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魔鬼训练大全集(超值金版)
1943200000004

第4章 击败痛苦:生涯技能的目标(1)

自我生涯设计与自我完善

人生总会面临波折,总会面对成败,让过去的成功激励自己,就会增加今天成功的信心;反之,沉迷于失败就会打垮自己。只要对自己进行生涯设计,就不会因为失败而歪曲自己的形象、讨厌自我甚至不信任自我,生涯之路就会从此走向康庄大道。

拥有远大的理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任何一个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追求卑微者,所获寥寥。所以一定要有鸿鹄之志,敢想敢做。现实生活中,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比想象中的还要大。

有的人天生就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则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有个谚语说“心高高不过天”,这话不错,但射箭的时候瞄准太阳总比朝水平方向射得高吧!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性格的形成过程中。虽然用弓箭射太阳是不可能的,但年轻人显然可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

可以保证,只要你下决心想办到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你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而且你也应当成为有用之才。相反如果年轻人对于自己能做什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半点感知,他们所做的努力通常是少得可怜且软弱无力,因为他们还没有悟透怎样才能做成大事从而成为出类拔萃的人。

其实,像亚历山大、恺撒、查理十二世或是拿破仑这样的伟人是怎样成就自己的丰功伟业的呢?还有像保罗、阿尔佛雷德、卢瑟、霍华德、佩恩和华盛顿等具有极高精神境界的人物又是如何奋斗的?他们曾经不也是和我们一样平凡而普通吗?但他们比我们多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使得这些人物超凡脱俗,成为社会栋梁。

相信上面这条规律吧,这些人所成就的事业,我们可能也同样能够做到。退一步说,即使我们不可能和他们一样出色,也能比原来想象中的自己要强得多。人生的出路有千万条,这些话虽不轰轰烈烈,但只要我们去尝试、去努力,它就有可能助你成就伟业。说“我不行”的人永远做不成事,说“我来试试”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无数事实可以作为这个观点的佐证,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英国19世纪中叶有个年轻人放荡不羁,挥霍了所有的祖传家产。当他站在悬崖边上想就此了断一生的时候,他猛然间下定决心要找回自己失去的一切。他从此雄心勃勃地做每一件事。尽管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一铲一铲地把整车的煤装进地窖,每次只能得到12分半的报酬,但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最后积攒下来的钱比他失去的还要多,他去世的时候身家达到了6万英镑!

总之,如果我们有雄心壮志,并且坚持阅读一些描写杰出人士生平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品质优秀的名人传记,我们将从中受益匪浅。

具备勤奋向上的精神

毫无疑问,强者都是勤奋的,这样才能在前进的路上永不落后。

如果我们能打心底喜欢上一个东西,那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和创造。我们会迫切地渴望进步,如饥似渴地学习,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求知欲。我们会坚持学习,一直到老。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能提起自己的求知欲,我们就会无所事事。觉得什么事情都充满了神秘。当然,总有一天我们会醒悟的。那时我们也可以从头开始,关键问题是给我们的时间又会有多少呢?

因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现实,当然是要自我完善。一旦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就应该下定决心去行动。的确,我们有必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并付诸实践。否则就会抱憾终生。

永远记住,勤奋才是我们成功的动力之源。在勤奋二字上,我们不应当有任何的借口。因此,很多事情无论我们一开始有多么不喜欢,但是我们应当迅速地摆正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要被消极思想所左右,并且努力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很多事情,努力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开始行动吧!让我们的道路从今天起与众不同。

发掘最大潜力

应付困境的能力和创造事业的才能,都只有在重大的责任压力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要挑战新工作或新目标时,首先应先订个作战名称。越能振奋人心越好。勇敢地接受挑战,从而去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

一颗潜水艇的水雷,其爆炸力量之强,足以击沉兵舰。但是同样的水雷,如果只经过普通的抛掷,绝对不会爆炸,孩子们尽可以把它当玩具来玩,或滚或击,都不会有危险。而只有将它置于大炮中发射,才会发出惊人的力量来。

同样,每个人对他自己所具有的最大能力,也并不知道。

只有等到大的灾难、大的变故降临到他的头上,或是重大的责任降临到他肩上时,他的最大能力才会完全地施展出来。

又比如林肯,他内在的伟大力量,也不是种地、伐木、做测量员、管理店务、做执业律师所能激发的,甚至做美国的议会议员也不能激发,而直到国家危急,他担当起伟大的责任后,才激发了他那巨大的力量,成为美国历史上无可匹敌的大英雄。

