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9379100000028

第28章 妈妈作出心理改变,走出教育误区(1)

我们不惜使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以期孩子能够最终成才。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我们改变一下原有的心理,走出教育误区,只有正确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76. 在教育问题上,与孩子的爸爸保持“统一战线”

京剧之中,一般正派好人会被描画成红脸,奸臣坏人则会被描画成白脸。后来,人们便将“唱红脸”比喻做好人,而将“唱白脸”比喻成当坏人。之所以说到这一点,是因为现在许多家庭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的也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时候,爸爸妈妈的“红白脸”唱的是同一个方向,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统一战线”,当然这样的教育是可取的。但在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的“红白脸”却真的就是一个做好人,一个做坏人,这种从教育思想就“不统一”的教育方式,孩子也一定不会从中受益。

2009年9月25日的《楚天金报》上,就讲了这样一则因为父母教育不一致而导致教育失败的事例。

晓亮沉溺于电脑游戏,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但对他的教育,父母之间却存在很大分歧。爸爸对晓亮很严厉,教育方式简单而粗暴;妈妈却对他有求必应,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有一次,晓亮因为上网打游戏逃了学,老师向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妈妈竟然替晓亮撒谎说:“他生病了,正在家休息。”结果,晓亮对爸爸就异常冷漠,对妈妈倒还亲近一些。

就这样,晓亮的性格也变得越发暴躁起来,他看惯了父母的“这一套”,因此他们教育他的话他压根就当了“耳旁风”。直到后来,晓亮因为上网而和父母发生了争执,心急如焚的父母不得已竟然拨打了110报警电话。他们原本希望依靠这样的“狠招”能让晓亮迷途知返,哪知道,就这样的“招数”对晓亮却依然毫无作用……

教育孩子的确不容易,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思想、行为,并不能由我们所控制。作为妈妈,我们当然想要将孩子教育好,但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并不够,所以我们需要联合家庭中另一个重要成员--孩子的爸爸的力量。

但是,借助孩子的爸爸的力量也不只是单纯地要求他“也要对孩子加强教育”就行了,我们一定要和他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保持一致。否则,就会使孩子变成晓亮这样,不但没有得到教育,而且在他的心目中,父母的权威没有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鉴于此,我们该改变原有的那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联合孩子的爸爸,一起积极寻求一种更新更好的教育方法。

▲ 与孩子的爸爸一起研究商讨教育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要讲求“爸爸妈妈双方教育合力”,所以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时候与孩子的爸爸一起坐下来,就我们的孩子的特点来一起研究商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和孩子的爸爸都要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一下反思,看看之前的教育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检讨并尽快纠正;对于一些隐患,我们则要争取通过努力尽早消灭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不要强硬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孩子的爸爸身上;也不要没有主心骨,一切都听从孩子爸爸的安排,双方要商量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子方案。另外,如果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可取之处,也可以拿来借鉴。

▲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孩子的爸爸闹矛盾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爸爸产生了教育分歧,我们不要立刻当着孩子的面就展开争执,否则孩子也会变得迷惑,不知道究竟该听谁的好。我们可以暂时先退让一步,并尽量冷静地劝说对方先暂时停止对孩子的教育。之后,我们再私下里进行协商,寻找更为合适的教育方法。

▲ 别在孩子面前数落孩子的爸爸

和孩子的爸爸保持“教育统一”不仅体现在与之面对面的时候,也体现在当他不在面前的时候。此时,我们不要对孩子说类似于“别听你爸的”、“你爸爸的话不对”、“他就是瞎说”这样的话。我们该帮助孩子的爸爸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并要提醒孩子听爸爸的话,同时我们还要尽量给他讲明白道理,让他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教育他。

