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一条只进无退的出路。成功需要勇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不退缩、不妥协、不回头,这正是每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精神物质。面对困难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和勇气,以大无畏的气概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这时绝路中会有出路,这就是自己杀出的一条“血路”。
志存高远,积极进取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旅途,只有矢志不渝、积极进取才能达到目标。如果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注定不会走远。让我们来看看董建华是如何利用海洋来成就自己的大事业。
16岁的董建华在香港念完了中学。刚刚习惯香港生活没有多久的董建华又面对新的挑战。董浩云决定把他送去英国读书,并且有点无情地规定:上大学之前不能回香港。
当时他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连简单的日常用语都不会说,去英国连生存都成问题。但董建华没有丝毫犹豫,在别人眼里是天大的苦难,在他眼里却只不过是个语言游戏。董建华硬着头皮与英国同学多接触、多交谈。
一年时间,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就完全适应了新的环境,之间他没有回过香港一次,为了他上大学的目标在一步步地努力。后来董建华考入了英国著名的利物浦大学。
董建华儿时良好的教育养成了他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父亲的做法很厉害。没有当时的那段经历,我不可能为了一个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董建华并没有任何夸张,而后开始的职业生涯董建华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断进取最后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大学期间,董建华没有和其他留学欧洲的富家公子比吃比穿,他生活简朴,到了暑期,还要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从多方面接受现实生活的磨炼。
大学毕业后,董建华没有继续深造,也没有来到父亲的公司担当重要职位。董建华做出了一个让很多香港人都意料之外的决定: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打工,而且是一名最普通的基层职员。
他在美国勤奋苦干,一干就是四年。即使后来加人父亲创立的航运事业,董建华也不是一开始就身居要职,而是主动要求去驻纽约的分公司工作,为的是锻炼其独立的处事能力并与国外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这一干又是四年。
1969年,董建华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磨砺后,踌躇满志地回到香港,正式进入了董氏家族的核心领导层。董建华引入通用公司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对公司进行改革,将原来庞杂的公司业务逐渐纳人规范化轨道。董建华又运用在国外拓展的业务关系,帮助父亲打开了欧美货运航线的局面。同时拓展了董氏集团在金融等其他行业的业务,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横跨多个行业的巨型集团。
可以说,在董建华回港期间,董氏集团的发展最为迅速。因为这么多年的历练,再加上本来就雄厚的资本,董氏家族的事业走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就是在那个时候,董建华跻身世界七大船王,董氏家族雄踞全亚洲市场。
因为拥有了不断进取的心态,董建华可以在任何挑战面前发挥刻苦精神,而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一次又一次地为难自己,使得自已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这为他将来开创自己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他没有不断进取的志向就不可能拥有坚强的意志,更不可能克服成长路上的艰难,也就不能使自己强大。
人生就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旅途。只有志存高远的人才能不断进取,不畏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以攻为守的人生是不断进取的人生,也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
顺应自然,当机立断
处理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喜欢全面地去考虑,确保深思熟虑,万无一失。但是有的时候,事情想得太周到了,则会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对于生活,对于事业,我们不妨把问题看得简单一点,给自己多一点空间。
14世纪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威廉对于哲学上关于“共性”“本质”之类的讨论感到很厌倦,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剔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奥卡姆剃刀原理”。经过数百年的流传发展,这一理论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哲学和逻辑学的范畴之内,而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其他科学研究领域,对于现代管理理念、处世的人生态度,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这个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还记得,1998年长江发生洪灾的时候,报纸上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小村庄,一个农民家的房子在一场大雨后被洪水冲垮了。就在他的妻子、儿子都快被洪水吞没的时候,这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而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
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去采访的记者,也感到疑惑难决: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还是救孩子?就像很多女孩子总喜欢问自己的男朋友,如果她和男孩的母亲一起掉进河里,男孩是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女朋友呢?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爱情和亲情,母亲与爱人,似乎真的是一对难解决的矛盾。
于是带着种种疑惑,记者拜访了那个农民,想知道面对妻子和孩子的生死存亡他是怎么做出抉择的。当那个农民被问到当时是怎么想的时,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就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人生中的很多抉择就是这样,很多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现实往往不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去思索,去斗争。如果此时你还在思前想后的话,恐怕会失去的更多,倒不如当机立断。
不失时机,见可而进
见可而进的根据是利、机、虚、需。见利而进,见机而进,见虚而进,见需而进等原则,都是对见可而进的具体推衍。
在确知对手有可能被打败的条件下,就应当迅速而不失时机地向对手发动进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
唐朝初年,地处漠北的东突厥不断南下袭扰,严重威胁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消除边患,巩固国防,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调集十余万兵力,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以并州都督李绩等五将为行军总管,分道北出,向东突厥发动大规模进攻。
唐军经过多次作战,于次年二月在阴山一带给突厥军以摧毁性打击,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
唐太宗命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
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对方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20天的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
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对方加害他们可怎么办?”