历史上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一些杰出人物到了丧失一切的境地,才激发出勇气来寻找生命的出路,或是遇到了极大的不幸与灾祸,甚至到了绝望而进退两难的境地,才会竭尽全力来打开新的出路。

伟大人物是由需要创造出来的,这些人为了战胜一切困境,为了克服种种艰苦,才发挥出他们极大的力量,成了名垂史册的人物。

美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商界人物一开始所做的事,一点也没表现出他们与众不同的才能,直到厄运毁灭了他们的产业,剥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拐杖后,他们体内真正的力量才被完全地激发出来。

许多男男女女,只有到了帮助自己的外力失掉后,只有到了在他们生命中所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丧失后,他们才发现自己的真正才能。人的真正力量,往往潜伏在身体里面,而只有面临巨大的压力,才会使其完全激发出来。

责任是最足以激发我们力量的东西。从来没有担当过负责职位的人,决不会被激发他那真正的力量。有许多身体强健的青年,却处在十分卑微、受人管束的地位,他们之所以老是处于这样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从来没有重大的责任交付与他们担当,这就无法激发他们最伟大的内在力量。于是,他们只是依照着人家所规划的去做,从不想别出心裁来表现自己的才能。

应付困境的能力和创造事业的才能,都只有在重大的责任压力下才会被激发出来。认为“有什么便表现什么”的人生哲学,不知贻误了多少年轻人。在身体里面潜伏着的巨大能力,可能会发泄出来,也可能不会发泄出来,而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环境是否能激发我们的能力。没有相应的环境,即使有最大的雄心和自信力,也未必会发挥最大的才能。

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把重大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并迫使自己走入绝境,这种情势的要求自然会把我们全部的力量发挥出来。这可以促使我们振奋精神,运用自己固有的能力,来完成任务。同时,其他的优良品质,比如自信、坚韧等,也往往因责任而养成。所以,读者朋友,如果重大的责任降临到你的身上,快乐地欢迎吧,它是你走向成功的绝好机会。

戒除七大恶习

甘地说过,在西方社会中,有七件与政治、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事情会毁灭人类,称为“七大恶习”。美国著名的励志作家斯蒂芬·柯维指出,其实,这些恶习也经常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七大恶习都有哪些呢?

不劳而获 指的是无需付出劳动就可获得资产。赚钱不须付税,还享受公民权利和福利,却不用承担风险和义务。

社会上有许多行业,让许多人无需工作就能迅速致富。他们使用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但归根到底都是“贪婪”二字。“不要辛勤工作即可致富,刚开始或许要忙上一会儿,但不久财源就滚滚而来”,这些社会伦理规范,使人们的判断受到严重扭曲。

不顾良知追求乐趣 不成熟、贪婪、自私、追求感官享受的人,最常问的问题是:“这对我有什么好处?会让我高兴吗?会让我轻松吗?”近来,许多人都追求这类乐趣,却不谈良知与责任感,甚至以此为名,完全不顾家庭。独立并非成熟,只不过是通往互相扶持(最进步与成熟的状态)的中途站而已。学会施与、不自私、敏感、体谅,才是对自己的挑战。

追求乐趣而愧对良知的最后代价在于损失时间、金钱和名誉,而且也让他人的心灵受到伤害。背离自然法而又缺乏自知之明,是很危险的。

空有学识,却没有人格 比缺乏学识更危险的是,拥有丰富的学识,却缺少强有力、有原则的人格。人们只注重知识上的积累,而内在人格上却缺少相应的进步。

缺少道德的生意经 史密斯《道德情感》一书,揭示了道德基础对体制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彼此如何对待、互惠、服务和贡献的精神等。忽略了道德基础,经济体系势必将会制造一个没有伦理观念的社会,所以经济与政治体系应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

史密斯认为,每笔交易都是向道德挑战,双方应公正处理。商业上的公正与互惠,正是市场经济企业体系的基石。

讲究科学,却缺乏人性 科技是来自科学的典范,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发展科技的更高层的人性目的,我们将受制于科技。我们常看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攀登科技的成功阶梯,却错过称为“人性”的那一阶,最后发现梯子靠错了墙头。

有信仰,却没有奉献精神 不愿奉献的人,可能在团体内活跃,但实行团体的任务却不积极。唯有奉献,牺牲我们的骄傲与偏见等,才能顾及到他人的需要。

从政却没有原则 没有原则,就没有方向,你将无所依靠。而注重人性和道德才可迅速给人留下好印象,在社会和经济市场上得到极好的口碑。

戒除七大恶习就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服务他人,如何为他人牺牲、奉献。第四、五、六恶习是不懂得双赢的相互扶持,不懂得认同他人情感和同心协力。我们相信戒除这些恶习需要有温柔的心和自省的精神,这对某些人而言,即是奉献的极致。

