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苦短,做自己就好
1954000000008

第8章

追求完美的结果必定不完美

许多人经常找出自己的小缺点,自认为“因为这个弱点,所以不能成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将弱点转化为优势,这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请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这绝对是真实的,你可以将弱点转为优势。

缺点是进步的动力

人活在世上,要想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事情,而在做事的时候,我们免不了会出错。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是人都会犯错,圣贤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之后,会承认错误,并且能够改正错误。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说明他知道自己也可能会犯错误,但每天反省自己,就能够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有这么一个故事:庐江王李瑗看到一位美女,就想娶她。美女本有丈夫,但李瑗派人把他杀了,将她强娶回家。后来,李瑗谋害唐太宗,事败被杀。这个美人被唐太宗所得。

一天,一位大臣来参见唐太宗,正好看到唐太宗和这位美女在一起。唐太宗在介绍她被李瑗强娶的故事后,又得意地对大臣说:“她美而贤淑,俏而稳重,我很喜欢。”

不料,大臣却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不过我真不明白,李瑗杀人夺妻是对还是错。”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不明白吗?”太宗说。但是他很快明白了大臣的用意,于是向大臣道谢:“不是你,我恐怕也要像庐江王那样被后人取笑了。”马上把她送出皇宫,让她与亲人团聚。

唐太宗不愧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当知道自己也犯了错误的时候,能够主动认错,及时改正。

不可否认,有了过错,立即推给别人,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其实,承认错误绝非可耻或软弱的行为,在犯错之后嫁祸他人才是卑劣的表现。有人说:“真正伟大的人,并不在于他从来不犯错;而在于犯错之后,能够快速而清楚地立即承认。”工作中有弊端和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极地对待弊端和错误。敢于认错和承担起责任对自己、对他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一天傍晚,劳拉女士路过超市,选购了一些商品。由于当时非常着急,她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去核对一下她买的商品,就拎着回家了。回家以后,她无意中发现小票上多打了一袋1.2美元的话梅。

第二天,劳拉女士只拿着小票来到超市,对收款员简要地说明了一下情况,收款员听后马上说:“对不起,是我们的错,可能是昨天我们工作一时疏忽,给您打错了,很对不起。您看,您今天是选购商品呢还是退款呢?”

其实,这位收款员并不是昨天那位为劳拉女士打票的收款员,而劳拉女士也把昨天的商品带回家了,到底有没有多打上这一袋话梅已无从查证了。但是,超市的工作人员主动认错,并承担起了责任。

通过这一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家超市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每一位员工都严格地贯彻了超市制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勇于认错和承担起责任。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有“第一代成功学大师”之称的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卡耐基家的附近,有一个森林公园,卡耐基经常带着他的小波士顿斗牛犬——雷斯去散步。雷斯是一只和善而不伤人的小猎犬。在公园散步的时候很少碰到人,所以卡耐基常常不给雷斯系上狗链或者戴口罩。

有一天,卡耐基像平常一样带着雷斯在公园里散步,遇见了一位警察,这位警察说:“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难道你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

“是的,我晓得,”卡耐基轻柔地回答,“不过我认为它不至于在这儿咬人。”

“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孩子。这次我不追究,如果下回再让我看到这只狗没有系链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园里的话,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啦。”

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照办。可是他的小狗并不喜欢戴口罩。为此,他们决定碰碰运气。但是,他们的运气实在不怎么样。一天下午,雷斯和他在一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卡耐基看到了那位警察,这时的雷斯直向那位警察跑去。

这下可糟了,卡耐基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住我了。我有罪,我没有借口了。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上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

“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这是违法的。”

“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卡耐基开脱。

“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他告诉卡耐基,“我们这样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其实,快速而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要比你去争辩有效得多。如果我们知道免不了会遭受责备,何不抢先一步,自己先认错呢?听自己谴责自己不比挨人家的批评好受得多吗?

