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启蒙教育书目,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为南宋王应麟撰写。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末着名学者。
《三字经》全书三字一句,琅琅上口,简单易学,内容覆盖面广泛,天文、地理、政治、历史无所不包,不仅可以让人多识字、广见闻,还能起到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成为中国古代启蒙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书目。
《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书中从“自羲农,至黄帝”到“十七史,全在兹”一段,言简意赅,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出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极高赞誉。
教育
【原文】人之初①,性②本善,性相近,习③相远。
苟④不教,性乃⑤迁⑥,教之道⑦,贵以专⑧。
【注释】①初:开始。②性:性情,本性。③习:习惯,习性。④苟:如果,假如。⑤乃:于是。⑥迁:迁移,改变。⑦道:方法,道理。⑧专:专心致志。
【译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才越来越大。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原文】昔孟母,择①邻处,子不学,断②机③杼④窦燕山,有义方⑤,教五子,名俱⑥扬。
【注释】①择:选择,挑选。②断:剪断,割断。③机:织布机。④杼:梭子。⑤义方:好方法。⑥俱:都,全部。
【译文】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他的母亲就割断织机上正在织的布来教育他。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均教育儿子也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儿子最后都很有成就,同时考中科举成名。
【原文】养①不教,父之过②,教不严,师之惰③。
子不学,非所宜④,幼不学,老何为⑤。
【注释】①养:养育,养活。②过:过错,罪过。③惰:懒惰。④宜:应该,适宜。⑤为:作为,成就。
【译文】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做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如果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够认真严格,就是作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读书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玉不琢①,不成器②,人不学,不知义③。
为人子,方④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释】①琢:雕琢,打磨。②器:器物,器皿。③义:道义,礼义。④方:正当。
【译文】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材。
做人儿女的,年纪轻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结交益友,这样才能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①,能温②席,孝于亲,所当执③。
融四岁,能让④梨,弟⑤于长,宜先知。
【注释】①九龄:九岁。②温:使温暖。③执:执行,保持。让:谦让,不争;请。⑤弟:即悌,弟弟敬爱哥哥。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常识
【原文】首①孝悌②,次见闻③,知某数,识某文④一而⑤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①首:首先,首要,为首。②孝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③见闻: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④文:文学,文理。⑤而:到。
【译文】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原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①者,君臣义②,父子亲③,夫妇顺④。
【注释】①纲:纲领,法则。②义:忠爱之义。③亲:慈孝,相亲。④顺:恩顺,和睦。
【译文】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要有忠爱之义,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睦相处。
【原文】曰①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②不穷③。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④乎中。
【注释】①曰:这里是称为、叫作。②运:运行,转动。③穷:穷尽,结束,停止。④应:对应,相应。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东、南、西、北,是四个方向。这四个方向,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向定出来。
【原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①乎数②。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注释】①本:根本,本源。②数:指自然之理。
【译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原文】曰黄道①,日所躔②,曰赤道③,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注释】①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②躔(chán):星体运行经过的位置。③赤道:是地球的中线。
【译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原文】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①,水之纪②。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③。
【注释】①渎:可以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②纪:象征,代表。③名:代表,象征。
【译文】我们的国家有美丽的山河,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是中国的五大名山。
【原文】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①。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②,不容紊③。
【注释】①良:重要的,有用的。②常:不道之常。③紊:纷乱,混乱。
【译文】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称为四民,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他们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爱心、公正、懂礼、智慧、守信,是我们日常行为的常规守则,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
【原文】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译文】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原文】稻粱菽①,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②,此六畜,人所饲。
【注释】①菽:豆类的总称。②豕:猪。
【译文】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 的重要食品。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 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原文】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①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注释】①具:具备。
【译文】快乐、生气、忧伤、害怕、爱惜、憎恨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原文】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①。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②。
【注释】①含:品尝分辨。②嗅:用鼻子闻。
【译文】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
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出五种气味,即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原文】匏①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注释】①匏:匏瓜,古代用做乐器。
【译文】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绒 与竹子,称为“八音”。
我们的祖先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 使人舒畅悦耳。
【原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曾玄,乃九族,人之伦①。
【注释】①伦:伦常关系。
【译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孙和玄孙。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原文】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①,弟则恭②。
长幼序③,友与④朋⑤,君则敬⑥,臣则忠⑦。
【注释】①友:爱护。②恭:尊敬,恭敬。③序:有伦常秩序。④与:交往、相处。⑤朋:真 心实意。⑥敬:尊重,敬重。⑦忠:忠心。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睦,至于兄弟姊妹之间,兄长或 者姐姐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尊敬兄长和姐姐。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 友相处 也要诚实互信。君主应该尊重他的臣子,为人臣子也应该对君主忠心耿耿。
【原文】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①齐②衰③,大④小⑤功⑥,至缌麻⑦,五服终。
【注释】①斩:斩衰,一种古代祭服。②齐:齐衰,一种古代祭服。③衰:一种古代祭服。④大:指大功,一种古代祭服。⑤小:指小功,一种古代祭服。⑥功:一种古代祭 服。⑦缌麻:一种古代祭服。
【译文】前面提到的十义: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 服。
【原文】礼乐射①,御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注释】①射:射箭。②御:驾车。
【译文】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 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认识字之后,接着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 构造和它的意义。
【原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①学,惧②其繁,但略说③,能知源。
【注释】①广:广泛地。②惧:恐怕。③说:研究。
【译文】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后来是大篆、小篆,继之有 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
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但如果能做大体研究,还是可以了解到许多基本道理的。
【原文】凡训蒙①,需讲究,详训诂②,明句读③。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注释】①训蒙:训,教导。蒙,蒙昧无知。训蒙指儿童的启蒙教育。②训诂:解释古代书籍的义理。③句读:句,句号。读,句子中间表示停顿的标点。句读指整个文章的分段 方法和读法。
【译文】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 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把“小学”的知识学透了,才 可以读“四书”。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 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
《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 的言论。
【原文】作中庸,乃孔NE135①,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②,自修③齐④,至平⑤治⑥。
【注释】①孔NE135:孔子的孙子,字子思。②曾子 :孔子的学生曾参。③修:修身。④齐:齐家。⑤平:平天下。⑥治:治国。
【译文】《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孙子孔NE135所作,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变的意 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
《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夫子的学生曾参所写,此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 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原文】孝经通①,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注释】①通:明白,精通。
【译文】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有了学问的基础,才能去读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周礼》《春秋》,这六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原文】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①谟②,有训诰③,有誓④命⑤,书之奥。
【注释】①典:古代记载皇帝立国的原则。②谟:策略。③训诰:古代帝王告诫的言辞。④誓:出师 时告诫士兵的言辞。⑤命:古代帝王发出的命令。
【译文】《连山》、《归藏》和《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
《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