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国学经典
1954800000019

第19章 论语(1)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内容广博,涉及 到政治、教育、 礼仪、经济、文学、天道观,认识论等等,反映了孔子伦理体系最基本的两大思想:仁和礼 。

《论语》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的。最后编定成型于战国初期,编定者以曾参门 人为主。

《论语》一书,对后世的思想和学术影响极深,自东汉时被尊为经书以后,便受到历代统治 者 的推崇,成为言行是非的标准,以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论语》在中华民族的 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民族性格的铸造过程中,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今天所熟知的 许多警语箴言,大都出自《论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布衣而成圣,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早已蜚声海内外,两千多年后,我们仍然可以通 过阅读《论语》,感受我们的身体中古圣先贤流淌至今的热血脉动。

【原文】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 ,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③愠(yùn),恼怒 ,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 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解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②鲜:少的意 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道:动词,这里是治理的意思。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 的基层单位。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示个人的态度,指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 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 层的人。此处的“人”用法为狭义。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里是 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 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⑤爱众,而亲仁 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弟子: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 在外舍。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 师学习。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⑤(fàn):通“泛”,广泛。⑥仁:有仁德 之人。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中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 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 ,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①则不威;学则不固②。主忠信③。无友不如己者;过④则 勿惮⑤改。”〓(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重:庄重、自持。②学则不固:所学的知识也掌握得不好。③主忠信:以忠信为主。④ 过:犯了错误。⑤惮(dàn),害怕、畏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 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①无改于父之道②,可谓孝矣。” 〓(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三年:泛指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②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 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作道。但更多时候是表示积极有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 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 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 道了。”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 学也已。”〓(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就:靠近、看齐。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 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第一)

【注释】①患:忧虑、怕。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③之。”〓(为政 篇第二)

【注释】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统治者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②北辰:北极星。③ 共:通假字,通“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如果国家的君主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 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原文】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为政篇第二 )

【注释】①诗三百:指《诗经》一书。②蔽:概括。③思无邪:思想纯正。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①之以刑,民免②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③ 。”〓(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齐:整齐、约束。②免:避免、躲避。

③格:守规矩。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 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 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 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有:通假字,通“又”。②立:自立。③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 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⑥逾矩:逾, 越过;矩,规矩。越出规律。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 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原文】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原文】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 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①;有酒食,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 乎?”〓(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与弟子相对。③馔 (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 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原文】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而省其私③,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回: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②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③私:私下的言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 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③,人焉④哉?人焉NE2 22哉?”〓(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所以:所做的事情。②所由:所走过的道路。③所安:所处的心境。④NE222(sōu) :隐藏、藏匿。

【译文】孔子说:“看一个人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 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第二)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①。”〓(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第二)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原文】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周:合群。②比:勾结。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罔:迷惑。②殆;疑惑。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 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①,斯②害也已。”〓(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异端:不正确的言论。②斯:代词,这。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 除了。”

【原文】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②女:通假字,通“汝”,你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就是智慧啊!”

【原文】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④之以庄,则敬;孝 慈⑤,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②以:连接词,与“而”同。③劝:勉励。④ 临:对待。⑤孝慈:统治者使老百姓孝慈。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 “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 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①,小车无②,其何以行 之哉?”〓(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② (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和,车就不能走。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第二)

【注释】①世:朝代。②因:沿用、继承。③损益:减少和增加。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 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 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原文】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③不为,无勇也。”〓(为政 篇第二)

【注释】①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②谄(chǎn): 谄媚、阿谀。③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 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原文】孔子谓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③,孰不可忍也!”〓(八佾 篇第三)

【注释】①季氏:季平子。②八佾(yì):行列。③可忍: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可以容忍,还 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第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原文】林放①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林放:鲁国人。②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 易。③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置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原文】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③也。”〓(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比喻不开化的人。②诸夏:古代中原地区 华夏族的自称。③亡:通假字,通“无”。

【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原文】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射: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②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 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篇第三)

【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侍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呢。”

【原文】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 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原文】子曰:“《关睢》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第三)

【注释】①《关睢》:是《诗经》的第一篇。

【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篇第三 )

【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 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里仁为美: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②处:居住。③知:通假字,通“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 ,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安仁是安于仁道。③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 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好:喜爱。②恶:憎恶、讨厌。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篇第四)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 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 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