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学口才的第一本书
19363200000004

第4章 学会接打电话-鼓励孩子对着话筒的另一头讲话

如今,打电话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总有一些孩子在打电话时磕磕巴巴,甚至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这样的孩子,又怎么可能拥有一个好口才?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孩子接打电话的能力。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技巧;唯有如此,孩子的口才才能有质的飞跃。

不懂打电话的孩子,永远没有好口才

一天,周女士和丈夫出门办事,留儿子皓皓一个人在家。突然电话铃响了,皓皓认为电话一定是找爸爸妈妈的,所以没有理会,而是继续玩着手里的玩具。

一会儿的工夫,电话又来了,皓皓没好气地接起电话:“找谁啊?我妈妈不在家!”随即“啪”地一声把电话挂了。当电话再次打来的时候,皓皓没等对方开口就大声嚷道:“我跟你说了,我妈妈不在家。”说完又立即挂了电话。

像皓皓这样的孩子,远远谈不上好口才。孩子不知道打电话时的说话方式,就需要父母来引导。倘若皓皓的妈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皓皓一直这样,那么相信每一个打电话的人都不愿意是皓皓接电话。

让孩子学会正确的打电话的方法,这不仅对孩子的口才是锻炼,更加能让他体会到人间真情。亲朋好友们在接到孩子电话时,听到孩子得体的谈吐,自然会感到无比惊喜,惊喜之余,还会对孩子的行为大加赞赏,而孩子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也就渐渐变得大胆、开朗、自信,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张先生和妻儿在北京生活,年迈的父母留在了家乡。每隔两三天,张先生就给远方的父母打个问候的电话,每次他都会叫5岁的儿子和爷爷奶奶说几句。

“喂,爷爷奶奶你们好,现在天气冷了,你们要注意身体啊。”5岁的儿子说。

每次爷爷奶奶听到自己的乖孙子这么有礼貌的时候都会笑得合不拢嘴:“好孙子,爷爷奶奶想你了,你过来看看爷爷奶奶吧。”

“我也想爷爷奶奶了,等我放寒假了,就过去看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我要去做作业了,你们一定要注意身体,爷爷奶奶再见。”

小家伙每次打电话都会这样一本正经地问候,亲戚朋友都非常喜欢这个有礼貌的孩子。

打电话既能锻炼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又能提高口才素质。对于这件事,父母千万不要忽视。

当然,与面对面的谈话一样,电话交流的训练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要多说、多练。由于年龄尚小,孩子常常会“怯生”,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不吭一声,或者焦急、羞怯、说话结巴。这时,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次数多了,孩子的口才自然得到锻炼。

以下有11条基本礼仪要求,可供父母借鉴。

(1)切忌长时间不接电话,最好在电话铃响3声之内接起电话。

(2)孩子接到电话时,需要使用礼貌用语与对方交谈。学会说“你好”、“请问”、“请等一下”等,说完以后要道谢。

接电话时不允许以“喂,喂”或者“你找谁呀”作为“见面礼”。特别是不允许一张嘴就毫不客气地查一查对方的“户口”,一个劲儿地问对方“你找谁”、“你是谁”或者“有什么事儿呀?”

(3)如果对方是孩子的长者,告诉孩子在通话结束后应当待对方挂断以后再挂机。

(4)如果是给不相识的人打电话,一般应先做自我介绍,说清打电话联系的意图。

(5)如果要找的人不在,也要有所表示,或者请对方帮助招呼一下,或者请对方转告,都应表示感谢。

(6)如果在接电话的过程中有紧急事情插入时,要向对方说:“对不起!稍等”,然后可以用手按住话筒,以免影响对方。如果电话不清楚时,不要大声吼叫,要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口齿再清晰些。

(7)如果拨错了号码,应当主动向对方道歉。如果是对方拨错了号码,也要有礼貌说明,不要只说一句“打错了”就挂上。

(8)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打电话,要以清晰愉快的语调与对方交谈。

(9)接电话时要有问有答,回答问题时要大方,不可以长时间不回应对方的问题,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时把电话一扔跑到别处去。

