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史上最牛公务员2:江山江山
19389900000019

第19章 蔡京谋权(2)

“微臣见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康国一进宣和殿便跪倒叩头。

徽宗微笑道:“张爱卿起来说话。”

张康国站了起来,垂手而立。

“张爱卿觉得蔡京蔡爱卿这个人怎么样?”

“蔡大人有能力,有魄力,而且知人善用。”

“是吗?”徽宗有些不悦。徽宗叫张康国来,是想让他成为自己手中的一枚棋子,用来压制蔡京,没想到他居然替蔡京说起好话来,徽宗当然不高兴了。

张康国见徽宗脸色突然阴沉起来,心中一动,忙到:“不过,朝中大臣也有许多人看不惯蔡大人的行为,只是受蔡大人威慑,无人敢言。”张康国试图用言语先来试探一下徽宗的心思。

徽宗叹道:“朕知道蔡爱卿对张爱卿有知遇之恩,不过,朕近来有些看不惯他的行为。”

话说到这份上,张康国明白了,忙道:“万岁,臣很想为您赴汤蹈火,只是……臣不过一枢密院事,又是武职,与蔡大人不相冲突,恐怕……”

“这点张爱卿不用担心,自古以来朝中便分文武,文武虽职权不相衔接,但可以在朝中对峙,只要你压制了蔡京,朕许你一个相位怎样?”

“微臣一定做到。”张康国一听徽宗许他相位,激动的扑通跪倒,咚咚咚地连磕三个响头。他只顾答应徽宗了,却没去想如何才能压制蔡京。

出了皇宫,张康国突然出了一身冷汗,才觉得问题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蔡京能反复坐在相位上,朝中自然有一派维护和支持他的人,甚至,他的蔡氏集团现在就像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就凭自己,怎么才能攻破呢?

如果是一般的大臣,他可以暗中走访一些谏官,行弹劾之事,但蔡京是当朝第一相,庭议时如果大家都站在他那一边,替他说话,谁能弹劾他?

张康国一边想一边在街上走着,不知不觉星夜已至。其实,正是二月,天气乍暖还寒,张康国本来年岁已长,再加上在街上走了一夜,第二天醒来,头昏沉沉的,中了风寒。不过,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可以依仗的人,那就是童贯。童贯和张康国都是武职,素来联系密切。张康国心想,只要童贯肯出手相助,事情就容易的多了。

张康国病了,徽宗听说后,便派御医史金方前往探视。蔡京眼线遍布,得知后暗中思虑,万岁召见张康国所为何事?还委派御医,他为什么突然宠起张康国来?于是,蔡京令几个儿子留意徽宗与张康国的行动。

几天后,蔡京得知,张康国在暗中串通童贯,要弹劾他。蔡京大惊,知道徽宗开始见嫌于自己,他担心张康国与童贯及枢密院的人勾结而成,于是向徽宗举荐吴执中为中丞。徽宗召张康国晋见,问道:“卿可知蔡京举荐吴执中是为了什么?”张康国道:“无非是想对付臣。”徽宗有些不信。

果然,吴执中上表弹劾张康国的部下刘昺、宋乔年。张康国知道吴执中的意思,弹劾了自己的部下,可陷自己于孤立之中,再想与各重臣联系,须得自己亲自行动了,那么,他就难免不暴露行踪。

徽宗见吴执中要对张康国动手,大怒,道:“刘昺、宋乔年不过两部下,无权无位,俸禄寥寥,有什么可弹劾的?”于是,徽宗罢了吴执中的中丞官职,让他知滁州去了。

这日退朝,恰逢下雨,张康国坐着轿子在路上走着,突然一民房门大开,里面出来一汉子,拦住轿子,道:“大人,雨越下越大,进来避一下雨吧。”张康国见汉子好客,又见轿夫衣衫已湿,便点点头,带着轿夫进了民宅。那汉子热情好客,给张康国倒了一杯茶,道:“大人请慢饮,小民去看看路上还有其他雨中行路否。”说着,汉子走了出去。张康国抓着茶杯,饮了一口,突然觉得肠内剧疼,顿时摔倒在地,毒发而死。轿夫吓傻了,出来再寻汉子,已然不见踪影。

