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戒怀抱婴儿打针
在给婴儿打针时,许多年轻的妈妈总是把婴儿紧紧抱在怀中。她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减短孩子的哭泣时间。打针是小儿患病时一种常用的给药方法。在进行操作时,不仅妈妈,而且有些治疗人员也认为把婴儿抱在怀中可减少孩子的痛苦,减少哭泣的时间:但近期研究发现,这种传统的方式不仅不会减轻孩子的痛苦,反而会加重其痛苦,使哭泣的机会增多,哭泣的时间延长。
对此,国外一家妇幼保健研究中心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把准备接受肌注的婴儿分为两组,一组由母亲抱在怀中,另一组俯卧在床上做为对照。然后由同一位治疗人员,采用同号针头注射同样品种和数量的药物。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婴儿有的根本没有哭,即使哭泣时间也短,程度也较轻。他们还发现,哭泣的婴儿回到母亲怀中后,容易接受母亲的安慰。
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这样的,婴儿在母亲怀中注射时,孩子毫无心理准备,而且孩子认为这种痛苦来自母亲,他们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于是更加痛苦,哭泣起来难以抚慰。如果婴儿注射时离开母亲,此时他们心理上已有应变准备,而且认为这种痛苦来自外界。此时母亲再安抚时,他们就有遇难回归之感,心理上容易接受。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给婴儿打针时不要将婴儿抱在怀中,而应让患儿俯卧或侧卧在床上,母亲躲在一边观察宝宝面部反应,遇有脸色苍白等情况及早提醒医生,这样既能减轻宝宝痛苦又能保证安全。
不要捏鼻给孩子灌药
婴幼儿在服药时尤其是服用异味药物时,往往有抗拒情绪。于是有些年轻的父母便通力合作,捏着孩子鼻子强行灌药。这种给药方式是十分危险的,搞的不好会危及孩子生命。大家知道,咽部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必经之路,咽部的下端前方接喉经气管通往肺部,向下通往胃肠道。
喉是由肌肉及筋膜将软骨接合成管状的器官,其前上部有一叶状软骨名为“会厌软骨”,人在正常吞咽时,神经系统支配一系列反射活动,使会咽软骨盖住喉的入口,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由于婴幼儿保护功能尚差,如捏鼻强行灌药,孩子就会哭闹反抗,使咽部反射机能紊乱,会咽软骨不能遮住气管入口,而使药物进入气管,引起肺病,甚至因窒息而出现生命危险。
正确的喂药方式是将小孩抱起,取其半卧位用小匙将药液自口角慢慢灌入,使药达到舌根部后即可咽下。对拒不服药的可强制喂药,方法用拇指及食指紧按两颊,使上下颌分开将匙留在上下牙之间,直到把药咽下为止。动作要快,防止吐药和呛咳。千万不能捏着鼻子灌药,也不要恐吓、打骂孩子。
炎热夏季光和尚也有害
在炎热的夏季,许多年轻的妈妈把婴幼儿的头发剃光。他们认为这样可使宝宝凉快,防止生痱子头发是头皮与外界接触的部分,具有保护大脑和隔热,散热的作用。由于人体的热量有一半以上是头部散发的,所以人们把头发比作暖气的散热片,可见其散热作用之重要。如果把婴幼儿剃成光和尚,就等于将所有的散热片拆除,热量就难以散发出来。再加上夏季高温,孩子极易中暑。
严重的是无遮盖的头部会直接受强烈阳光暴晒或辐射,头部皮肤和颅骨就会把太阳的辐射热阻留,使头部局部温度上升,孩子的大脑温度可达40℃以上,而引起脑水肿、脑膜损害,出现头昏眼花,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昏迷死亡。
此外,由于婴幼儿头面部皮肤娇嫩,在阳光下极易晒伤。,特别是头面部长痣的婴幼儿,如被强烈阳光暴晒后,会有黑色素瘤发病的危险。因此,、在炎热夏季不要把孩子的头发剃光,并避免暴晒头部,出门上街应戴白帽或打遮阳伞。
春秋不要面罩尼龙纱巾
在春秋季节,许多年轻的妈妈要在婴幼儿面部罩一块尼龙纱巾。据说这是为了防止风沙和保护皮肤。我们知道,大脑是人的指挥中枢,它的运转需要耗用大量的血液和氧气。
据测定,虽然人脑重量只占体重的1/50,成人头颅也只占其身长的1/8,但却需要人体血液的1/5。如果把人脑全部血管联结起来,其长度可达L20公里。大脑血管的重要功用之一就是供给充足的氧气。氧气是大脑须臾不能缺少的物质,如果大脑缺氧一分半钟就会昏倒,缺氧五分钟大脑皮质细胞就会死亡。
对于婴幼儿来说氧气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成年人脑重只占体重1/50,脑组织的耗氧量只占人体耗氧量的20%,而婴儿脑重却占体重1/9,大脑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人的一生就只有出生时那些数目的神经细胞,如在婴儿发育阶段受到损害,原有脑细胞还会减少。
因而供给婴儿新鲜氧气非常重要。但如在婴幼儿脸上罩上尼龙纱巾后便会妨碍氧气供应。纱巾虽然薄而透明,通气性却很差,罩上后就与“大气候”隔离形成一个~“小气候”;这样孩子呼出的二氧化碳难以外排,新鲜氧气供给不足,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了“小监狱’,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害的。