(10)挂电话时,话筒应轻拿轻放。

(11)最后要注意打电话的时间,以及通话所持续的时间。不要过早或过晚地打电话,以免影响他人休息。即使有急事打扰对方,也应说明理由,并说声“对不起,这么早(晚)了还打扰您。”

在打电话之前,你要事先训练好孩子。你可以陪孩子玩亲子游戏,在游戏中教会孩子一些打电话的基本礼仪,如此,孩子的表达能力便会增强。

同时,父母在听电话时,也许孩子常常会因为好奇心抢着听电话,如果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电话,你不妨也让孩子试着去接电话,千万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当孩子学会这些技巧和礼仪时,在打电话时就很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赢得别人的好感和赞美,别人也愿意多和他说话。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孩子打电话时,他的口才能力岂能不水涨船高?

学会在电话里“自报家门”

星期天,小玲的妈妈原本和同事约好一起去办事情,谁知到了下午,妈妈感到不太舒服,于是叫小玲替自己给同事打个电话,取消约会。

小玲按照手机里的号码拨过去,电话通了,小玲说:“阿姨,您好,我妈妈病了,今天下午她不能出去了。”

对方说:“哦,好……”小玲听到阿姨说“好”,就把电话挂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的电话响了,小玲拿起电话,听到对方问她:“请问您是哪位?”

小玲疑惑地说:“来电显示不是可以看到我是谁吗?”

对方说:“不好意思,我刚换了新手机,手机里的号码有点乱,有些还没储存名字,所以一时不知道您是谁。”

妈妈示意小玲把电话递给她,向电话那头解释道:“你好,我是杨红。刚才是我女儿给你打的电话。对不起,我现在有点不舒服,今天不能陪你一起去了。”

妈妈和阿姨又说了几句,之后挂断了电话,然后把小玲叫到跟前问道:“刚才跟阿姨打电话,是不是没告诉阿姨你是谁?”

小玲说:“嗯,我打电话从来都没有说自己是谁的习惯,现在不都是有来电显示吗?一看就知道是谁了。”

妈妈说:“你说的是没错,但并不是任何时候对方都保存有你的电话和姓名,你不自报家门,对方怎么知道你是谁?即便对方知道你是谁,你自报家门也不显得多余,因为这是尊重对方、有礼貌的表现,‘礼多人不怪’,你不是参加过口才训练班吗?任何时候都要有礼貌地表达,这是好口才的基础。”

打电话不介绍自己是谁,这不是只有小玲才会犯的错。很多孩子,包括一些大人都没有自报家门的习惯,因为,“来电显示”代替了“自报家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但也带走了我们说话的一些好习惯,最终让口才为此“埋了单”。

父母也许会觉得,这话太危言耸听了,打电话“自报家门”有这么大的作用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自报家门”代表什么。“自报家门”代表着有意让对方了解自己,代表着自己积极主动的说话态度、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而真诚的语言才能打动人,这早已是我们达成的关于好口才的共识。

听到这里,孩子会说:“不就是告诉对方‘我是谁’吗?这也没什么难的,不就多说一句话的事吗?”孩子这么想,就又过于简单地理解了“自报家门”的含义。因为某些时候,“自报家门”犹如电话里的“自我介绍”,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敷衍了事的:当你第一次和对方通话的时候,你是不是需要在电话里向对方做一下“自我介绍”呢?当他人通过话筒把你介绍给电话另一头的某个人时,你是不是需要详细地“自报家门”呢?