那汉子是谁人所指使?当时,朝中大臣也有议论,虽然蔡京在徽宗面前不承认,但谁都认定是他派人干的。

张康国虽死,蔡京并没得到安生,因为童贯是不会放过他的。童贯是个聪明人,张康国找过他几次了。童贯知道,如果没有人在张康国背后撑腰,他是没有胆子,或者说没有能力弹劾蔡京的。那么,张康国背后的人是谁呢?通过观察,童贯确定是徽宗。童贯心中大动,猜知徽宗已经开始对蔡京生嫌,这可是一次大好机会。

童贯从刘逵身上联想到自己,他知道,想扳倒蔡京,需要好好地衡量一下。

在威信上,童贯虽然比刘逵大,但多年来,童贯一直在边关,属于外臣,朝中亲信毕竟太少,而蔡京显然有一个大的帮派,只蔡攸、蔡绦、蔡翛等蔡家子弟便不可小视。还有吴居厚、王汉之等讲议司的人、何执中、郑居中、李孝寿、王黼等人,实力非同小可。

张康国死后,童贯举荐郑居中知枢密院事,吏部尚书管师仁同知枢密院事,兵部尚书薛昂为尚书左丞,工部尚书刘正夫为尚书右丞。徽宗一一准奏。当然,徽宗心里明白,童贯是在拉拢帮派,欲与蔡京分庭抗议。

为了报复蔡京,童贯暗中联络亲信,一方面说动自己的亲信太监,有时间就在徽宗和各刘贵妃、郑贵妃和王贵妃等人耳朵里吹风,将蔡京弄权于朝,迫害元佑大臣的事反复地宣扬。他一方面在朝中寻找与蔡京素有怨隙的官员,开始联络中丞、御史,在那些谏官的耳边不断吹风。又一方面,童贯派自己的徒弟、干儿子到处散布道家言说,说什么太阳中出现黑子,其兆应主斥退首臣,否则大宋皇室会有不祥的事件发生。虽然上次李宪以身试仙丹,试出了仙丹之假,但徽宗从小喜欢道家学说,观念已根深蒂固。因此,徽宗对传言深信不疑。征兆中虽没有道出首臣是谁,但那是明摆着的事,徽宗知道指的是蔡京。

童贯这几招,招招精明。

大观三年(1109年)六月,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弹劾蔡京,上疏多达数十条罪状。石公弼本是蔡京提拔起来的,但其遇事明晓利害,敢说敢言,毫不忌惮。

于是,徽宗下旨将蔡京贬到杭州去了,封何执中为尚书左仆射,张商英为尚书右仆射,同时以资政殿学士余深为礼部尚书,并负责即将来临的大考。

收拾了蔡京,徽宗总算出了一口闷气,退朝后,他将群臣请于御花园中,品尝闽南使者送来的荔枝。

童贯道:“万岁,值此美景美食,您要不要赋诗一首呢?”

徽宗欣然应允,于是,他微微思索,吟道:“芙蓉出水秀色满,牡丹映红半边天,玉液乍凝仙掌露,绛纱初脱水晶丸。”众大臣纷纷称颂。童贯道:“昔日曹子建(曹植)成诗需七步,而天下闻名,而万岁只需四步,合一步一句,真是空前绝后啊。”

徽宗非常得意,请众臣品尝荔枝。

众人落座后,徽宗道:“众爱卿,古人以酒行令,刚才朕做四步诗一首,谁来和几句?”童贯、何执中、张商英等人均说不能。新任礼部侍郎余深起身道:“万岁,臣愿和几句。”徽宗道:“余爱卿请。”余深凝视荔枝,慢慢吟道:“结实宁辞火后山,移根今照日华丹。来从南海航千里,赐比西山药一丸。封值自怜依禁御,芬芳无复耀幽兰。万年枝上风光到,尝奉宣和燕暇看。”

