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可好?我到北京了,半个月里时空跌荡的,精神总有些恍惚,事情一点做不下。前两天去中影公司的电影院,看了场《周渔的火车》。
买的是5点20分的票。忽然想起洗衣店的衣服没取,就又折回学校去,回头再到,已经过了十分钟。掀开帘子进去,一片黑,什么也看不到,茫然地就近摸了张椅子坐下。银幕上,火车来去,两个人做爱,镜头剪切,晕晕看了几分钟。旁边是个小女孩,把金属栏杆敲得当当响,她的爸爸不停恐吓她:不许敲了。还在敲,想是比电影好玩多了。就换了个位子,旁边一个老太太,非常认常地看,有时感叹一声。
片子其实不好。拆零了说它,画面还好看,可是为好看而好看,叙事与审美统一不到一起去,音乐几乎是《花样年华》的翻版,剪接还好,可是过于让人留意到剪接的好了。至于演员,叫梁家辉演个诗人,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角色,怎么也落不到感受的实处。巩俐真是老了。看上去高,大,那样子东奔西走着,叫人不知说什么才好。她要的是什么呢?倒是孙红雷还切实些,可是那件背心未免太新太酷了,不像是一个山村的兽医穿的。
两年前看的小说,北村《周渔的喊叫》,小说还好。极认真地辨析什么是爱。陈清与周渔与李兰之间,爱到底是实是虚,是取是舍。而到电影里头,可以延伸的思考被引到几句矫揉造作的诗里去,周渔成了一个文学女青年。她要把生活给升华成一首诗,力气全被用在拔苗助长上头。按照弗老先生的理论,艺术是力比多的升华。周渔在火车的来来去去中消耗着她的力比多,终极之处是诗,一个升华了的理想。旅程终于从空中坠落水中,她死而无憾吧,这样子精心的戏剧性的死亡,最终成就一番爱情的理想,让后来者不得不深深“羡慕”。
我又开始太冷静了。这份条分缕析的职业害得我一点也不温柔浪漫。TT,前些天在福州,我去兼职过的那家电脑公司看YY,想那个时候,我刚到那里打零工,看她穿一件红色厚棉布T恤,笑,抽烟,就很喜欢她。我注意她好长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打招呼,后来慢慢她来我的那个小格子和我说话,还说文学,一向也没有人在公司里聊这个。我说起北村,还批评了一通,再后来才听说,是她以前的丈夫。那份无聊的工作使我多了个最好的朋友。有的时候一起说起爱情。那时候我还是理论高手啊,她听我说得都对,说我做得都不对。这回去找她,下着雨。玻璃窗外灰灰湿湿。她抽烟,我也要了一根。她笑起来:“呵,你也开始了。”一点不劝阻,马上开抽屉找烟,送了我一条上海。一个下午在淡淡烟气水气里过去了。抽烟是件好事。互相都懂了,不用说话。
之前我看过《玛卓的爱情》,认识了YY后,又去看了一遍。有些是,有些不是。文字里检讨的爱情,与现实中的爱情,是断了的藕,连着丝。对文字有感情有耐心的人,也许在生活里头就绝情了。
在《周渔的火车》里,有太明亮的高光。身体,生活,爱,诗,途中与目的地,种种关键词过于豁朗。各归其位。回头想想,倒也还是巩俐,有一股子气,撑得住这么“概念”的片子。她不美了,不像张曼玉,岁月磨砺之后,有了理解力.懂得隐忍,她还是一根筋,几乎是俗艳的,可这俗艳有一股子日常里的蛮荒气。张艺谋是懂得巩俐的美的,才拍得出《红高粱》和《秋菊打官司》,孙周也想着要她奋不顾身,却不是这样奋不顾身法。矫枉过正。
TT,我精神真是不好。想着写不出个精致的评论,就顺便说说。可说得唠唠叨叨,不知道到哪里了。那天去看《周渔的火车》,也是个偶然,我原和两个朋友看zz去了。她那么年青好看的女孩子,又认真用功,忽然生病了。去看她时,精神还好,一起说了一会儿话,高高兴兴的,还把电脑里头朋友们的照片翻出来看。坐了会儿走了。出来的地方是东交民巷,地方很干净安静。两边有树,齐整的旧房子。路口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叫圣米埃尔?石头尖顶指着蓝天,蓝天也就分外蓝,衬着树桠灰黑的影,逼在眼前。
心里忽然间就有些过不去。晚上做了许多梦。不连贯的。都是美丽的景色。山影,河岸,青草漫漫,斜阳历历。我在梦里头欢喜得很。可是心里又急,我的相机怎么没有带呢?一忽儿,又换了一个地方,还是好景致,又着急起来。一晚上,就这样过了。
年前要离开北京,机场飞机晚点,着急不来的,看看外面的雪,想着南方。忽然之间,这样恍惚。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命运,什么是旅途与终点呢?而TT,而你又是谁呢?且祝:长岁静好。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