李靖斩钉截铁地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想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气前进,当抵达距颉利可汗官署仅7里的时候,突厥兵才发觉唐军已经迫在眼前。
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之时,李靖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歼灭万余人,俘获十余万,活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单骑仓皇西逃,后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而献给朝廷。
此战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而唐军的胜利在军事上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从兵力对比看,突厥军在连遭唐军打击后,损失颇重,已呈劣势,而唐军则越战越强,处于优势地位,以优攻劣,必胜无疑。其二,从作战指导看,身为唐军统帅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适时组织部队对敌实施决战进攻。他利用唐使“慰谕”突厥从而造成其丧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袭战法,出其不意地歼灭突厥主力于阴山。
不遵循进退策略的原理,妄进盲退,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有大量事例可以证明。决定进或退,是走向成败的关键。进有进的轨道,退有退的航程,而一旦进退到轨道与航程中,就不能完全受对局者的控制了。这些轨道与航程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运行规律,人们很难加以扭转,因此,必须动静得宜,进退自如,对这些轨道与航程了如指掌。
只有认清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向,把握事理、物理、哲理、心理,才能真正把握进退策略。
必须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制定进退。如果目光如豆,进退失措,轻则折戟沉沙,重则身败名裂,贻笑万年。相反,如果识力超群,目光如炬,一进一退与整个时代形势、社会趋向相结合,必然能够由弱而强,由寡而众,由小而大,步步发展,一路辉煌。而且在进退之际,能绕过误区,避开盲点,将地狱之门留给对手。
以攻为守是上策
很多人都喜欢观看对抗性强的体育比赛,散打比赛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讲解员分析散打动作和防守技术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句非常经典的话:“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若要对方打不到你,你就要积极主动地进攻。”因为在散打实战时,一方积极主动地进攻,不停地出招,必然会降低对方的进攻频率,迫使对方保持防守或撤退的态势,而自己受对方进攻威胁的可能性就会降至最低。
人生奋斗,与散打实战同理。奋斗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重重困厄,人与困厄互为对手,互为攻守。当你与命运中的困厄互相对峙的时候,请千万记住: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不断进攻中,增强自己的实力。
美国著名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一位副总裁曾经说过,要想占领市场就需要不断向对手发起挑战,甚至以淘汰自己为代价也在所不惜。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先于对手否定自己,率先开发出新一代产品。
1995年,正当486芯片主导微处理器市场之际,英特尔公司却放弃了486市场,转而全力研制开发奔腾芯片。在外部乃至内部的诸多不解和怀疑中,英特尔公司又一次先于对手成功抢占了芯片市场的“制高点”。以这样的战略思想为指导,英特尔公司总比竞争对手们抢先一步生产出速度更快、体积更小的微处理器,这也让英特尔成了电脑芯片的绝对领袖。
美国吉列公司的产品能独霸市场几十年,凭借的不是别的,正是不断先于对手推出高科技的剃须刀,每一个新产品的推出,都是对前期产品的突破。吉列以对手不能超越的速度更新自己原有的产品,它永远引领着行业的风潮,成为对手模仿和追赶的对象。
企业的竞争需要不断向对手发起进攻,而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以攻为守就可以占据主动。面对问题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不如早一步发起攻击,这样就占据了胜利的先机。
有一家公司,A部门业务量大,涉及面广,部门经理亦雄心勃勃,试图吞并弱小的B部门,为壮大本部门人员力量和扩充势力范围打下基础,并准备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抛出吞并B部门的方案。但此计划被B部门经理获知,B部门经理想到的不是如何防守,而是以攻为守。
结果在高层会议上,B部门经理抢先发言,说如果把A部门并入自己的部门,对公司将大有帮助等,当然公司领导层认为B部门较为弱小,此建议不值采纳。但轮到A部门经理发言时,A部门领导不敢再提吞并B部门的事,否则将被认为有意报复、无理取闹。B部门经理达到目的。
我们处在追求“快速”的时代,做任何事都讲求效率,慢吞吞的人很难适应竞争。所以先于对手发起进攻才能占据先机。行事有效率当然很好,这是一种“进”的策略。但在追求效率和速度之时,也要能静下心来,仔细规划、考虑,才能避免受“马虎”之害。选择主动,选择进攻。唯有进攻,才能占领有利地势,才能形成气势,才能爆发力量。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攻击。
没有回头的余地
目前社会上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大龄未婚女青年中,多是高学历、高收入,并且相貌很好的漂亮女孩。而那些相貌平平的普通女孩倒是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漂亮女孩周围总是围着很多不同凡响的男孩,至少感觉很优秀。既然有这么优越的条件,漂亮女孩自然提高了眼界,她们勾画出未来的男朋友或爱人的形象无疑是完美无缺的,她们不停地选择,她们需要浪漫的快乐,等待白马王子的到来。
很多时候普通女孩身旁的男孩把她们当做朋友却又经常忽视她们是女孩的事实。她们也会想象自己的白马王子,不同的是相貌平平。普通女孩可以容忍男朋友有一些缺点,所以她们能够找到相互包容的天长地久的爱情。
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反而让那些漂亮的女孩找不到自己的真爱。因为在太多的选择面前,女孩们抵抗不住更好的诱惑,总在心底期待下一个会更好。
人总是会这样,不能抗拒未来的诱惑,但生活是向前发展,没有回头路可言。因为不能抗拒未知的诱惑往往会失去更多机会。
一天,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去郊外远足,沿途有小河、丘陵、农舍,同学们看到牛羊、鸡鸭这些市区难得一见的家畜,以及一些花花草草,都很兴奋。走着走着,不远处的一片花海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到了跟前,很失望,大门深锁。园内不仅花美,里面的建筑更是古色古香。
同学们吵着要老师去按门铃,也许是孩子们的叫嚷声太大,惊动了里面的人,从园内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当知道同学们想进去看花时,他满口答应,大家一声欢呼,就想往里跑。老先生连忙制止,叫大家安静,先听他把话讲完,他说:
“你们既然这么喜欢花,我送你们每人一朵……”同学们又是一阵欢呼。
“但是请大家顺着步道一面参观,一面往前走,遇到自己喜欢的花,就可采下,然后从后门出去,不可再回头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