所以,电话里的“自报家门”不仅必需,而且重要。更重要的是,自我介绍时,站在对方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人,除了语言,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形象和行为举止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而电话里的“自报家门”只能发挥你口才的强大作用,用自己的语言魅力吸引对方。孩子若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让对方在电话的那一头不由自主对你的口才竖起大拇指。

当然,我们这么说并不是把电话里的“自报家门”等同于“自我介绍”,事实上很多时候,电话里的“自报家门”也可以是很简单的,这就要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当对方是熟人时,“自报家门”只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

当孩子通电话的对象是很熟悉的人时,“自报家门”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了:“强子,我是潇潇。”或:“奶奶,我是潇潇。”这时候如果说得太多会招人反感:“别啰唆了,知道你是谁,快说正题。”所以,说话应该做到该繁就繁,该简就简,这是口才好的人必须知道的一点。

2.当对方既不熟悉又不完全陌生时,需要用“自报家门”来提醒

孩子有时候打电话时会碰到这样的情景:“您好,我是李志强。”

“李志强?不好意思,不太记得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继续“自报家门”:“就是三中的那个李志强,上次我们在体育馆打球认识的,你把电话给我了。”对方一定会恍然大悟:“哦,我想起来了。”用更详细的“自报家门”表达自己的诚意,这样的口才效果就不用再多说了。

3.当与对方第一次通话,“自报家门”就要变成“自我介绍”

当孩子通电话的对象是从未有过任何接触的人,而且想和对方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时,就需要非常详细地进行“自报家门”:“李老师,您好,我是陈晨。我报名参加了您的作文辅导班。但听说报名的人很多,而您只收10名学生,所以,我想详细向您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在东风小学上学,10岁了,酷爱写作……”这里的“自报家门”就必须是一次精彩的自我介绍。

也有他人通过电话把孩子介绍给另外一个人,这时也需要在电话里自我介绍。总之这些时候,只有在电话里发挥自己口才的最大优势,才能赢得和别人深入交往的机会。

文明礼貌地询问对方的身份

小杰正在做作业,这时妈妈的手机响了,他看到妈妈正在做饭,就拿起了妈妈的手机,一看是陌生号码,于是他按了接听键:“喂,你是谁?”

“请问,这是张丽女士的电话吗?”

张丽是妈妈的名字,小杰没有回答对方的问题,问道:“你是谁?”

“哦,你是张姐的儿子吧?我是你妈妈的同事。”对方和气地说。

“我妈妈的同事?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李霞。”

“李霞?我妈妈的同事我大部分都认识,我怎么没听说过你?”

“呵呵,你妈妈有那么多同事,你怎么可能都听说过呢?”

“既然是我妈妈的同事,我妈妈为什么没保存你的名字?”

“这个……我也不知道。可以让我和你妈妈说话吗?”

小杰没有理睬她的话,不耐烦地继续问道:“快告诉我你是什么人?现在骗子可多了,没准儿你就是骗子……”

这时,对方不再说话了,默默地把电话挂了。

我们猜测一下此时小杰的心情:他一定很得意,觉得自己识破了一个骗子。殊不知,是他自始至终不礼貌地询问对方的身份,使对方忍无可忍,最终挂断了电话。

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也经常可以听到他人在打电话时大声地问对方:“你是谁?”如果是这么询问你,你是怎样的心情?脾气好点儿的也许还会回答他,脾气不好的会马上把电话挂了。

询问对方的身份当然是需要的,但是用这样生硬、冷淡的口气询问,却让人无法接受。就像故事中的小杰,会让妈妈的同事对他产生这样的印象:“这孩子太不会说话了,肯定没学过口才学。”

口才好,不仅仅在于拥有多少说话的技巧和方法,而在于有良好的表达态度。失去这个基础,好口才的“千里之堤”必定溃于不礼貌的表达这个“蝼蚁之穴”。

所以,孩子在打电话时必须文明礼貌地询问对方的身份,以下有几种礼貌的方式,父母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

1.用温柔、婉转的语言来询问

语言是用来表达感情、传递情绪的,温柔、婉转的语言一定能激起对方美好的心理感受。孩子不妨这样来询问对方的身份:“您好!请问您是哪位?”这比简单、生硬又直接的“你是谁?”可要令人舒服多了。孩子有了文明礼貌的表达方式,对方一定会有诚意地“自报家门。”

2.不要步步追问对方“是谁?”