禁戒摇晃婴儿取乐
许多年轻的父母喜欢摇晃婴儿,有的是为了使婴儿尽快入睡,有的是为了不让婴儿哭闹,更有的为了逗乐孩子,把他们高举过头,用力摇晃,甚至抛向空中掉下来再接住。轻轻地摇晃婴儿,可使其内耳前庭受到刺激,产生平衡感觉有益于睡眠,有益于发育,这就是人们自古以来把婴儿放在摇篮的原因,但如果用力摇晃婴儿则容易造成脑组织损伤而出现烦躁,昏睡,惊厥,抽搐,视网膜出血等症状。
有时一些不太明显的症状往往被忽视。受害者多是一周岁内的婴儿,两岁以上的幼儿较少。为什么摇晃婴儿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呢?这是因为婴儿、头部比较大,加上他们颈部肌肉不发达且较嫩弱,当用力摇动时,支撑不了头部的重量。同时,婴儿的脑髓和颅骨并没有紧贴在一起,两者之间存有一定空隙,脑髓组织如同嫩豆腐一样脆弱,且脑髓各部分之间也只靠微细的血管和神经束维系着。当用力摇晃婴儿时,各部脑髓之间,脑与颅骨之间就会互相撞击,震荡而引起损伤。
国外有家医院对20名受到强烈摇晃的婴儿研究发现,其中有1/2的婴儿脑部受到损伤,且年龄越小受害越重。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些儿童智力发育较差,学习成绩不佳,与他们在婴儿时期被摇受损伤有关系,只是家长没有察觉而已、所以,父母不要用力摇晃婴儿,如婴儿被摇后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早请医生诊治。
婴儿并非先坐后爬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先让婴儿学会坐,然后再学会爬。因为他们相信“七坐八爬”的传统说法。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先让婴儿学坐,再让婴儿学爬。但研究证明,婴儿先爬后坐对他们的身心发育更为有利。首先,爬是婴儿独自向前移动的最早形式,也是婴儿的一种全身锻炼活动。爬行主要靠四肢的支撑,相对来说婴儿的四肢是比较发达的,这就给他们爬行打下了基础。
婴儿在学爬过程中,可使腰、背、胸、腹和四肢得到锻炼,促进其骨骼生长发育,为,日后站立、行走打好基础。婴儿在爬行时头部抬起,对中枢神经产生良好刺激,可加快神经系统发育。婴儿学爬以后,扩大了活动范围和生活空间,增加了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对世界的认识能力,有利于智力发育。
特别是当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抓到所喜欢的玩具时,不仅使其,b情愉快,还可以培养其进取心和求知欲。此外,孩子学会爬以后,可以自由地改变身体的位置、方向和姿势,也可使其生活多样化,并带来相应的乐趣。
相反,那些只会呆坐不会爬的孩子,由于久坐不动,接触新鲜事物少,反应迟钝、情绪也易烦躁。由于婴儿骨质软,过多过早练坐,会使脊柱变形、胸部受压,不利于骨骼及内脏发育。观察发现,爬得早,爬得多的婴儿比同龄不会爬的婴儿动作灵活,情绪愉快,充满活力,求知欲也高。
训练婴儿学爬时可及早练习俯卧,父母帮其把双手放在前面趴着,时间长短及次数逐步增加,经过多次训练后头就会逐步抬起来,婴儿学爬时,起初往往在原地打转,或向后退,这时父母可用手掌轻轻握推婴儿脚底,或轻推婴儿臀部,助他一臂之力。经过几次训练后,婴儿就能自己爬行了。
分娩之后能吃味精吗
一般而言,成人食用味精是有益无害的。因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肝脏中的氨酸钠在转氨酶的代谢作用下,转化成氨基酸,而婴儿,特别是不足十二周的婴儿,以母乳喂养为主,如果母亲在摄入高蛋白饮食的同时,又食用过量的味精,这样大量的谷氨酸钠就会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对婴儿发育不利。这是因为它能与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不能被机体吸收利用的谷氨酸锌而随尿排出,导致婴儿缺锌。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婴幼儿不仅出现味觉差,厌食等症,而且可造成智力减退、生长发育迟缓以及性晚熟等。因此,分娩三个月内,母亲和婴幼儿的食用菜肴都不宜加入过量味精。
给婴儿照像能用闪光灯吗,
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喜欢给自己的宝宝拍个“满月照”或“百日纪念照”什么的。由于大多在室内拍照,往往需要使用闪光灯。其实,给半岁前的婴儿拍照不宜使用闪光灯。这是因为:婴儿的眼球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嫩弱,非常怕强光刺激。如果用闪光灯对准婴儿拍照,闪光灯在闪光的一刹那,强烈的光束会损害婴儿的眼睛,即使是五十分之一秒的电子闪光灯,也会损伤婴儿的视网膜。闪光距离越近,伤害越大。因此,给婴儿拍照时最好利用自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