缺陷不是成功的障碍

缺陷常常能蒙蔽人们的双眼,让人们无法正视缺陷;其实,对待缺陷的态度不同,人生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有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悲观失望,受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如果与别人相比,身体上有某种缺陷,则更是绝望不已,破罐子破摔,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了一大截,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只能坐以待毙了。其实,无论是弱点也好,缺陷也好,都不足以是成功的障碍,只是缺乏自信者的借口而已。

康宁罕自小双腿因烫伤而无法走路,后来,他却成为美国历史上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跑得最快的选手之一。他说:“一个运动员的成功,85%要靠信心和积极的思想。”也就是说,你要相信自己可以达成目标。他说:“你必须在生理、心理与精神上去表现自己。而精神最能帮助你,从智者那里获得推动你前进的力量。”他又说:“我不相信天下有不可能的事。”

哲学家尼采认为,优秀杰出的人“不仅能忍人所不能忍,并且乐于进行这种挑战”。一些社会学家曾对许多身体有缺陷的成功者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些成功者,正是因为某种缺陷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威廉·詹姆斯曾说:“我们最大的弱点,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出乎意料的助力。”缺陷不仅不是障碍,还有可能成为激发事业成功的动力。弥尔顿如果不是失去视力,就写不出那样精彩的诗篇;而海伦·凯勒的创作事业完全是受到了耳聋目盲的激发。如果柴可夫斯基的婚姻不是这么不幸,逼得他几乎要自杀,他可能就难以创作出不朽的《悲怆交响曲》。

达尔文曾说过:“如果我不是这么无能,我就不可能完成所有我辛勤努力完成的工作。”很显然,他坦然承认自己受到过弱点的刺激。

达尔文在英国诞生的同一天,在美国肯德基州的一间小木屋里也诞生了一个婴儿。他也是受到自己缺陷的激发而成功的,他就是林肯,如果他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得到哈佛大学的法律学位,又有美满的婚姻,他也许永远不能在葛底斯堡讲出那么深刻、不朽的词句,更别提他连任就职时的演说了,他曾说过:“对人无恶意,常怀慈悲于世人……”

当然,我们不是说越是身体有缺陷越容易成功,越是家境贫寒越是容易成才。我们举上面的例子,就是说明一点——即使你有弱点、有缺陷,也不能因此丧失自信,因为这些都不是成功的障碍。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你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可以把弱点转为优势。

其实,如果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善于把它们转化为优点,这样弱点也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各自的劣势,不要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势相比,徒长他人志气,而灭自己威风。我们固然要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弱点以进行改进,但也不能因此丧失自信。唱歌方面你与歌手无法比较,但你开店经营并不逊色;在写小说方面你比作家差得远,但你驰骋商场却可能得心应手。世界上的事情,有得必有失。你总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关键是你要自信,要敢于拼搏。

不必过分苛求完美

有位哲人说:“完美本是毒。”事事追求完美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在这个地球上,十全十美的事是不存在的,完美只是人们的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和一个憧憬,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追求。

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

有一个圆,被人劈去了一小部分,它感到非常自卑。它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为此它到处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碎片。因为它认为自己不是完整的,所以努力地寻找。在寻找的时候,它滚得很缓慢。一路上,它与鲜花为伴,同昆虫们交谈,充分地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它找到很多碎片,可惜都不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那块,但它并不气馁,继续寻找着……终于有一天,它如愿以偿地找到了那块碎片,并且使自己重新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然而,它却发现自己滚动得太快了,以致错过了花开的季节,忽略了昆虫的呢喃,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后来它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毅然丢掉了那块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与事。人一走向绝对,就走入了误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人却不止一次地犯着同样的错——过分追求完美。他们常常在生活中寻找完美之人,不仅是对自己的各个方面要求完美,也要求别人是完美之人。正是由于陷入这种误区,使得很多人错失良机,失去友情、爱情,失去自我,甚至改变了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一位未婚的先生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入大门后,迎面见到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美丽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美丽的。于是他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年轻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年轻的。他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善良温柔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善良温柔的。他推开“善良温柔的”门,又见到两扇门。一扇门上写着:有钱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有钱的。他推开了“有钱的”门……

就这样一路走下去,他先后推开过美丽的、年轻的、善良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文化程度高的、健康的、具有幽默感的九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道门时,只见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这里已经没有再完美的了,请您到大街上找吧。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婚介所的出口。