当对方说了自己是谁的时候,孩子可能一时想不起,这个时候不要继续追问:“谁?李志强?不知道,不认识,你到底是谁?”这会让对方觉得像是被盘问的犯人,也会觉得自己太不受重视了,在你的印象里没留下一丝痕迹。孩子的烂口才会导致对方不愿意继续交流。

3.先和对方攀谈,慢慢回忆对方是谁

在对方“自报家门”后,孩子若还是想不起对方是谁,不免会有点儿尴尬,对方也会有点儿没面子。这时与其一直询问对方的身份显得不礼貌,还不如先和对方攀谈,引导对方说一些你们之间共同的事件,慢慢回忆对方是谁。

例如先假装记得对方:“李志强啊,我知道,咱们不就是在公园里认识的嘛。”也许你随便一说就蒙对了。就算蒙错了,对方也不会太在乎,因为你至少还“记得”他的名字,他也会态度不错地提醒你:“咱们哪里是在公园里认识的,咱们是在黄河路的球馆里认识的,你忘了?”经过对方的提醒,你想起来了,这时一定要在话语中表现出的热情:“对,对,打球的时候认识的。咱们什么时候再去打球?”这时候,你热情的态度会让对方立即忘记了被你遗忘的不快,而你们的话题也被你的新问题所转移。

看,这才是真正的好口才:礼貌、真诚、热情的态度加上灵活运用说话的技巧。一个这样的孩子,谁会不喜欢?

记清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

笑笑在家里做作业,这时,家里的电话响了,笑笑拿起电话:“喂,您好!”

“请问,赵军同志在家吗?”

赵军是爸爸的名字,爸爸和妈妈出去买东西了,于是笑笑说:“我爸爸不在家。”

“哦,你是赵军同志的儿子吧。这样,你告诉你爸爸,下个星期天到总公司开会。”

“哦,好,知道了。叔叔还有别的事吗?”

“没有了。”

“好,叔叔再见!”笑笑挂断了电话。

笑笑一天忙着做作业、玩耍,到了晚上才想起跟爸爸说:“爸爸,你们公司的一个同事让你星期天到公司开会。”

“星期天?明天就是星期天,是明天吗?”

“好像是吧。”

“他说是到分公司开会还是到总公司开会?”

“这……”笑笑想了半天,“他只说到公司开会,好像没说是分公司还是总公司。”

“是爸爸哪个同事打来的电话,你有没有问对方的名字?”

“是一个叔叔,但我没问他的名字。”

“你这孩子,”爸爸埋怨道,“接个电话,什么都没弄清楚。”

没办法,爸爸只好按照同事们的电话一个个打过去,终于弄清楚了是下个星期天到总公司开会。打完电话,爸爸对笑笑说:“下次接电话,一定把对方说的内容弄清楚,不然会耽误事情的。”

笑笑答应道:“是,爸爸,我知道了。”

孩子如果忘记了对方电话的内容,会有什么后果?如果电话的内容纯粹是闲聊,忘记了也就罢了;但如果这通电话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你却像笑笑这样,什么内容都没记清楚,肯定要耽误事情。

记清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弄清楚对方打这个电话是说什么事,这是接电话的起码要求。但是,有些孩子连这样简单的要求都做不到,其原因就是不重视这个电话,接电话的时候不够专心,一边接电话一边干其他的事情,敷衍了事,希望对方赶快说完、赶快挂断。

当然,导致这种错误也有打电话那一方的原因:对方本身就没表述清楚。但是,对方口才不好,孩子不能为此付出代价。接电话不是听听就完事了,而是要像谈话一样,和对方认真地沟通和交流。

记清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如果对方说什么,你都没听明白、没记住,挂了电话就把对方交代的事情抛到脑后,会耽误双方的事情,少不了受到他人的埋怨和指责。因此,孩子在接听电话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记清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

1.用心听才能记清楚

孩子要记清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首先要听清楚。接电话的时候要认真听,把电视的声音关小一点儿,正在写作业时不妨停下来,如果太吵就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听。接电话时不要摸摸这、摸摸那,不要还想着其他事情,心不在焉,只有这样才能听清楚对方电话的内容,也才有可能记清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