77. 配合老师的教育,避免“5+2=0”的负效应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孩子在学校里跟着老师学习了5天,知识、思想、行为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星期六加星期天,在家里待两天他就将学校里教的东西全“丢”掉了。原本孩子在学校里学会了尊老爱幼、团结友爱,学会了自己动手、辛勤劳动,可一回到家,我们就将他“供”了起来,吃喝随便,玩乐随便,我们帮他做好一切事情;我们甚至会将老师教过的东西再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解再教一遍。

结果,老师5天的努力全都白费了,孩子原本该在教育之下得以成长,可现在他却陷入了教育混乱之中,反而变得毫无长进--不良习惯依旧存在、良好素质总也培养不出来。这种“5+2=0”的教育负效应现在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之中了。

曾经有一位记者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妈妈和孩子一人坐了一个座位,一位老人上了车,妈妈使劲搂着孩子的肩膀,并说:“好好坐着,这么多人挤着你怎么办?”

后来,记者将这件事讲给一位小学老师听,结果这位老师却根本毫不惊奇,她说:“不就是‘5+2=0’吗?现在这种现象太普遍了。之前我们在学校教育孩子们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告诉他们小学生不要穿奇装异服。可转过天来,周六我去逛商场,一眼就看见了我们班上的两个小女生,不仅脸上涂抹着浓妆,衣着打扮也根本没有学生的样子。现在很多学生都是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可一回到家立刻就变了个人。如果我们的家庭不配合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多少东西也是白费啊!”

这位老师所说的,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呢?难道我们希望孩子变成这种“两面派”吗?

很多妈妈虽然认同学校的教育,但同时却又不舍得放弃自己的教育方法,而且有的妈妈会觉得现在孩子在学校上学那么“苦”,好容易回家了还不好好休息一下,而且家里又不是不教育,学校的教育又不一定那么贴切……种种考虑之下,我们可能自己就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区域,而且还互不相干。

曾经有研究显示,孩子在13岁之前,确切些说,是在4-11岁时,正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时期。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这种“5+2=0”的教育状态之下,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无效的,而且孩子也不知道会变成怎样。所以,这样的教育也是一种误区,我们该改变自己的心理,不要让自己成为教育的“破坏者”。

▲ 多向孩子询问学校老师都教了些什么

平常多和孩子聊一聊学校里的事情,先从他感兴趣的事情说起,然后引导他自然而然地说出最近学校里的动态、老师的教育理念与内容。当我们知道学校动态之后,就要在家中响应这个动态,以帮助孩子巩固所学。

比如,最近学校在强调品德教育,那么我们就要顺应学校的这个思想,在家时也要适当地对孩子增加品德方面的提示与培养。以此来避免孩子“学校学会了品德,回到家后反而忘记”的局面出现。

▲ 与老师加强联系

有时候孩子向我们反馈的内容会带有他的主观情感,也就是他喜欢的东西,他就愿意告诉我们;他讨厌的东西,也许他自己就替我们“屏蔽”掉了。所以,我们也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这不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和老师之间需要良好的沟通。

我们可以和老师多通通电话,或者不时地去学校面见一下老师,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到学校的教育内容,我们还能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这将方便我们更好地对他开展恰当的教育。

当然,我们要格外注意的一点就是,去和老师沟通的是教育理念。在询问孩子情况时, 我们不能因为老师的话就回去训斥他,也不能向老师“打小报告”。否则,这样的家校沟通就会让孩子误解,他可能会认为我们对他“盯梢太紧”,并由此对家庭和学校产生不信任感。

78. 别唠唠叨叨,让孩子远离“心理慢性症”

唠叨,估计是很多孩子心中最不喜欢的一个词了。一提到这个词,孩子立刻就会想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他都已经背会的话语,而且这些话语大部分又都与学习有关;妈妈会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抓住机会就开说,也不管他在做什么;妈妈的唠叨虽然已经听过千遍了,但还必须要认真听,如果不听就要被训斥是“不虚心、没礼貌”,等等。