这个幽默的故事不只是讲婚姻,更是在讲有关完美的话题。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完美只是人们的一个努力的方向,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终极追求。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我们不必去苛求完美。

美国作家哈罗德·斯·库辛写过一篇《你不必完美》的文章,在文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在孩子面前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非常内疚。他思忖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从此不复存在,怕孩子们不再爱戴他,所以他不愿意主动认错。在内心的煎熬下,他艰难地过着每一天。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主动给孩子们道了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比以前更爱他了。他由此发出感叹:人犯错误在所难免,那些偶尔犯错误的人往往是可爱的,没有人期待你是完美的。

一个“完美”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他体会不到生活里有所追求、有所希冀的感觉。正因为“完美”,他也无法体会到当自己得到了一直追求的东西时那种喜悦的感觉。所以,不必去羡慕完美。在生活中,正因残缺,才能让人有更高的期待。不必苛求完美。完美是一种负累。完美没有极限,也没有标准,因而永远无法企及。追求完美是给精神套上枷锁、压上包袱,这样会忘却身边本身就存在的快乐与真实。“知足者常乐”,是一种洒脱,把一切的烦恼与逆境都看作会消逝的烟云,这就是生活的另一种美:没有刻意的要求,也没有失落,一切都还原到真实,于是,完美的并不是事物,只是愉悦的心情。

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优点,也应该接受自己的缺点,世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生。因此,我们不必戴着假面具去生活。其实很多痛苦和烦恼都是自找的。有的人总是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图控制一些自己本来没有,或者根本不与自己相关的事物,而同时却又忽视了自己应当去处理、关照的分内的事情。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位置,了解自己心里想要的是什么。

做不成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吧。自己是自己,别人的得到是因为幸运也好,是因为努力也罢,都不必羡慕,更不应该忌妒。你自有你的长处和优点,做真实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不必苛求完美,属于你的,好好把握;不属于你的,别去奢求。世界上永远都没有完美,让我们学会战胜自我,学会包容别人,允许每个人个性地存在,学会清醒地认识自我,正确地协调自我,完全地掌握自我,做一个拥有快乐和幸福的人。

率性而为,活出真我

一个人活着的目的不是要让别人认可,而是发现、创造和享受自己的快乐,享尽人生的年华,这才是一个人的真实价值所在。

一个人率性而为,不仅可以使自己过得轻松愉悦,也可以感染周围的人,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提倡按他人的标准生活,为取得他人的认可而活,使人们追求所谓社会价值的实现,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文化模式所塑造出来的人生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使人们放弃自己人性的快乐,而去追求他人的认可,成为其他人评价、态度和脸色的奴隶或木偶,被他人的行为所控制。

按照别人的标准生活的结果,必然会使一个人莫衷一是。因为他人或社会的标准是千奇百怪的,满足了这种标准,就不能满足另外一些标准,得到了这一部分人的认可,就会失去另一部分人的认可。一个人不可能满足周围所有人的要求。

树立榜样,表扬、赞美与奖励,批评、指责与处罚,是整个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但它仍然是一种愚昧、落后、腐朽的社会文化模式。作为个人,我的思想,完全没有必要受这个模式的控制。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我们自己喜欢的模式去思想,率性而为,没有必要被社会、被他人像赶牲口一样地赶着跑。

“率性之谓道”是《中庸》三句教中的第二句,它是顺着“天命之谓性”而来的。所谓“率性”是指天所命于人之性,使人对于日常事物皆能合乎当然的规范。在《中庸》的作者看来,人只要能遵循天所赋予人的人性,也就能够合乎自然之理,这是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应该选择的道路。

当一个人率性而为的时候,他自然就会从实质上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而不是简单地去按照别人的标准做,也不是简单地让别人按照自己认可的标准去做。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因这一出发点而导致的给他人带来的快乐和他人对我们的认同是自然而来的事情,但那并不是我们的追求。正如太阳照亮了地球,不是因为它想要照亮地球,而是因为它本身在燃烧。