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

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知识成为人们谋求富足、谋求生活的最重要的工具。

知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文明的结晶。它滋补我们的头脑,启迪我们的智慧,颐养我们的个性。谁想增长才能,谁想认识社会,谁想了解为人之道,谁就应当和书本交朋友。读书,还有助于交流信息,开拓视野,扩展心胸。现代社会的飞跃发展,使知识成为人们谋求富足、谋求生活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怎能甘心不读书不学习而被时代抛下呢?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用什么方法自学,充实自己的知识仓库呢?

首先,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足以冶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的好处怎样形容也不过分。

读书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读书时还应适当做些笔记,既可加深记忆,又备日后经常翻阅之用,以便“温故而知新”,不断巩固学过的知识。

其次,应结合本职工作并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学习材料。学习好比行舟,没有目标,小船在大海中随波逐流,很难顺利地到达理想的彼岸。

我们应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选择目标,以便“学以致用”。有些青年人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厨师的不肯钻研烹任技术,却想写小说。

其实,兴趣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它是长期的社会影响、教育或训练的结果。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可塑性”。正因为有这种可塑性,所以兴趣既可以培养,又可以改变。

尽管你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原来兴趣不大,但只要你热爱本职工作,富有钻研精神,就完全可以在工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出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并自学成才。

一技在身成就大业

人们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句话想必永远不会过时。无论你是上九流之人还是下九流之辈,只要你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有所专长,精通精髓,那么你肯定就是此行业的一代宗师了。

《庄子》一书中,有两个技艺超群的人。一个是厨房伙计,一个是匠人,厨房伙计即那位宰牛的庖丁,匠人即那位楚国郢人的朋友,叫匠石(不一定就是石匠),两人共同之处,就是技艺超群,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先看庖丁,他为梁惠王宰杀一头牛。他动刀似有神助,“唰唰唰”几下,一个庞然大物,便肉是肉,骨是骨,皮是皮地解剖得清清爽爽。他解牛时,手触、肩依、脚踏、进刀,就像是和着音乐的节拍在表演。更奇的是,庖丁的刀已用了19年,所宰的牛已经几千头,而那刀仍像刚在磨石上磨过一样锋利。只见他提刀而立,悠然自得,又仔细地把刀擦净,收好。那神气,就如同优雅的西班牙斗牛士。

再看匠石,也许是木匠,也许是石匠,也许是木石活儿都做。他的技艺也十分了得。郢人把白灰抹在鼻尖上,让匠人削掉。那白灰薄如蝉翼,匠人挥斧生风,削灰而不伤郢人的鼻子。

古人讲,凡是掌握了一门技艺,无论是做什么的,都可以成名。只要有一技之长,就可以自立。的确如此。过去老人总对年轻人说:“纵有家产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最平凡最实在的真理。一个残疾青年,学会电脑打字,便办起了小打字社,交活儿及时,质量又高,连一些著名作家也慕名而来,让他打文稿。几个下岗大嫂,都是做饭行家,一核计,总不能老靠一点儿救济金度日,于是办起了“嫂子饺子馆”,卖的饺子薄皮大馅,服务热情,很快就兴隆起来。和他们相比,无技之人的确最苦。别说扬名,自立都很困难。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没有真本领,很难在世上立足。

有些人瞧不起技艺,总想做大事。做大事是可以的,比如当总经理、从政做官、做科学家、理论家等等。但一是要真有那份才能,也要有机遇;二是就是做大事,也常常离不开靠技艺做小事打基础。这个基础,包括锻炼你的实践能力,包括锻炼你的意志,包括对基层实际的体察。有时一技在身,也能助你成就大事。

许多原被人视为“雕虫小技”的技艺,今天却有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有的甚至变成一种产业。这种情况应当为有为青年注意,在其中寻找成功的机遇。

人生在世,有一技在身,就有了安身吃饭的本钱,如果技艺精湛,就会更有作为。能多掌握几手技艺更好。虽说多技者多劳,但多劳多得,也不是什么坏事。老话讲:艺多不压身,吹拉弹唱都会,就会在人生的舞台上表演得更出色。

生涯技能与自我实现

从基本功做起

俗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只有懂得每天认真做事情的人,才会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样一点点的积累,最终才能走向成功。希望绕过这些积累的过程,直接到达成功的人,则将永远只是一个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