2.对方没讲清楚的,自己要问清楚

孩子接电话时不光要听,还要说、还要问,因为对方的表达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好,口才也可能很差,该说的可能忘说了,说出来的可能没说清楚,这就要求孩子来弥补对方讲电话的不足。

例如故事里的笑笑,爸爸的同事打电话时并没有详细地“自报家门”,这就要求笑笑主动问:“您是我爸爸的哪位同事?请告诉我您的名字,爸爸回来以后我让他给您回个电话。”

如果笑笑当时能这样做,爸爸就不用给每一个同事都打电话了。所以,问清楚对方没说清楚的,这也是接电话必须做到的。

3.拿出纸和笔来记清楚

是不是自己认真听、该问的都问了,就能把对方电话的内容都记清楚呢?那也未必。人的大脑毕竟不是机器,忘记是很正常的。那怎么办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用笔记下来不就不怕忘了吗?

所以,孩子在接电话前就要准备好纸和笔,或者在接电话过程中告诉对方:“请等一下,我拿一下纸和笔。”如果这样做,对方电话里的内容一定会被牢牢记住了。

4.尽快传达电话的内容

故事里的笑笑之所以记不清楚电话的内容,原因之一就是那通电话过去太长时间了。所以,如果这个电话是让自己传递信息的,那就要在结束电话以后尽快向他人传递电话的内容。如果他人不在旁边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面,那就给他打一个电话,在电话里把信息告诉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遗忘电话的内容。

讲话内容要有次序,简洁明了

这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带奇奇出去玩了一天,过得非常快乐、精彩,回到家里天已经黑了,奇奇很兴奋,他急于把这快乐的一天和他最好的朋友小哲分享。于是,他拨通了小哲家里的电话:“小哲,我今天玩得可开心了。爸爸妈妈给我买了阿迪达斯的鞋子,刚才我们还去看了电影《功夫熊猫》哦,你不是想看这部电影吗?小哲,我告诉你,今天的比萨真好吃,动物园的大猩猩也很好玩……”

小哲打断了他的话:“哎,你能不能一件件说?你弄得我有点儿晕。你今天先去买了鞋子,然后看了电影,最后去看的大猩猩?”

“不是,今天一大早我们就先去了动物园。动物园的空气可不好闻了,不过动物们还是很可爱的,尤其是大猩猩,全身都是黑乎乎的,把一个小女孩都吓哭了。猴子也好玩,它们太聪明了,总是跟我们要东西吃。还有孔雀,我们等了好长时间,它就是不开屏。小哲,阿迪达斯的鞋子真舒服,你不是一直想买一双吗?我买的是蓝色的……”

小哲絮絮叨叨地说着,至少说了半个多小时,恨不得把今天的一切都告诉小哲,讲了半天,发现电话那头好像没什么反应,连忙叫道:“小哲,小哲,你在听吗?”电话那头还是没反应。

让我们猜一猜,小哲在听奇奇讲电话吗?估计他早就把电话扔在了一边,人跑开了。小哲为什么没有耐心听奇奇讲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原因之一就是小哲已经讲了,他听得有点晕。因为奇奇讲得有点乱,没有次序,没有重点,这件事没说完,又说另一件事。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有人会说:“一个电话讲了半个多小时,估计小哲早就听累了。为什么不简单说说,等见面了再详细说呢?”

的确,说话若没有次序,没有条理和逻辑,的确会让人听起来有点累。而且电话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也不适合长篇大论。时间过长,一是不经济;二是不健康,因为电话对人体是有辐射的;三是电话只是声音的表达,不如当面交谈那种形象的表达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口才很好,声音好听,讲话很有艺术,别人可能还有耐心和兴趣听你多说几句。但如果你说话没有逻辑、啰哩啰唆,口才很差,那就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得了了。

所以,讲电话要避免没有逻辑、啰哩啰唆这些毛病,而是要有次序、简洁明了。要想做到有次序、简洁明了,孩子可以从这几方面试一试。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