伊笛丝·阿雷德太太从小就特别敏感而腼腆,她的身体一直太胖,而她的一张脸使她看起来比实际还胖得多。伊笛丝有一个很古板的母亲,她认为把衣服弄得漂亮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她总是对伊笛丝说:“宽衣好穿,窄衣易破。”而母亲总依这句话来帮伊笛丝穿衣服。所以,伊笛丝从来不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动,甚至不上体育课。她非常害羞,觉得自己和其他的人都“不一样”,完全不讨人喜欢。

长大之后,伊笛丝嫁给一个比她大好几岁的男人,可是她并没有改变。她丈夫一家人都很好,也充满了自信。伊笛丝尽最大的努力要像他们一样,可是她做不到。他们为了使伊笛丝开朗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只能令她更退缩到她的壳里去。伊笛丝变得紧张不安,躲开了所有的朋友,情形坏到她甚至怕听到门铃响。伊笛丝知道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又怕她的丈夫会发现这一点,所以每次他们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她假装很开心,结果常常做得太过分。事后,伊笛丝会为这个难过好几天。最后,不开心到使她觉得再活下去也没有什么道理了,伊笛丝开始想自杀。

后来,是什么改变了这个不快乐的女人的生活呢?只是一句随口说出的话。随口说的一句话,改变了伊笛丝的整个生活,使她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有一天,她的婆婆正在谈她怎么教养她的几个孩子,她说:“不管事情怎么样,我总会要求他们保持率性。”

“保持率性!”就是这句话!在那一刹那之间,伊笛丝才发现自己之所以那么苦恼,就是因为她一直在试着让自己适合于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模式。

伊笛丝后来回忆道:“在一夜之间我完全改变了。我开始保持率性。我试着研究我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优点,尽我所能去学色彩和服饰知识,尽量以适合我的方式去穿衣服。主动地去交朋友,我参加了一个社团组织——起先是一个很小的社团——他们让我参加活动,把我吓坏了。可是我每一次发言,就增加了一点勇气。今天我所有的快乐,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可能得到的。在教养我自己的孩子时,我也总是把我从痛苦的经验中所学到的结果教给他们:不管事情怎么样,总要保持率性。”

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住。率性而为是一种自守,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以平和的心境处理世态的炎凉。“无欲自然心如水,有营何止事如毛”,在欲壑难填、混沌纷扰的世界,保持一份清心寡欲的高洁。

率性而为,不是自暴自弃,享乐现在,而是充分利用时间,去学习,去提高,去休息,去娱乐,去享受无论是数字、文字,还是音乐、画作,抑或是图像、友情带给我们的各种快乐。

率性而为,不是放任自己的过失,而是勇于面对过去,面对失败,无视那些失败带来的自卑感,以自己最强的自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率性而为,不是一味地向往美好未来,而是作好迎接未来的各项准备。

率性而为,不是安于天命,不思进取,而是刻苦用功,不畏困难,无视那些不理解的目光,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奋发向上。

率性而为,不是肆意妄为,不是懒惰无为,而是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无视那些挫折、困苦、失败,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理想前进。

追求完美的代价

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他们一般会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认为自己做到100%还不够,一定要做到101%。

波音民用航空服务部为保持飞机的最佳使用状态,给用户提供一流的全天候技术支持。波音民用飞机约占全球机队总量的75%。同时为行业制定标准,为全球用户提供一整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程、改装、物流和信息服务,服务对象包括经营客货运业务等的航空公司以及飞机维护、修理和大修的厂商等,并为全球提供最大最全面的航空培训服务。类似于这样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完美,哪怕一个小地方出了纰漏,都有可能酿成大祸。

但在生活中,追求完美的结果都是以痛苦而告终的,由于这些人在做事时多数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他们都不甘心,于是又开始向完美努力,结果就导致希望落空了。本来在已取得成绩之后,他们应该是高兴而满足的,可最后却以扫兴告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保罗·休伊特认为:“过度追求完美是一种病态心理,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保罗·休伊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完美主义。他发现,完美主义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比如沮丧、焦虑、饮食紊乱等。其实只要放宽心,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再则,追求事事完美不一定带来成功。

有一则这样的寓言:

在非洲大草原,有一头年幼的狮子叫迪奥,它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要成为一头最优秀、最完美的狮子。后来,这头年幼的狮子发现,虽然兽类都认为狮子是草原之王,但它有个明显的弱点,就是在中长跑项目中的耐力比羚羊弱。很多时候,就因为这个弱点,羚羊从嘴边溜掉了。