众臣见他果然和出,纷纷去看徽宗。童贯横了余深一眼,暗说,满朝文武,才思泉涌者众,就你敢显摆自己。

何执中道:“余大人,你这也叫诗?不过押了韵脚,而且全诗用了八句,才只说了一个荔枝,而万岁爷,只用四句就描写了荷花、牡丹交映成辉的景象,还写了我们正在品尝的御酒和荔枝,可以说一句一物,妙到毫巅,你这不是献丑吗?”余深忙垂手道:“请万岁恕罪,臣冒犯了。”徽宗哈哈大笑,摆摆手,并不生气。

如果换了其他皇帝,或许会因余深的行为动怒,但是,徽宗却喜欢有才华的人,这或许与其本人多才多艺有关吧。

徽宗笑罢,道:“余爱卿,你能脱口而出,足见其才,朕很欣赏,‘万年枝上风光到,尝奉御园燕暇看’,好,非常好,你诗中有一种期盼我大宋江山万年的含义,朕要封赏。”

众臣见徽宗都这么说了,只好改口,纷纷称赞。

徽宗道:“余爱卿,你说一下,想要什么封赏?”徽宗与一般的皇帝不同,除了升官,他很少封赏大臣什么珍贵的宝物,因为他是个收藏爱好者,天下奇物恨不得都囊括到自己怀里,是不肯轻易出手的。

余深道:“万岁,臣不敢求赏,只希望此去为国家选拔人才,能够顺利。”徽宗笑道:“我大宋科举三年一届,历来由朝中重臣主持,你可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好意。”余深赶紧垂手称是。

几天后,大考开始。

考试结束,礼部主事曹昌将阅卷批示名单呈给余深圈阅。余深一抬头,看到名列前茅的那个名字后一惊,难道是他?

名单第一位写着“余光庭”三个字,余深知道自己的堂弟便叫余光庭,而且聪明好学,刚直不阿,也许另有其人吧,毕竟天下姓余的不止他们一族。

余深道:“曹主事,你查一下这余光庭是哪里人。”

曹昌翻阅了考生登记簿,道:“余大人,他是罗源人,与您是老乡啊。”

余深道:“你派人去考生的住处,让余光庭来见。”

曹昌命人去了。不到半个时候,只见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那年轻人虽然一生的书生打扮,却掩不住其身上的英武之气。

余光庭抬头一看,脱声叫道:“兄弟,果然是你。”

原来,此考生正是余光庭的堂弟余光庭,几年前,余深的父亲去世后,余深曾回家守孝三年,那时的余光庭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匆匆几年,余光庭个头长了,人显得结实了。

兄弟俩拥抱相认,自有一番离言别语。过了一会儿,余深拿起礼部的批阅名单,道:“光庭,你看一下吧。”

余光庭见自己高中头榜,脸上掩不住的喜悦,道:“兄长,我也可以与你同朝为官了吧。”

余深摇摇头,道:“不可,你的头名要取消。”

“为什么?”余光庭问道。

“兄弟,你在家乡也许听过愚兄的声名,兄虽有心为朝廷出力,奈何守孝进京后受到蔡京的知遇之恩,蔡京声名恶劣,兄也难免被百姓背指,现今万岁恩宠,让兄主考,如果拔了弟为头筹,怕是受到京城同僚的见疑啊。”

余光庭眉头一竖,争辩道:“兄长,你是你,我是我,蔡京是蔡京,难道因为你我是堂兄弟关系,考试成绩就能作废吗?我不服。”

“兄弟。”余深拍拍余光庭的肩膀,和声道:“为人当一身正气,你想一下,如果兄拔了你的头筹,朝中大臣们会怎么看?天下百姓会怎么议论?”

“但是,我根本没有走你的门路,是凭自己的能力考上的啊。”

“话是不假,兄也知你勤学之苦,可是,外人怎么看,只要有人将你的名字和兄联系起来,咱们就难以说清。”

“兄长……”

“你不要说了,兄长已经决定,你还年轻,等下一届再考吧,有的是时间。”

余光庭愤然甩手而去。

余深望着他的背影,一脸的歉意。

曹昌道:“余大人,令弟的名字……”

“划掉吧。”余深长叹一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