在讲述多件事情的时候,尽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例如故事里的奇奇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说一说今天先去了动物园,然后去了商场,最后去看了电影。要一件一件地说,不要动物园的事儿没说完,又说买鞋子的事儿,然后又说到动物园的事儿了。

如果真的是有好几件重要的事要告诉对方,不妨先打个“腹稿”,或者在纸上简单地先写下来,这样打电话的时候不仅可以有顺序地讲,也可以避免自己将重要的事情遗漏。

2.挑重点讲

讲电话时,除非双方都有很充足的时间,否则不要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本来打电话是要说某件事的,结果闲扯占用了一大半的时间,不如直接说重点:“明天在百货大楼门前等我,其他事情见面谈。”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如果你东拉西扯说得太多,最后对方反而把你约见的地点给忘了。

3.每件事说个大概

如果事情真的很多,你又都想跟对方讲,那就每件事说个大概,不要过细。例如故事里的奇奇可以这么说:“今天我们先去了动物园,动物园的动物可好玩了。接着去了商场,买到了我们俩都很喜欢的鞋子。然后去吃比萨,吃完比萨我们去看了电影《功夫熊猫》,真好看。等明天见了面,让你看看我的新鞋子,我再给你讲讲这部好电影。”

这样说话,不仅有逻辑,而且还简洁明了,每件事都涉猎到了。看来,想要打好电话也是很不容易的,由此可见学好口才的重要性。

打电话时不要忽略对方的感受

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薇薇到香港迪斯尼乐园和海洋公园玩,这两个地方可是小朋友梦寐以求要去的地方。从香港回来以后,薇薇给表妹打电话,她高兴地说:“小琼,我从香港回来了。”

表妹也很高兴:“姐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玩得开心吗?”

“可开心了!你不知道,迪斯尼乐园和海洋公园多好玩!多漂亮!”薇薇用略显夸张、极其兴奋的语调说,“我在那里见到了咱们在动画片里看到的好多卡通人物:米老鼠、小熊维尼、灰姑娘、睡美人公主,哇,太令人兴奋了,我还跟他们合了影呢。海洋馆里有露天游乐场、海豚表演,还有千奇百怪的各种鱼类,哇,太令人赞叹了!这两个地方谁要没去过,就太遗憾了……”

薇薇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但是她说了半天,没听到表妹有什么反应。她突然想到:好多地方表妹都没去过,别说香港了,就是本市的公园都很少去。因为姨妈下岗了,家里的经济不是很好,自己这样在表妹面前炫耀,表妹心里肯定是既羡慕又嫉妒,可能还会有点难过,不然她不会一句话不说的。

想到这,薇薇终止了自己的“炫耀”,用平和的口气对表妹说:“我给你带了米老鼠的玩具,还有一条漂亮的裙子,明天拿给你,好吗?”

“好!”表妹的声音又变得欢快了。

薇薇是个好孩子,因为她打电话时能细心地体察别人的心情、照顾对方的感受。一个口才好的孩子一定也具有很多好的品质,在薇薇身上无疑具备了这种素质。

打电话要懂得照顾对方的感受。很多孩子会说:“我又看不到他,怎么知道他什么感受?”这就需要孩子更细心、更敏感、更体贴。也许孩子会觉得,只要我的口才好、能说就行了,有没有这些无所谓,这些和口才没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我们说话是为了让他人喜欢听,实现和他人的交流,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感,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表演”的欲望。打电话更是如此,如果对方不喜欢听你讲话,在电话那头沉默不语,你一个人“自言自语”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打电话时不能忽略对方的感受,要观察一下电话那头的人是不是对你说的话感兴趣?他是不是听了半天都没出声了?他为什么没有反应呢?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没挂电话,也没打断自己的话,就是对方喜欢听或者正在听,其实他在电话那头早就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只不过你看不到而已,所以,在培养孩子打电话的技能时,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不要忽略对方的感受。

1.自己说的同时让对方参与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在打电话的时候,可以一边说一边问对方:“我今天去公园玩了,你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或者:“我去公园看长臂猿了,你喜欢长臂猿吗?”不要只顾自己说我今天去公园玩了,看了什么、玩了什么,因为谁也不愿意一直做听众。所以,让对方参与到你的话题中来,这通电话才能真正打得开心。