迪奥决心改变这个缺点,通过长期对羚羊的观察,它认为羚羊的耐力与吃草有关。为了增长耐力,迪奥便学羚羊吃起草来,最后迪奥因吃草而变得体力空乏,奄奄一息。母狮子发现迪奥这一做法后,便教育迪奥,说:“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它有突出的优点,它是靠突出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动作而不是靠完美才称霸于草原的,没有缺点的狮子是不存在的。”

迪奥听了母亲的话,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它不再把心思放在改变自己的缺点上,而是尽力去发挥自己的优点。最终,迪奥成了那片草原最强壮的狮子。

很多时候,我们同样会犯狮子迪奥年幼时的错误,为了让自己变得完美,我们总希望改掉身上的一切缺点。结果,在改变缺点的过程中,放弃了自己的优点,而成为一个平庸之人。

其实,只要一方面特别优秀,就非常了不起。若要全面追求第一,就可能连一个第一都拿不到。因此,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懂得有所“放弃”,要学会接受“失去”。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刘备文才武略平庸无奇,却三分天下而居其一。但他知人善任,运用他人的智慧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对此,我们不妨以这样的两句古诗来提醒自己,“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人对事不要追求完美,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苛求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

文物鉴定专家们在鉴别一件宝玉是不是真品时,其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看它有没有瑕疵,因为所有的宝玉总会有瑕疵,而人工仿制品往往是完美无缺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会有优点和缺点,事事都有残缺、遗憾。不必烦恼,也不必刻意追求完美,以真实的自我面对社会,我们会生活得潇洒自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别人能给自己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因此,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这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果你过度在乎别人的评价,总是为了让别人满意而改变自己,就会使你丧失自己的个性,最后陷入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所以,不必苛求每个人都对你满意。

只要是人,就会不完美

我们不需要按他人的反应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必要求得到所有人的肯定。如果肯定来临,你就要接受它;如果它没有来临,那么你就不要想它,你所要做的只是事情本身。

心灵的阴影包括了许多层面:胆怯、贪婪、恼怒、自私、懒惰、丑陋、轻浮、脆弱、报复心、控制欲……总之,那些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又往往极力掩饰和压抑的特质,全都属于阴影的范畴。

这些特质却不会因我们的否认而消失,只会在潜意识中隐匿起来,悄悄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当我们偶然接触到自身阴暗面的时候,第一反应通常是想要逃避,想撇清与这些“消极”特质的关系,哪怕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再所不惜。然而,恰恰是这些特质最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它们可以给我们带来最宝贵的收获。

如果我们故意忽视“消极”特质的存在,它们就会尽量唤起我们的注意,当我们的注意力稍微松懈的时候,它们就会立即从潜意识里重新浮现出来。为了压抑它们,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这种付出完全没有意义。

诗人罗伯特·布莱把阴影形容为“每个人背上负着的隐形包裹”,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会把越来越多的东西塞进包裹里。布莱认为,在生命的前几十年里,我们总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满,而在生命的后几十年里,又会努力把包裹清空,减轻肩上的负担。

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刻意彰显,也不刻意压抑。单是大声说出来“我知道我的控制欲很强”并不够,我们还必须了解控制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接受它的馈赠,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它。

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感到恐惧,不愿正面以对,殊不知,只有拥抱心灵的阴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获得真正充实幸福的生活。把“知识”和“经验”混为一谈,或许是信息时代人们最大的误区。

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于是就不愿去切身体验。对内心阴暗面的探寻,并不是知性的活动,而是用心去体验、去感觉的过程。许多人参加过心理培训课程之后,觉得自己已经什么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心去体验自我,所以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要追求自由,就必须体验完整的自我;要追求光明,就必须体验阴暗。这样的体验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而连续性的。

无论你是否承认,只要你是人,内心就必然有阴影。如果你自己意识不到的话,不妨问问你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让他们把你心中的阴影指给你看。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把阴暗面掩饰得天衣无缝,但是那些被我们刻意压抑的特质,总能找到机会显露出来,让周围的人们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