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18

第18章 中庸(3)

【原文】今夫天,斯昭昭①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 及其广厚,载华岳②而不重,振③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④之多, 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⑤,鼋、鼍、 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第二十六章〓无息章)

【注释】①斯:此。昭昭:光明。②华岳:即华山。③振:通假字,通“整”,整治,引申为约束。 ④一卷(quán)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假字,通“拳”。⑤不测:不可测度,指浩瀚 无涯。

【译文】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 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 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众多的江 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 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 。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 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原文】《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①!”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②,文王之 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第二十六章〓无息章)

【注释】①“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语气词。穆,深远。不 已,无穷。②不显:不,通假字,通“丕”,即大;显,即明显。

【译文】《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 。“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 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②大哉!礼仪③三百,威仪 ④三千。待其人⑤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⑥,至道不凝⑦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⑧,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 不倍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⑩。《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B11其此之谓与?〓(第二十七章〓明哲章)

【注释】①洋洋:盛大,浩瀚无边。②优忧:充足有余,③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 礼。④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⑤其人:指圣人。⑥ 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⑦凝:引申为成功。⑧问学:询问,学 习。⑨倍:通“背”,背弃,背叛。⑩容:容身,指保全自己。B11“既明且哲,以保 其身”:引自《诗经·人雅·NE144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 千条。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因 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 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 ,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 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 思吧?

【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贱而好自专②,生乎今之世反③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 者也。”〓(第二十八章〓自用章)

【注释】①自用:凭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即刚愎自用的意思。②自专: 独断专行。③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愚昧却喜欢自以为是,卑贱却喜欢独断专行。生于现在的时代却一心想回复到古 时去。这样做,灾祸一定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原文】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①,不考文②。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③。虽有其 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第二十八章〓自用章)

【注释】①制度:在这里作动词用,指制订法度。②考文:考订文字规范。③车同轨,书同文, 行同伦:“车同轨”指车子的轮距一致;“书同文”指字体统一;“行同伦”指伦理道德相 同。这种情 况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出现的,据此知道《中庸》有些章节的确是秦代儒者所增加的。

【译文】不是天子就不要议订礼仪,不要制订法度,不要考订文字规范。现在天下车子的轮距一致, 文字的字体统一,伦理道德相同。虽有相应的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 制度的;虽然有相应的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礼乐制度的。

【原文】子曰:“吾说夏礼①,杞不足征②也;吾学殷礼③,有宋存焉④;吾学周礼⑤, 今用之,吾从周。”〓(第二十八章〓自用章)

【注释】①夏礼:夏朝的礼制。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1776年),传说是禹建立的。②杞:国 名,传说是周武王封夏禹的后代于此,故城在河南杞县。征,验证。③殷礼:殷朝的礼 制。商朝从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到纣亡国,一般称为殷代,整个商朝也称商殷或殷商 。④宋:国名,商汤的后代居此,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⑤周礼:周朝的礼制。

【译文】孔子说:“我谈论夏朝的礼制,夏的后裔杞国已不足以验证它;我学习殷朝的礼制,殷的后 裔宋国还残存着它;我学习周朝的礼制,现在还实行着它,所以我遵从周礼。”

【原文】王天下有三重焉①其寡过矣乎!上焉者②,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 ③,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第二十九章〓三重章)

【注释】①王天下有三重蔫:王(wàng),作动词用,王天下即在天下做王的意思,也就是统治天下 。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重要的事:仪礼、制度、考文。②上焉者:指在上位的人, 即君王。③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即臣下。

【译文】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 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 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 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原文】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①而不缪,建②诸天地而不悖,质③诸鬼 神而无疑,百世以俟④圣人而不丁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 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⑤,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⑥ ,近之则不厌。〓(第二十九章〓三重章)

【注释】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②建:立。③质:质询,询问,④俟:待。⑤道:通假字 ,通“导”,先导。⑥望:威望。

【译文】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 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待 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 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 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 在近处也不使人厌恶。

【原文】《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①。”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 ②有誉于天下者也。〓(第二十九章〓三重章)

【注释】①“在彼……终誉”句: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射(yì),厌弃。庶几(jī),几乎。 夙(sù)夜,早晚。夙,早晨。②蚤:通假字,通“早”。

【译文】《诗经》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日日夜夜操劳啊,为了保持美好 的名望。”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原文】仲尼祖述①尧舜,宪章②文武,上律天时,下袭③水土。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 覆帱④,辟如四时之错行⑤,如日月之代明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⑦。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第三十章〓祖述章 )

【注释】

①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②宪章:遵从,效法。③袭:与上文的“律” 近义,都是符合的意思。④覆帱(dào):覆盖。⑤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⑥代明 :交替光明,循环变化。⑦敦化:使万物敦厚纯朴。

【译文】孔子继承尧舜,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 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 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这就是天地的伟大之处啊!

【原文】《诗》曰,“衣锦尚NE263①。”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②而日章;小 人之道, 的然③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可与人德矣。〓(第三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衣锦尚NE263: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ì),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 指色彩 鲜艳的衣服。尚,加。NE263(jiǒ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②暗然:隐藏不 露。③的(dí)然,鲜明,显着。

【译文】《诗经》中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太显露,所以, 君 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 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 界了。

【原文】《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①!”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 ,其唯人之所不见乎?〓(第三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 同昭,意为明显。

【译文】《诗经》中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 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原文】《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①。”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第三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 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 ,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译文】《诗经》中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 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原文】《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①。”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NE26 1钺②。〓(第三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假(gé),通假字,通 “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í),没有,②钺(fǔ yuè):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译文】《诗经》中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 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原文】《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①。”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第三 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 大显。辟(pì),诸侯。刑,通假字,通“型”,示范,效法。

【译文】《诗经》中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

【原文】《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①”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第三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译文】《诗经》中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 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原文】《诗》曰:“德如毛①。”毛犹有②,“上天之载,无声无臭③。 ”至矣!〓(第三十三章〓尚章)

【注释】①德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yó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 申为轻,②伦:比。③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ù),气味 。

【译文】《诗经》中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 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