2.说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打电话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对方不吭声,反应不热情了,自己就要停下来,问对方:“你喜欢聊这些吗?要不,咱们换个话题。”对方会觉得你真体贴、真有“眼力见儿”,因而愿意和你继续聊下去。

3.自己说话的时间不宜过长

打电话时,自己说话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自己喋喋不休地说,很容易陷入“自我陶醉”里面,而忘了电话那头还有一个人。所以,为了避免这通电话成为你表演口才的“独角戏”,你必须长话短说,说一会儿就要停一停、问一问对方,或者尽快结束电话,改为他日面谈。

通话结束前重复一下来电要点

小风生病了,刚好也要放暑假了,因此学校没有课,只是打扫一下卫生,开个班会,于是小风就请了一天假,在家里休息。

小风正躺在床上,家里的电话响了,他拿起电话,是同学晨晨打来的:“小风,你病好些了吗?”

小风说:“好多了,学校放假了吧?”

“放了。老师今天在班会上说了几件事情,让我传达给你。明天我要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所以今天就告诉你。”

“好,你说。”

“第一,暑假作业一定要做完;第二,读3本课外书籍,并写读后感;第三,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内容,并预习下学期的内容;第四,老师让我们多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学后写一篇自己观察社会的作文;第五,老师让我们在家里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六……”

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挺多,小风非常认真地听着,生怕没记住。终于,晨晨说完了,小风说:“谢谢你,晨晨,我把你说的再重复一遍吧,要是有漏掉的,你提醒我。”

晨晨说:“好,你说吧。”

于是,小风把晨晨的话重复了一遍,果然漏掉了一条。经过晨晨的提醒,小风把这一条记在了本子上。

“谢谢你,晨晨!帮了我好大的忙。那祝你旅游玩得开心,回来后我找你玩。”

“好,谢谢!再见!”晨晨说。

打电话时把自己说的话表述清楚,这是我们都已知道的。那么,在听电话的时候,把对方说的话理清楚,是不是也很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好的口才不仅仅包括说得好,还包括听得好。就像小风一样,在电话结束前把对方所说的话重复一遍,这个做法是非常可取的。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不仅小风会听电话,他的同学晨晨也很会打电话,把电话的内容表述得很清楚、很有条理。

然而,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像小风这么幸运,碰到一个这么会打电话的对象。在生活中,孩子听筒的那一端很可能是个说话没有重点、没有次序和条理,表述不清楚,甚至会把重要事情遗忘的人。那么,是不是就要让孩子为对方的差口才“埋单”呢?

当然不能!办法就是:在电话结束前重复一下对方的来电要点。在重复的过程中,把对方说的内容用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再理一遍,一边重复一边可以问对方:“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也许对方会回答:“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我刚才没说清楚。”为防止对方是“马大哈”的人,最好追问一句:“就这些吗?有没有遗漏什么呢?”

所以,通话结束前重复一下来电要点,不仅仅是让自己记得更清楚、更牢靠,更是为了“查缺补漏”、弥补对方口才的不足。由此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在学口才的过程中,学会听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学会说的重要性。

既然如此,我们就和孩子一起来看一看,在结束电话之前,怎么样做才能把对方的来电听得更清楚、明白。

1.把对方说过的话原封不动地重复一遍

如果和孩子通电话的对象是一个像晨晨那样口才不错的人,那么孩子只要把对方说过的重点原封不动地重复一遍即可。如果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完整,对方肯定会纠正你或提醒你,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记错或者遗漏对方说的话。

2.用自己加工过的话把对方的意思说一遍

当对方是个表述得很不清楚的人时,就需要你用自己的理解把他的话再说一遍,然后问对方:“还有吗?”当重复完之后,不妨多说一句:“还有其他的吗?”这样,电话的要点就会被我们记清楚了。

别急着挂电话

文文和爸爸打电话:“喂,爸爸,妈妈说让你回来时带几个馒头。”

“好。文文……”爸爸刚说了3个字,就听到文文在电话那头说:“爸爸,再见!”

