荐提拔之人都能用其所长。

当唐太宗李世民准备册封高士廉的外甥长孙无忌为司空时,他却站出来反对了。他说:“我所幸能和长孙无忌一样成为陛下的姻亲,我们都已身居高官了,如果陛下再册封我的外甥、您的妻兄为司空,恐怕天下人会说您任人唯亲,不利于陛下您的名声啊!”长孙无忌也极力推让,但唐太宗还是坚持,他认为长孙充忌既有才又有功,仍然册封他为司空,并且因为高士廉的威望与才干,不久也提拔他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居宰相。

高士廉官居宰相之职,家世又十分显赫。他的祖父、父亲及他本人都任过宰相。他的儿子高履行任过户部尚书,他的外甥任太尉,外甥女为皇后,此等满门荣耀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但高士廉却毫无骄意,非常谦虚谨慎,清正廉洁。他一共有六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履行、至行、纯行、真行、审行、慎行,意即希望子孙后代能戒骄戒躁,有好的品行。

有一次,太宗率师远征朝鲜半岛,留皇太子监国,高士廉摄太子太傅,在后方负总责。每逢料理政事,高士廉与太子同坐一榻,凡事皆仔细参酌,提出建议,务必征得太子同意。他本人每有议案给太子,还在榻前恭恭敬敬地呈上,这样讲究礼节连太子也心有不安,毕竟他比太子长两辈,又是当朝元老。于是太子要给他另排一个座位,议事时直接面对宣讲即可,不必屈尊奉对。高士廉则坚辞不允,一"如既往。

高士廉当宰相的几年,正是唐朝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他主要是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尤其在官员的选拔任命上恪尽职守,为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到了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高士廉便请求退休,颐享晚年。唐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仍然保留他的宰相称号,以示尊重。第二年又下令将高士廉的画像列入凌烟阁永久保存。

高士廉身进而心退,这对于宦海沉浮的人来说是件很难做到的事。这也是高士廉在身处风口浪尖上却不致被吞噬的原因。在极盛时期怀有退让之心,才能保持谨慎和冷静,才不会受制于人,全身而退。

既然物极必反是规律,我们就应该学会在极盛时期常怀退让之心,这样才能居安思危,全身而退,这样才能把握大势,抓住进退时机。

退一步是明智之举

放眼生活,你将会发现,和处理事情相比,与人相处就要困难得多。然而,每一个问题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答案,关键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个答案,使事情顺利发展。而这其中一个很有效、值得称道的方法便是以退为进。小则化解误会干戈,大则解决政治危机。

据说,德国的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很爱吹牛,信口开河。有一次,他到英国访问,在欢迎仪式等公开场合中,他兴奋起来,便忘乎所以,又吹起牛来。他声称他是唯一对英国友好的德国人。有了他,英国人才没有被俄国和法国践踏;也是因为有了他,英国才打败了南非的波尔人。这些难以让人相信的话,他作为皇帝却大言不惭到处宣扬,很快便引起了欧洲各国的抨击和批评。英国人对此尤其愤怒。对于来自外界的强烈反应,德国政治家们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付。

当威廉二世听到外界的反应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失言。但皇帝的尊严使他没有勇气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找来大臣布罗亲王,想让他当替罪羊,便授意布罗亲王,让他承认是他建议皇帝那样说的。

布罗亲王一听,心里自然生气,于是表示拒绝。威廉二世为此非常气愤,拍案而起,对布罗亲王吼道:“你认为我很愚蠢吗?会犯下你所不能犯的错误吗?”气氛一时变得非常紧张。

布罗亲王见谈话的气氛变得紧张了,也知道硬碰硬是不行的。于是,布罗亲王平静而缓慢地对威廉二世说:“微臣没有资格说刚才的话。陛下在许多方面的成就,都使得微臣万分佩服,无论是军事知识还是自然科学都是如此。”布罗亲王说到这里稍停了停,看了威廉二世一眼,见他怒气渐消,正在认真地听,便话锋一转,接着说:“可是,微臣正好懂些历史方面的知识,这可能对政治有用,尤其在外交方面。”

布罗亲王这么一说,威廉二世的怒气消失了,又高兴了起来,笑了笑对布罗说:“我不是常常跟你讲么,咱们是最佳搭档嘛!咱们应当永远在一起!我相信,这是能做到的!”这样,气氛又马上缓和下来了。布罗和威廉二世的关系依然较好。

布罗亲王因为灵机一动,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而避开了和皇帝的针锋相对。而后对其大加赞美,这就是以退为进。因为以退为进,布罗亲王使快要崩溃的君臣关系起死回生。

外圆内方,能屈能伸

曾国藩曾经说:“做人当如古钱,内方而外圆。”意为做人表面要灵活,但内心却必须刚正不阿。也就是说,人生智慧都在一枚小小的铜钱里隐藏着。

福州永泰县大樟溪畔有一座龙峰园,里面有一座立雪书院。在书院的广场上,有一方圆图案,令人深思。它的意思是劝喻人们读书做人,方就是方,圆就是圆,要方方圆圆做人。不管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人若做不好,肯定官也做不好。

《论语》中说:“仁者可谓方也矣。”古代把“内外相应,言行相称”的人称作“方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主张:“治事要合乎至德。”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内方”被古人当做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能,许多人以此为治家之道,实际上讲的就是屈伸之道。

能屈能伸是取胜的一种战略思考,是一种大丈夫可屈可伸的方法。能屈能伸,并非让你营私舞弊、贪污贿赂、投机取巧。屈伸之道,是人生智慧的凝结,它的形式变化多端,可以称为“以屈求伸”,也可称为“以柔克刚”。

精研屈伸之道,需在生活中静心体会,边学习边实践方能进步得快。

个体户陈某听说工商局长的公子正在四处借钱,而且马上要来找自己。他知道这钱如果出手,就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又不能直接拒绝:得罪了这位公子,以后的生意恐怕就不好做了。

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在此人刚一进家门时,就立刻说:“你来得正好,我正想找你去呢。这两天可把我急坏了,有一批货非常便宜,可人家非得要求一口吞,我怎么也凑不齐这笔资金,正想找你拆借几万呢。”

对方一听这话,啊,原来我是和尚庙里借梳子——走错门了,赶紧搪塞几句,一走了事。

由这个故事可见,屈伸之道,可以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本领,它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战胜对手。学会它没有什么坏处,正如正宗武功,既可强身健体,增强体魄,又可防身御敌,进行战斗。

察言观色,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