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华夏文明五千年,学问何其广博深奥!四书五经,叠床架屋;二十四史,一脉传承;诸子百家,竞相争鸣……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以及《国学概论》演讲,又可称为国故。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弘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是四书五经,是《老子》《庄子》,是偈语禅机,是二十四史,是唐诗宋词,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更是贯穿于其中的精神,蕴涵着中国人对生命和客观世界多种多样的理解。

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成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支脉。一言以蔽之,曰“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这突出表现在儒、道、释三家学问,既鼎足而立,各有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又互相渗透,互相吸收,相辅相成,共存并进。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座右铭;道家说“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释家又强调“因果轮回,教人从善”,究其根本,都离不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方面。故南宋孝宗提出“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以后又有所谓“强者尊儒,智者信道,慧者尚佛”之说。

倡导国学意义宏远,势在必行。一个民族若想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就必须有自己的一脉文化。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中国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文化之桥、心灵之桥、血脉之桥。正如儒家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宋濂在《元史·列传第三十》中也说:“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诸许衡及父兄家传。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

振兴国学,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国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天人合一,即和谐,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命脉。国学典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内涵无比深刻,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阅读那一篇篇千古文,吟诵那一首首优美诗词,就仿若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是在用手指触摸中华民族的文化脉博,在用心灵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在人生征途中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运用“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人生大智慧。

本书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蒙学几个方面入手,选取国学经典中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名贤集》、《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共十一部加以编排整理,在忠实于原着的基础上力求使注释准确、译文生动,并精心选取大量国学知识以及国学典故,以帮助读者更深刻领悟国学精髓,立君子品,做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