“啪”的一声,文文把电话挂了,电话那头的爸爸不禁摇了摇头。

爸爸回到家里,听到文文和同学打电话:“涛涛,你把今天的作业给我念一下。第3页第6题,第5页第2题。好,我知道了。谢谢!再见!”

在一旁的爸爸看文文放下了电话,就对他说:“文文,你打电话怎么总是那么着急呢?”

“什么?爸爸,着急?”

这时,家里的电话又响了,是同学找文文的:“文文,星期天同学们去踢足球,你去吗?”

文文说:“我不去了,我不喜欢踢足球,你们去吧。就这样啊,再见!”说完把电话挂了。

电话刚挂断,又响了,还是刚才那个同学:“文文,我刚才的话还没说完,你怎么就把电话挂了?我是想说,我也不喜欢踢足球,咱俩星期天去打羽毛球吧。”

“打羽毛球?好,我喜欢,可以。那我们星期天就去打羽毛球,那就这样吧,再见!”

急着挂电话,这是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习惯。他们只要自己说完了话,只要自己的事情解决了,不管对方还有没有话说,就“啪”地一声把电话挂了。殊不知,这“啪”的一声挂出了对方心里的“五味杂陈”:他怎么这么自私?只顾自己说完了,也不管别人还有没有话说,太不懂礼貌了!难道是对我有意见?

着急挂电话的孩子,一定想不到自己的这个举动给对方的心里带来了这么多不好的感受。孩子会说:“其实,我对别人没什么意见,这就是我的一个不好的习惯而已。”

确实,着急挂电话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其他人就会感到和孩子通话感觉不好,不再喜欢给孩子打电话。或者产生一种这样的心理压力:电话通了我要赶快把我要说的话说完,慢的话,人家就要把电话挂了。

只是因为着急挂电话,竟然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可见,不会说话、不好好学“口才学”,后果竟然是这么可怕!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摆脱这样的坏习惯。

1.说再见之前,礼貌地询问对方“您还有其他事情吗?”

孩子在说完自己的事情之后要礼貌地询问对方:“我说完了,您还有话要说吗?”如果对方说没有了,再说:“再见,下次聊。”或者在对方说完一件事的时候询问对方:“还有其他事儿吗?”等对方把他要说的事情说完,再礼貌地挂电话、说再见。

2.说再见之前,先和对方攀谈一会儿

说“再见”不可过快,不要正事儿刚一说完,就马上说再见。说完要谈的事情之后,可以和对方攀谈一会儿。这时的攀谈不是要你和对方长篇大论,也不是闲聊天,而是稍微说点别的话题,往结束语过渡。

例如故事里的文文,问完同学作业以后可以这么说:“你作业做完了吗?今天的作业难吗?”或者“你今天都干什么了?”稍微聊两句,然后再说一两句结束语:“那好,那我做作业了,再见!”或者“那我吃饭了,你也赶快吃饭吧,有时间咱们再聊,再见!”

这样的再见,让对方觉得你是他的朋友,你给他打电话不仅是为了解决你的问题,而且是为了和他说说话、聊聊天,关心他的生活,这样舒心的电话,他肯定愿意多接;这样贴心的朋友,他肯定愿意交往。

3.把“啪”的声音留给自己

孩子在和别人通电话结束时,当对方“啪”地一声挂断电话时,自己心里是不是会这样想:“挂电话的声音好大,听起来真不舒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生我气呢。”的确,挂电话的声音过大,犹如你和别人吵架时的“甩门而去”一样,会令对方极不舒服。

就算对方挂电话的声音不大,你是否也希望他不要先挂电话?因为这代表对方不舍得结束和你的通话,代表着对方在乎你。

因此,我们不要先挂电话,让对方先挂电话,把“啪”的声音留给自己,把好的感受留给对方。这样的孩子,不仅口才好,还体贴细腻,肯定会受到更多朋友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