2002年时,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曾经对千余名学生就“唠叨”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最终调查结果显示,98%的母亲都被孩子指责为“唠叨”。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许多让人极为震惊的事例:

一名13岁的女孩,因为无法忍受妈妈的唠叨,竟然买了100片安定,然后平静地递给了妈妈50片,并对她说:“我已经忍受不了您的唠叨了,我想我是您的累赘。唠叨的您要疯了,听唠叨的我也要疯了。这样,咱俩就都能解脱了。”

还有一个孩子,虽然平时学习成绩已经达到了每科95分以上,但妈妈却依然要求他放弃所有娱乐,在他看来,似乎只有读书才是他唯一的生命。而且,妈妈的唠叨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无论他怎么躲藏、哭闹,唠叨依然存在。后来,这个孩子甚至想要“永远离开”以得到解脱。

而另一位女孩则是经常在交友问题上被妈妈唠叨,妈妈不断地要她远离某某女孩,甚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警告她:“如果你再和她一起玩,我就拿菜刀砍了自己。”可听了这话后,女孩却先跑到了厨房,举着锋利的菜刀来到妈妈面前说:“假如您不愿意动手,我替您。”

……

这是一份2002年的调查,距离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可是这份调查所反映出来的事实却并不久远,甚至可以说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唠叨似乎已经成了妈妈的代名词,而因唠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往往远大于我们所期望的正面效应。

假如孩子经常听妈妈的唠叨,他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进而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逃学、和妈妈对着干、夜不归宿、打架,甚至厌学、离家出走。而且,由于妈妈的唠叨,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会想要自残、自杀或者有杀人倾向。

我们可能会无法理解,孩子怎么了?我们的唠叨还不是为了他好?我们的唠叨不就是担心他有想不到的地方吗?我们如此为他着想,他怎么就感觉不到我们的苦心呢?

我们有疑惑,孩子也有烦恼。很多孩子在唠叨之下都患上了“心理慢性症”--孩子对某种反复出现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弱化的习惯性倾向。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的唠叨使他对我们的教育已经反应迟钝甚至不起反应了。而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唠叨不起作用时,我们又会更加唠叨,孩子却反而更加没有反应甚至有了叛逆反应,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当我们将“唠叨”当成是教育孩子的手段时,就意味着我们从心理上已经走入了一个教育误区;一旦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慢性症”,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亮起了警示红灯,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好好反省并纠正以前的行为了。

▲ 说话要避免使用同样的词语与内容

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同样的词语,更不要抓着孩子的一个错误反复说。我们完全可以变换一下说法。

比如,孩子没有养成整理房间的习惯,我们不要总说“你太邋遢了”、“你的屋子脏得跟猪窝一样”,这样的话既刺耳又没有教育意义。我们完全可以说“来,我们让你的房间也变个脸”、“房间干净了,你也不会生病,怎么待着都舒服”之类的话,这样的说法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起到教育的效果。

▲ 学会“点到为止”

13岁前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他自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果我们不顾及他的这一点,还是不管不顾地非要点得很清楚,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然会对我们的教育感到厌烦。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点到为止,就是将某一件事情摆出来就好,不一定非要一字一句都“扎”到孩子的心上。我们简单地对他进行一下提示,他自然就会明白该怎样做。我们给他足够的自我发现与改正的时间,总要好过我们不停地揭他的丑。

▲ 适当时候要保持沉默

因为我们总是唠叨,所以孩子有时会产生“只要唠叨过去就好了”的想法,尤其是在他犯了错误时。此时,假如我们采用了沉默的方式,他的内心反而会紧张了,他就会自动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当然,这种沉默也要选择时机,不能对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保持沉默,如果孩子真的做错了,但他却对自己的错误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就需要及时“点”他一下,让他明白自己哪里错了;如果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觉无所谓,我们则更要提醒他,否则,他也许会将我们沉默的态度错误地理解为“纵容”,而未来他可能就会犯更大的错误。

▲ 不翻孩子的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